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松墨天牛在云南松树干的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又名松褐天牛、松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墨天牛属,是松属树种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黑松(P.thunbergii Parl.)、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和思茅松(P.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等的重要蛀干害虫,主要危害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倒木,造成松树枯死,同时还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ilus (Steiner & Buhrer) Nickle)萎蔫病[1-2].松墨天牛在云南主要危害云南松,目前分布范围已经扩展到43县(市),并在部分地方成灾,加大了松材线虫病传入的可能性[3].松墨天牛在滇中地区1年1代,雌成虫在树干上咬出长椭圆刻槽,将卵产在刻槽中部的表皮层下,幼虫生长发育至一定阶段蛀入木质部, 在边材表面留下椭圆形的蛀入孔;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在蛀道内取食,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构筑蛹室化蛹,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出近圆形的羽化孔爬出[4-5].松墨天牛是典型的钻蛀性害虫,调查和防治非常困难.前人曾经对松墨天牛在马尾松和思茅松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6-8],但这些研究是某一时间段天牛的危害痕迹或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对于天牛产卵刻槽、蛀入孔和羽化孔的数量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本文对松墨天牛的产卵刻槽、蛀入孔和羽化孔在云南松树干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数量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松墨天牛的林间调查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松墨天牛取食为害与松树枯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赵锦年  应杰 《林业科学》1989,25(5):432-438
笔者通过室内外饲养观察,初步掌握了松墨天牛成、幼虫的取食习性;阐明了松墨天牛成虫取食与松树生理衰弱、幼虫钻蛀与松树枯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松墨天牛幼虫与其它蛀干害虫之间的关系;对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种群分布规律也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松墨天牛成、幼虫取食是造成我国松树枯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防止松树的大面积死亡,必须密切注意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松墨天牛在福建闽北1a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极少数以低龄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历时13~15d后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圆形的羽化孔道飞出,6月上中旬是成虫羽化出孔的高峰期。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在林间,成虫寻找松树嫩枝树皮补充营养,5~9d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前在树皮上咬刻槽,造成泪滴状松脂流下,1刻槽产卵1粒,少数可产2~4粒。卵期6~10d。幼虫孵化后取食松树内皮和韧皮部,在树皮外可见白色纤维状或褐色粉末状木屑与粪便的混合物。3龄幼虫咬一长椭圆形蛀入孔进入木质部,此后树皮外不再出现蛀屑。幼虫在蛀入木质部前死亡率极高,只有31 68%能蛀入树干中,幼虫期易受白僵菌侵染。幼虫期260~310d。  相似文献   

4.
杨建清 《绿色科技》2019,(17):158-159,163
指出了熏蒸处理是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疫木熏蒸处理后接种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二次侵染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可以在熏蒸处理7~18 d的松枯死木树皮上刻槽、产卵(少量卵可发育至低龄幼虫),但不会产生新一代成虫,即松墨天牛不能成功进行二次侵染。在熏蒸处理10~60 d的活立木上,松墨天牛可以在树皮上刻槽、产卵,卵可孵化发育为成虫羽化出孔,即松墨天牛可以成功进行二次侵染。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生产上应对松枯死木和可能的活立木(包括濒死树)的熏蒸处理予以区别对待,对松枯死木,可以就地进行熏蒸除害处理;对活立木(包括濒死树),宜在山场就地实施粉粹(削片、旋切)或烧毁处理,以免导致疫病的二次传播。  相似文献   

5.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墨天牛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同时其成虫能传播松材线虫,加重了对松树的危害。本文综述了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松墨天牛的生物学、防治及其它方面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6.
16%虫线清乳油不同浓度防治松墨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墨天牛是松树上的重要蛀干性害虫,又是松材线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于4~5月间通过使用16%虫线清乳油,以不同浓度的荮液防治松树枯死木中的松墨天牛效果显著。经林间对122株马尾松枯死木喷药试验结果表明,对松墨天牛幼虫、蛹及成虫的杀伤力极强,施药后第15天检查,杀虫率达100%。用此种农药防治松墨天牛,可以降低虫口密度,以便控制松墨天牛危害,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为有效防控松墨天牛在山西省内进一步扩散蔓延并阻断松材线虫入侵山西省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2022年,采用“动态监测法”连续4 a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并分析成虫形态特征;结合“总有效积温定律”和气象数据,推算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世代数;建立24块标准样地,采用“每木检尺法”调查样地内的乔木树种遭受松墨天牛危害情况,同时选取36株危害致死的白皮松进行立木解剖,以明确松墨天牛在寄主树种白皮松上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 ]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鞘翅长、触角长、触角长/体长、胫节长、股节长这5个指标在雌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使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长/体长”作为松墨天牛性别判定的形态指标;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约为1年1代,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约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中始见期为5月下旬,始盛期为6月中旬,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盛末期为7月中下旬,终见期为10月上旬;在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主要危害径级为2.50~17.50 cm白皮松树,其中幼虫主要分布于树干...  相似文献   

