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返魂草是以宽叶返魂草与单叶返魂草的地上干燥全草入药,其中单叶返魂草在长白山区分布最广,是返魂草药材来源的主流品种。返魂草水煎醇沉液提取出对羟基苯乙酸等九种酚酸类成分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咖啡酸和绿原酸为抗病毒有效成分。有多家制药企业用返魂草单方制剂生产颗粒剂、胶囊  相似文献   

2.
返魂草为菊科多年生须根草本植物,药用返魂草有单叶返魂草(Seneciocannabifolius?Less.var.integrifolius.kitag)和宽叶返魂草,宽叶返魂草的别名——麻叶千里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  相似文献   

3.
返魂草生产标准操作规程,本规程规定返魂草从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适用于通化市、白山市区域范围内种植的单叶返魂草Seneiocannabifolius Less.var.integrifolius(koidz.)Kitag)或麻叶千里光(宽叶返魂草)(Seneciocannabifolius Less)的主产区。  相似文献   

4.
刘曼玲 《人参研究》2009,21(2):34-35
返魂草为多年生须根草本植物,药用返魂草有单叶返魂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var.integrifolius.kitag)和宽叶返魂草,宽叶返魂草的别名——麻叶千里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株高60cm-150cm,根状茎斜生,须根多数、茎直立、无毛,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中部叶较大,长10~20cm,宽8cm~15cm,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密锯齿,侧裂片2对或1对,较小,头状花序多数、生茎顶或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总苞筒状,背面有毛,舌状花8个~10个,黄色,舌片长圆状条形,筒状花多数、瘦果圆柱形,有纵沟,花期7月~8月,果期9月~10月。  相似文献   

5.
返魂草的药理作用及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返魂草,包括菊科千里光属两种植物,即麻叶千里光和单叶返魂草。麻叶千里光(又称宽叶返魂草):Senecio Canna bifolius Less的全草。主要分布在我国痛的功效[1],在民间被广泛用于病毒性感冒、炎症的治疗。单叶返魂草:Senecio Senecio canna bifolius less-var.integrifolius(Kiod  相似文献   

6.
正返魂草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麻叶千里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和单叶返魂草S. cannabifolius Less.vat. Integrifolius (Koidz.) Kitam.的干燥地上全草,又名宽叶返魂草,俗称牛尾巴蒿。多年生须根草本植物,味苦、平,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下气通经。用于瘀血胀痛、跌打损伤。民间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清热祛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和开发返魂草及易混品,采取野外调查、采集并鉴定标本的方法,对长白山区的返魂草及易混品林荫千里光的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集这三种植物叶片进行DNA鉴别研究,为该区域药用植物应用及开发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野生麻叶返魂草种子发芽率,用不同超声波条件采用正交实验处理,恒温催芽。结果表明40min、100kHz、40℃,的超声处理条件最优,发芽率可达到41%,是对照的2.16倍,可为野生麻叶返魂草的种子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大样本随机取样法,研究栽培返魂草植株构件及其生物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返魂草茎粗与植株鲜重、鲜重与生物量之间为幂函数正相关(P<0.01),R2分别为0.7318、0.8823.茎粗与植株鲜重之间指数函数(P<0.01),R2为0.7962.表明茎粗与植株鲜重、鲜重与生物量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而茎粗与植株鲜重之间则呈指数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单叶返魂草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下气通经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於血涨痛,跌打损伤,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及感染性疾病等,疗效确切[1]。其同科植物宽叶返魂草及其易混品黄菀在外观性状上有诸多相似点,经常被药农混采,但化学成分是否相同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将对三者进行外观性状、显微等方面进行对比鉴别,如三者具有相同的药用成分则可扩大药源,若三者成分不同则可正确区分三者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龙源有机茶场的九龙大白茶有机幼龄茶园开展以草抑草、覆盖抑草、放养家畜抑草等生态抑草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茶园套种白三叶、鼠茅草、紫云英等生草栽培长势良好,具有明显的抑草效果,尤其以白三叶抑草效果最为明显;无纺布覆盖与秸秆覆盖也有明显抑草效果,茶园放养家畜可作为辅助抑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罗凯 《中国糖料》2001,(2):39-41
本文论述了我国甘蔗糖业返弹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应适当稳定种植面积、以相以适宜的土地种植甘蔗、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正确处理好甘蔗糖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甘蔗糖业的运行机制等,以确保返弹后的甘蔗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地区麦田杂草的发生与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调查表明了江苏沿海地区麦田以硬草、猪殃草、荠菜、波斯婆婆纳4种杂草为优势种群;其中硬草和猪殃殃为该区恶性杂草。试验示范筛选出麦草枯,麦草芜、麦草克等有效防除该区杂草的复配药剂及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亚热带气候条件栽培生产草花,尤其是冬春季节生产草花,经济效益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草花育苗、移栽上盆、摘心、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草花栽培的重要技术环节入手,总结4种常见草花在三亚地区的栽培技术,为三亚地区草花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靖宇西洋参药业公司针对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会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充分利用西洋参的原料优势,发挥长白山地区栽培成功的西洋参具有抗衰老和益智的特点,结合历代医学专家、名医抗衰老、养心安神益智的经验,开发出“本”“标”兼治的防衰老、健脑和益智的复方新药——洋参利脑神胶囊.,  相似文献   

