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养鱼是以稻为主,在有利于水稻增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这个特殊水体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增加鱼产品。在进行稻田养鱼上,过去一般都要求在田里开挖鱼沟,鱼溜、以解决养鱼与水稻生产上的浅水灌溉,施农药,干旱等矛盾,使稻鱼共生互利,获得较好的稻鱼产量。所进行的这些基本措施,人们往往认为麻烦,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鱼是人工建立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韦公远 《齐鲁渔业》2004,21(7):20-21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殖黄颡鱼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实现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金湖县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施中,积极推广稻田养殖黄颡鱼技术,取得了黄颡鱼、水稻双丰收的成绩。介绍了稻田养殖黄颡鱼技术。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鱼是应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共生的理论,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种群、群落之间的生存竞争及动定协同,从而控制和调育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也就是说,稻田养鱼是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有利的方向转化,并且充分利用新的生态系统,发挥其共生互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负载力”,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渔业》2008,(10):33-34
稻田生态养殖模式是以“稻鱼共生”理论和“稻田轮作”模式为基础,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善稻田种养生态条件;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扩大鱼类活动空间,并改善水稻通风条件,减少水稻病害发生;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确保大田水稻穗数和稳产高产;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类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陛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产品品质,实现稻田养鱼种稻,高产优质促增效,稻谷和鱼双丰收。稻田生态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二是稻鱼共生与种养轮作模式,冬闲田养殖龙虾与种植单季稻轮作。  相似文献   

7.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的稻鱼共生结构(Rice Fish Mutualism)反映了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和能量朝着稻、鱼双方有利的方向流动,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草鱼之我见赵连胜,张金兰(松花江地区水产局)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  相似文献   

9.
稻鱼蛙共生效益培增顾宏兵为了开辟牛蛙养殖新环境,摸索提高稻田农业经济效益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雪岸乡的一些牛蛙养殖户,利用自家稻田进行了“稻鱼蛙共生”试验。两年的实践证明,稻鱼蛙综合经营,良性循环,每667m2稻田净收入可达2000~250...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减少水稻病害和杂草,发挥稻田湿地养殖效能,形成全天候、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互济共生的生态体系,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开展了综合“稻虾轮作”与“稻鱼种养结合”的“一稻多渔”(水稻-瓯江彩鲤-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新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一稻多渔”模式的稻田平均产值为150 112.5元/hm2,与传统的“稻虾轮作”或“稻鱼种养结合”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84%和159.60%。试验说明,“一稻多渔”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鱼(草鱼种)、鱼养稻是人工构合的稻鱼共生结构,它将原来的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种结构与传统的“稻田养鱼”有质的不同。稻鱼共生的要旨,主要是使稻谷增产,农民劳动强度减轻,同时也普及养鱼,使淡水鱼产量迅速提高和稻区农民较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养殖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九十年代以来,稻田养殖进入了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发展时期。1991年稻田养殖面积仅667公顷(1万亩),1993年2688公顷(4.03万亩),1994年为5600公顷(8.4万亩),1995年则迅速发展到17846.7公顷(26.77万亩),呈成倍上升之势。初步形成以苏北里下河、洪泽湖地区为中心,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区)的稻田养殖基地。由于稻田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已成为各级领导重视、广大农户乐于接受的一项稻渔结合、以渔促稻的水产养殖业的新增长点。1 稻田养殖的新特点 当代的稻田养殖较好地应用了稻鱼(虾、蟹等水产养殖动物)共生的理论,将种植业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5.
赵连胜  张金兰 《水产科技》1995,(5):18-19,17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鱼是人工妁合的稻鱼共生体系。不过现行的稻田养鱼与传统的“原始合作型”有着根本的区别。我国有约二千年的稻田养鱼历史,但由于历史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加之目的性不正确、管理粗放,往往一哄而起,一哄而落;在吃大锅饭及割资本主义尾巴时稻田养鱼事业几乎天折,真正做为一门促进稻谷增产、省力经济的稻田生态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许芳 《畜禽业》2010,(8):45-46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香禾糯的产量增加21.6kg/亩,增产6.24%;同时每亩增收鲜鱼22.8kg,比对照组增加了12.36%;每亩增收成鸭25.92kg;稻+鱼+鸭模式实现了稻、鱼、鸭三丰收,可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种植贵州侗家香禾糯的积极性,保护了侗家香禾糯的品种资源;研究认为,稻鱼鸭共生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种养相结合生态农业技术,可以在贵州侗家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 稻田养鱼的科学原理稻田养鱼是根据稻田养鱼(草鱼种)鱼养稻、稻鱼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共生互利的作用。与此同时,仍须树立以稻为主、稻鱼互利的思想,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克服稻鱼之间的矛盾,发挥鱼对稻有利的方面,达到稻谷增产鱼种多的目的,使稻区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稻田养鱼的效果总括起来,稻田养鱼好处多: 一、能使稻谷增产10%以上; 二、可收获3~5寸草鱼种300~500  相似文献   

19.
在山区实施稻田养鱼不仅能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 ,增产增收 ,解决山区农村吃鱼难问题 ,同时还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石门县水产站在山区利用中稻田进行稻鱼共生与油菜轮作的高产高效新模式试验。在6.67hm2 稻田中 ,共生产鲜鱼6350kg,稻谷50400kg,油菜11500kg,总产值140360元 ,其中渔业产值66960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稻田条件试验田选点定在白云乡白云村的一片半山坡上。水源主要是南溪水库 ,因相距较远 ,水量不是十分充足。田土肥…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是稻田养鱼传统产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浙江省青田县有1000多年历史的稻鱼共生系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四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全省各种类型稻田养鱼面积约127万亩。近年来,浙江省以"养鱼、稳粮、增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