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对葡萄烂果病病原菌(黑根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温度对葡萄烂果病病原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烂果病病原菌(黑根霉)菌丝发育的初始温度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致死,40℃下需要48h,45℃下需24h。孢子囊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2.
葡萄日灼病阈值温度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8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从诱发葡萄果实日灼病发生的阈值温度(临界果面温度)研究入手,探索气温、光照、风速等对果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果面高温是果实发生日灼的直接原因。在‘红地球’葡萄果实的快速生长期测得日灼病发生的阈值温度为42.0~42.8℃(平均值42.3℃);遮阴下的果实突然暴露在阳光下,12min后果面温度可达到最大值;强烈的光照可产生较高的气温及较高的果面温度,是日灼病发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在夏季晴天无风的中午,每1万lx的光照强度可使果面温度增高1℃左右;无风时果面温度显著高于风速1.5m﹒s-1以上时。在3.0m﹒s-1风速下6min内可使果面温度降至最低;在相同的光温条件下,较高的空气湿度更利于日灼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研究了在日光温室促早、塑料大棚促早以及塑料大棚延后的栽培模式下设施内环境温度变化对"红地球"葡萄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是葡萄生长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的原因,低温是葡萄生长期叶片SOD活性降低的条件;当温度升高时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逐渐上升,当温度降低时MDA含量逐渐降低;较高温和较低温都会使葡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地温对葡萄生长期叶片POD活性的影响比较大,在地温16~17℃时POD活性最低,当气温在18℃以上或15℃以下POD活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黑粪蚊(Scatopsesp.)的在室内人工气候箱中分别设置15、20、25、30和35℃的温度条件进行系统饲养,观察温度对黑粪蚊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及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30℃条件下,黑粪蚊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且随温度升高,黑粪蚊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但在35℃条件下,黑粪蚊不能完成个体发育。在15~25℃范围内,各龄幼虫的存活率虽然有些波动,但基本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30℃条件下,不同龄期幼虫的存活率明显下降。20℃时幼虫化蛹率最高,为90%;羽化率则以25℃条件下最高,为75.2%。在30℃条件下,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均降低,分别为75.20%和72.53%。由此可见,在供试温度条件下,20~25℃最有利于黑粪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用剂量3.6 kJ·m-2的紫外线C(Ultraviolet C,UV-C)辐射处理‘京蜜’葡萄成熟果实,25 ℃条件下避光孵育24 h后,控制温度为25 ℃和0 ℃贮藏,贮藏后0、0.5、1、2、3、7、10、14、24、34 d取样,HPLC法分析果皮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及其糖苷含量。结果表明:UV-C辐射后25 ℃条件下孵育24 h能显著提高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 trans-Res)和顺式白藜芦醇苷(cis-Piceid, cis-PD)的含量,不能提高反式白藜芦醇苷(trans Piceid,trans PD)含量。贮藏温度对UV-C辐射葡萄果皮Res及其糖苷含量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对照果实还是UV-C辐射处理果实,果皮中均未检测到顺式白藜芦醇(cis-Resveratrol, cis-Res)。25 ℃和0 ℃贮藏条件下对照果皮(trans-Res trans-PD、cis-PD含量低,变化幅度很小,而UV-C处理果皮中变化幅度很大,绝大部分时间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葡萄促早栽培休眠期和生长期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海娣  张亚红 《北方园艺》2010,(15):177-182
对宁夏银川地区日光温室促早栽培葡萄休眠期至果实成熟期温度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休眠期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延长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低温(0~7.2℃)时数,但夜间应将棚室风口开小或者关闭。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使温室内地温不会下降很快,升温后地温仅比气温延迟1 d达到10℃以上,满足葡萄根系生长和冬芽萌发需求;葡萄初花期至盛花期和浆果生长期至成熟期温室内平均气温分别为16.1~20.0℃、19.9~22.3℃,对于葡萄开花期和浆果成熟期的最适温度来说,气温略低;葡萄萌芽生长期到浆果生长期,日光温室内的最高气温达到29.8~40.4℃,最低气温为3.7~8.5℃,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应注意通风降温,夜间注意保温。  相似文献   

7.