16.
以草代肥就是利用各种落叶、杂草及作物秸秆等代替部分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肥作业。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农副产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必将导致对生物有机肥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呈逐步递增趋势。以草代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茶园肥源短缺的解决途径,其中茶园最常见的以草代肥技术就是茶园铺草。  相似文献   

17.
茶园杂草物种丰富,组成差异较大,对茶树生长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为通过优化幼龄茶园管护,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探索操作简便、绿色环保的覆盖防草技术,以降低草害防控成本,同时达到提高茶叶产量的目的,于2022年进行了茶园覆盖防草试验。试验在同一幼龄茶园以清耕露地为对照,设置黑色地膜、PP防草布、PE防草布、水稻秸秆、银灰色地膜5种覆盖材料,分析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杂草鲜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各覆盖处理具有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其中0~25 cm土层温度以PE防草布覆盖增温幅度最大,较CK增温1.9℃;除银灰色地膜出现降墒效应(平均含水量20.5%),黑色地膜、PP防草布、PE防草布、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较CK提高2.4、2.0、3.3、2.3个百分点;各覆盖处理对杂草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PP防草布对杂草的防效达100.0%;通过成本核算,PP防草布第一年投入的材料成本最高,人工成本最低,从长远看,PP防草布综合效益最好,即PP防草布更适合作为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一、粮油作物杂草种类、组合及为害1、小麦杂草我市小麦主要杂草有13科21种,其中以酸模叶蓼、看麦娘、碎米荠、繁缕、小藜、鳢肠为主要杂草。恶性杂草以酸模叶蓼和看麦娘为主,最高为害级为三级,为客指数27、6和26.7。频度在90%-100%,密度以看麦娘最高,每平方尺38.8株.常见杂草组合为:看麦娘-酸模叶蓼-小藜,或酸模叶蓼-看麦娘-鳢肠(或碎米荠)。2、水稻杂草早稻主要杂草有19种,分属13科,主要种类有稗草、异型莎草、空心莲子草、鸭舌草、矮慈菇。四字草、节节莱。其中以种草、空心莲于草为恶性杂草,为害指数在8—26.7。典型杂…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油菜田杂草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摸清油菜田杂草的种群分布,运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法对洞庭湖区油菜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油菜田杂草有20科47种,其中前茬棉花油菜田杂草有19科46种,棒头草、画眉草、卷耳、婆婆纳等为优势种群;前茬水稻油菜田杂草有13科27种,棒头草、繁缕、牛繁缕等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20.
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树种质资源中,存在一种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变异类型,即每年春季,新生叶片呈微绿色,然后逐渐白化至全白色,最后复绿成为绿色。迄今,国内已在浙江安吉和福建安溪发现这种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茶树品种(俗称白茶)。与白化不同,白茶具有较强的生活力,能够正常生长。在小麦、矮牵牛、樟脑草等其他高等植物上,曾发现过返白突变,如小麦矮变一号中产生的返白突变系,已证实是属于细胞质控制的温度敏感突变型,在返白过程中,叶片颜色的变化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相一致。在茶树上,1979年日本的乌屋尾忠之发现薮北和与薮北有亲缘关系的品种间杂交后代中有白叶单株分离出来,并证实该白叶植株是由两对隐性纯合基因控制。 本文观察了安吉白茶在阶段性返白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在阶段性返白过程中不同阶段叶片色素的变化规律,并将安吉白茶与福建白茶的白化特征进行了比较。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993年田间自然生长的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安吉白茶和福建白茶;25℃培养室中生长的安吉白茶营养钵苗、试管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