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木材硅石改性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木材硅化改性成本促其应用,直接将固态硅石粉高效液态活化,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优化制备了木材硅石改性剂,测试分析了浸渍改性杨木的性能。结果表明:①反应时间和原料n(SiO2)∶n(NaOH)对活化溶液的pH值、黏度和密度影响不显著,碱料种类和反应温度对活化溶液的黏度、密度、SiO2转化率、固体质量分数和生产成本影响显著,对溶液性能综合影响最大的是反应温度和碱料种类,其次是n(SiO2)∶n(NaOH)和反应时间;②pH值随反应时间、温度和n(SiO2)∶n(NaOH)增大而减小,密度、黏度、固体质量分数、SiO2转化率和模数随反应时间、温度和n(SiO2)∶n(NaOH)增大而增大,KOH活化效果更好但价格较高,综合平衡优化工艺为:反应温度200℃、碱料为NaOH、n(SiO2)∶n(NaOH)=1.715∶1、反应时间4 h;③硅石改性剂能充分渗入杨木,使其吸药量达252%,密度提高81%,抗弯强度提高69.6%,炭化温度减小89℃,残炭率提高41%,改性效果优于硅溶胶。 相似文献
2.
采用SEMEDXA法对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木材轴向分布、径向分布中硅石的分布、形态、纳米结构以及硅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油柑木材中硅石主要分布在木射线细胞、导管细胞以及轴向薄壁细胞,呈圆形、椭圆形;(2)硅石中硅元素含量达30%以上,且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硅石中硅元素的含量呈递减趋势。树干基部硅元素含量为30.20%,1.3 m 处硅元素含量为28.69%,树梢处硅元素含量为20.34%;(3)硅石直径为200-350 nm ,其中树干基部1.3 m处和树梢处硅石直径分别为217、203、179 nm左右。 相似文献
3.
4.
生物矿化与植物体内的生物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硅在植物体内的沉积位点、存在形式、影响硅在植物体内沉积的因子以及生物硅化的作用,详细阐述了竹(木)材的生物硅化现象及其研究进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蔬菜大棚土壤Cd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选择延安市周边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大棚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TPA-TEA单一浸提法和改进的BCR法测定土壤中有效态Cd和各形态Cd含量,并以生物有效性系数和生物活性系数为指标研究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Cd的有效态含量和总量分别在0.04~0.38mg·kg~(-1)和0.11~1.08 mg·kg~(-1)之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0和0.43,Cd空间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Cd的平均百分比为29.6%、25.8%、11.3%、33.3%,Cd以残渣态和酸可提取态的形态居多;Cd生物活性系数K_1、K_2、K_3分别为0.296、0.371和0.333,表现为K_2K_3K_1,Cd生物有效性系数在9.5%~42.1%之间,其中有效性系数在30%~40%范围内的占50%,Cd主要以中等利用态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8.
根据不同形态硒的溶解度,采用连续浸提法将成都东郊稻田土中的硒分为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残渣态5种结合形态,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测定了样品中5种形态硒及总硒的含量.结果表明,成都市东郊稻田土壤总硒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77 ~0.472 mg/kg,平均值0.364 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0.290 mg/kg,但低于国家农牧业用地土壤有关硒的含量的最大限值1 mg/kg.在水平方向上,成都市东郊稻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残渣态硒存在,占土壤总硒含量的80%以上,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仅占3%左右.从垂直分布特征得出,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与残渣态硒可能存在某种竞争机制,前者控制了土壤中总硒含量的垂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增强无机改性组分与木材组分间的联结作用,分别在硅石溶液化过程中或硅石溶液中加入硅油,制得硅油同步杂化复合硅改性剂(SC1)、硅油分步杂化复合硅改性剂(SC2);分别用有机偶联剂对模数1.0的硅酸钠溶液和模数2.4的硅石溶液进行杂化,制得偶联剂杂化硅酸钠溶液改性剂(HS1)、偶联剂杂化复合硅改性剂(HS2);测试分析改性剂溶液性能及浸渍改性杨木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硅石溶液化过程中加入硅油同步杂化,不影响二氧化硅转化率,溶液更稳定,模数较小的HS1,pH值更大、黏度更小、储存期更长;(2)有机杂化可进一步提升改性材密度10%以上,复合硅改性杨木的吸药量均达250%以上,质量增加率、密度均提高45%以上;(3)有机杂化能有效降低硅石溶液改性材的吸湿性,4种复合硅改性材中,SC2改性材的吸湿性最小,HS1比HS2改性材的吸湿性更大,说明改性剂中二氧化硅模数越大,改性材吸湿性越小;(4)与素材相比,硅石溶液...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形态的重金属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本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形态划分、形态分布与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11.