集贤  张平  朱志强  任朝晖 《北方园艺》2015,(19):114-117
以葡萄采后灰霉病菌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悬滴法以及活体接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葡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率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下不同方式接种灰霉病菌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葡萄采后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菌丝生长量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25±1)℃适宜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4h后孢子萌发率迅速增高;(10±1)℃菌丝生长较慢,孢子萌发率缓慢增长,6h萌发率仅为9.05%;(0±1)℃菌丝生长极慢,孢子萌发率也最低,6h孢子萌发率仅为3.48%。菌丝生长率和2h以后的孢子萌发率在各温度条件下的均为差异极显著(P0.01)。在有伤、无伤、不接种3种接种方式条件下,有伤接种方式下灰霉病菌极易(P0.01)造成对葡萄的损害,病情发展快,并随温度升高病斑直径也随之增大;无伤和不接种较有伤接种病情发展较慢,它们的发病率遵循相同规律,无伤接种较不接种的发病率高,二者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经调查,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为葡萄白粉病、葡萄灰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毛毡病、葡萄病毒病(主要是葡萄扇叶病毒病和葡萄卷叶病毒病)和葡萄斑叶蝉。葡萄白粉病自7月上旬开始发生,一直持续到落叶;葡萄灰霉病7月14日零星发生,直到9月上旬开始大发生;葡萄霜霉病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之后呈直线上升趋势;葡萄毛毡病在各葡萄园普遍发生,而且发生严重,尤其是永宁县玉泉营地区。葡萄斑叶蝉在当地1年发生3代,从5月上旬开始即在葡萄上为害,一直持续到10月。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国内外葡萄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葡萄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并从栽培技术措施、采前喷钙、包装及保鲜剂、温湿度、气调贮藏等方面,阐述了影响葡萄贮藏的因素.结果认为,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旱地条件下生长的葡萄比在灌溉条件下的葡萄耐贮藏;负载量适宜的葡萄比负载量过高的葡萄耐贮藏;采前喷钙提高葡萄耐贮藏性;适合葡萄的贮藏条件是温度-1℃、湿度90~95%.  相似文献   

10.
在秋、冬温度骤降后进行田间冻害调查并在实验室内对休眠枝进行低温处理,研究秋、冬温度骤降对鲜食葡萄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温度骤降对鲜食葡萄造成了严重的低温伤害,在所调查的鲜食葡萄品种中,“蜜汁”、“藤稔”和“8611”的芽眼抗寒力较强,而“京秀”和“京优”的抗寒力最差,其它品种居中.值得注意的是抗寒力强的品种在未经充分的抗寒锻炼时抗寒力不一定很强.抗寒锻炼时间越短温度越低冻害发生越严重,霜冻后5d“藤稔”在低于-15℃时发生严重冻害;“蜜汁”在-20℃下发生严重冻害;而“京亚”和“贝达”冻害发生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1.
<正>白粉病是大棚草莓的主要病害,在草莓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在30%~50%。白粉病的发病最适温度为15~25℃,大棚内的温度正好适应白粉病的发生,因此,草莓白粉病以大棚盖膜后危害为主,特别是在草莓现蕾开花进入产果期以后危害最重,严重影响了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秋、冬温度骤降后进行田间冻害调查并在实验室内对休眠枝进行低温处理,研究秋、冬温度骤降对鲜食葡萄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温度骤降对鲜食葡萄造成了严重的低温伤害,在所调查的鲜食葡萄品种中,"蜜汁"、"藤稔"和"8611"的芽眼抗寒力较强,而"京秀"和"京优"的抗寒力最差,其它品种居中。值得注意的是抗寒力强的品种在未经充分的抗寒锻炼时抗寒力不一定很强。抗寒锻炼时间越短温度越低冻害发生越严重,霜冻后5 d"藤稔"在低于-15℃时发生严重冻害;"蜜汁"在-20℃下发生严重冻害;而"京亚"和"贝达"冻害发生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3.
 以‘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 L. ‘Red Globe’) 试管苗为试材, 采用密闭系统落差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培养28 d的试管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 培养温度在20~30 ℃之间, 试管苗的暗呼吸速率(Rd ) 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但净光合速率( Pn ) 以25 ℃最高, 30 ℃次之, 20 ℃最低;而CO2补偿点以25 ℃最低, 20 ℃次之, 30 ℃最高; 光照强度在40~200μmol·m -2 ·s-1之间, 葡萄试管苗的Pn随光照强度( PAR) 的升高而升高, CO2补偿点随PAR的升高而降低。在光照条件下, 容器内CO2浓度迅速降低, 并接近CO2补偿点, CO2供应不足是影响试管苗同化能力的主要原因。在室内培养阶段,采用弱光、昼夜变温和改善培养容器的通气性有利于提高试管苗的光合能力; 在移栽驯化过程中, 逐步提高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试管苗同化产物的积累和培养壮苗。  相似文献   

14.
胡涛  孙红梅  谢佳 《北方园艺》2010,(18):100-102
以东方百合‘Sorbonne’为材料,研究了IBA、GA3处理在2种温度培养下对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5℃培养有利于小鳞茎的发生和膨大。IBA处理在25℃条件下小鳞茎的数量和整齐度显著提高,15℃培养不利于小鳞茎的发生。GA3处理在25℃条件下显著促进了小鳞茎膨大及增重,15℃培养繁殖小鳞茎的数量较少,发育所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
以葡萄砧木品种贝达和SO4、鲜食葡萄品种红地球、酿酒葡萄品种梅鹿辄和赤霞珠1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分别在4℃、0℃、-18℃条件下处理24 h,以25℃处理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葡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与抗寒性的关系,明确不同品种葡萄幼苗对低温的响应及耐受能力。结果表明:葡萄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处理温度愈低,其含量愈高;抗氧化酶活性0℃处理最高,-18℃处理有所下降;葡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高低与葡萄品种的抗寒性强弱一致。综上,认为1年生葡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指标可作为判断葡萄品种抗寒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温度时甘薯麦蛾发育历期和取食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逐渐缩短.不同温度时卵和蛹发育历期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15℃条件下,幼虫的发育历期与20,25,30℃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超过25℃,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龄期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幼虫的取食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巨峰’葡萄临界低温高湿保鲜贮藏技术的适宜性并确定最佳贮藏温度,分别测定了‘巨峰’葡萄果实、果浆和果梗的冰点。结果表明,‘巨峰’葡萄果粒的冰点温度为-1.4℃,果浆的冰点温度为-1.5℃,果梗的冰点温度为-1.4℃。为避免‘巨峰’葡萄在贮存期间发生冻害,综合‘巨峰’葡萄测定出来的果粒、果浆、果梗的冰点温度,最终确定‘巨峰’葡萄的冰点温度为-1.4℃。临界低温高湿贮藏最佳温度的确定,为‘巨峰’葡萄临界低温高湿保鲜技术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野生藏药独一味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种子进行光照、温度、浸种时间和赤霉素处理,统计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胚根长度.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15、20、25℃时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83.33%、82.67%、80.67%,25℃时发芽势最高为68%,发芽指数最大为7.92,胚根最长为1.24 cm;在光照条件下15、20、25、30、35℃的发芽率均显著高于黑暗;浸种24 h发芽率最高;经50、200、350、500 mg/L的赤霉素处理的种子萌发各指标都低于对照(蒸馏水).初步探明,独一味种子无休眠现象;适宜萌发条件为光照下,温度20~25℃,属中温萌发型,高温40℃和低温10℃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温期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温度变化及葡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农科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针对吐鲁番地区夏季极端高温,设置不同降温措施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温度变化及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通过不同降温处理,使得处理1(在温室顶部安装遮阳网和室内微喷系统)每日平均降低温度3.51℃,处理2(仅安装遮阳网)每日平均降温1.74℃,各处理的葡萄萌芽率、结果系数等均高于CK;说明吐鲁番地区高温期采用遮阳网加喷水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温度,利于葡萄第2年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2020年9月,在黑龙江和吉林省共8个市调查了葡萄果实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发现黑龙江、吉林省8个市葡萄果实病害有酸腐病、白腐病、灰霉病和白粉病。葡萄酸腐病在黑龙江和吉林省危害最为严重,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3.2%和22.2%;葡萄白腐病在吉林省危害较重,黑龙江省只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有发生,且发病率较低;葡萄灰霉病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吉林省集安市危害相对较重;葡萄白粉病只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无核白鸡心葡萄上有发生。通过调查了解了黑龙江和吉林省葡萄果实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为葡萄果实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