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上海市鲜活贝类流通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上海市场上的贝类有30多种,常见贝类有缢蛏、文蛤、中华圆田螺、杂色蛤、彩虹明樱蛤、扇贝、贻贝、青蛤、栉江珧和国产牡蛎等。研究还表明上海销售的贝类基本由外地运来,来源地相对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及湖北。上海每年约有20 152 t鲜活贝类来自原产地市场,约17%高档贝类直接销售到宾馆酒店,约83%的中低档贝类经农贸市场销售到消费者。还得出了中低档贝类不同的流通渠道、贝类流通市场的特征、提出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上海市鲜活贝类市场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上海市鲜活贝类流通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上海市场上的贝类有30多种,常见贝类有缢蛏、文蛤、中华圆田螺、杂色蛤、彩虹明樱蛤、扇贝、贻贝、青蛤、栉江珧和国产牡蛎等。研究还表明上海销售的贝类基本由外地运来,来源地相对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及湖北。上海每年约有20 152 t鲜活贝类来自原产地市场,约17%高档贝类直接销售到宾馆酒店,约83%的中低档贝类经农贸市场销售到消费者。还得出了中低档贝类不同的流通渠道、贝类流通市场的特征、提出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上海市鲜活贝类市场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对芥菜(Brassica juncea Czern.et Coss.)17个变种的代表品种的花粉材料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芥菜花粉形状呈近球形、长球形或超长球形,随品种而异;花粉大小虽在变种间具有明显差异,但不能作为准确的变种分类依据;变种间在花粉的萌发器官和外壁纹饰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其特征可以对芥菜进行分类.其结果支持传统的芥菜种以下水平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来测定不同月份人工倾斜杨树树干形成层区域的5种内源激素即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3)、吲哚-3-丁酸(IBA)、脱落酸(ABA)、玉米素(Z)含量的变化,研究倾斜杨树树干应拉区与对应区内源激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IAA在6月份时含量是最高的,在不同倾斜角度下,应拉区和对应区的IAA含量分布规律相同,倾斜30°时IAA含量最高而45°时含量最低,除30°外其他角度对应区含量都高于应拉区。GA3在4月份时含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周期即一年内对应区含量高于应拉区,倾斜15°和30°时对应区含量高于应拉区。IBA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倾斜角度下呈现出对应区含量高于应拉区的分布规律。ABA(12月除外)和Z(12月和15°除外)也都呈现出与IBA相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光、温、水、土与花生品质表现的耦合性,选择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9个生态因子,建立花生蛋白质含量空间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我国花生蛋白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状况。预测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从北至南呈增高趋势,高含量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最低值为13.3%,出现在吉林省;最高值为32.9%,出现在台湾省;平均值为26.9%。该预测结果对花生生产及育种部门有针对性的提高花生蛋白质品质,开展品质育种工作,建立花生专用生产基地、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表皮硅体显微结构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前期探讨水稻硅质化对稻草降解利用的阻碍关系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比较了汕优63、谷秆两用水稻201、低纤维基因突变体嫩稻和其亲本的叶表皮硅质化细胞显微结构与分布.观察发现: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上表皮硅细胞排列除致密程度略显差异,形状变化趋向一致;角质—硅—蜡层上分布着沉积形成的硅质化大分子不可溶的晶体结构,与气孔周边排列的硅质化爪状突起一样,可能与气孔水分蒸腾后的硅化物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远红外木材干燥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22种常见树种木材远红外吸收光谱相似,在波数1840cm~(-1)附近均有个最强的透射峰。对22种木材进行远红外穿透深度测定,最大的是山槐弦向0.71mm;最小的是罗木石楠径向,0.135mm。弦向大于径向,且与木材密度、含水率等有关。木材对远红外吸收遵守朗伯定律,但吸收系数径向比弦向大。本文根据木材的远红外光谱图分析,提出木材纤维素、木素对远红外吸收,主要是分子含氧基团等键链间的振动吸收。根据远红外对木材的穿透深度,并通过热导方程分析、计算,认为厚度2mm以下薄板内部形成“正热源”是可能的。这为远红外木材干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