8.
周华康 《林业科技》2012,37(4):17-18
采用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墨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采用喷粉法喷施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当用药量分别为3000、4500、6000g/hm^2时,天牛成虫经过14天取食后,死亡率分别为21.67%、43.89%和100%;喷洒用药量为6000g/hm^2药剂时,松墨天牛成虫在诱木上造成的刻槽数量明显减少,平均刻槽数从53.52个/m^2减少至0.84个/m^2,且对马尾松毛虫和萧氏松茎象也有触杀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9—2011年在江西省庐山,应用福建省林科院研制的FJ-MA-02引诱剂进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在庐山发生期为4月下旬末—9月上旬;随着海拔的升高,成虫羽化高峰期逐渐推迟,海拔220、550、800 m天牛羽化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旬。通过清除松树枯死木、悬挂诱捕器、施放白僵菌等综合技术措施,3个试验点松树枯死木数量2011年与2009年同比下降了62.0%、60.8%、62.3%。说明引诱剂是监测和控制松墨天牛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在山东省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成虫多将卵产于距地面1~1.3m的主干弯曲处(成虫产卵前先咬刻槽,后将卵产于刻槽上方皮层和木质部之间),卵经10~15天后孵化幼虫,在韧皮部...  相似文献   

11.
松树枯死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贺州市松树枯死林分的调查 ,对 1 5株样树进行了解剖、取样、线虫分离、检验和鉴定。同时 ,通过对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生活史和习性的初步观察 ,认为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尚无松材线虫病发生 ,局部松林枯死的主要原因为松褐天牛幼虫危害所致。该天牛在本地 1年发生 2代 ,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1997-1998年浙江省杭州市和岱县进行的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特性研究表明:松褐天牛成虫主要取食1年生树枝,室内测定雌成虫取食1年生树枝面积占总面积的36.58%,雄成虫占38.99%,林间测定点26.34%,成虫羽化后20天以内的取食量最大。伐倒松材线虫病致枯萎的松树,统计天牛取食痕和取食面积在树冠上的分布显示,松褐天牛更多选择树冠下部1年生的树枝取食、取食痕和取食面积分别占50.42%和51.06%。  相似文献   

13.
黔灵公署马尾松枯死原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黔灵公园12个主要景点的马尾松林分调查和17株被害木的解剖,85株样木的取样,255个样本的镜检和分析,初步认为公园内马尾松枯死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以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危害加速了马尾松树的死亡,马尾松平均被害株率,平均致死株率分别为21.7%,4.48%,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枯死松木加剧趋势,采取营林技术为基础,及时清理被松褐天牛为害或风折等因素致死的松木。通过三年的枯死木清理,使松褐天牛虫口密度下降29%。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环剥松树干皮导致立木萎焉,以此引诱松墨天牛聚集产卵,然后销毁被产卵的松树,达到减少松墨天牛种群密度的目的。3 a试验证明,这是一种安全、无公害、易操作的防治松褐天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PP袋+肿腿蜂等防治松材线虫病技术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PP袋能有效地阻断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把病死松木放入PP袋 ,次年只有 2 98%松墨天牛成虫能咬破PP袋而逃逸 ;PP袋 PEM农药 ,对松墨天牛成虫的阻断率达到 10 0 % ;PP袋 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的阻断率也达到 10 0 % ,同时 ,该方法能促使肿腿蜂种群在林内增殖扩大  相似文献   

17.
营林措施对松褐天牛种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地清理、开隔离带、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对压低松褐天牛的危害有明显作用,林地清理虫口密度减退率达91.0%,隔离带可有效阻止松褐天牛的自然扩散,局部林分改造,林分被害率可减少55.7%。  相似文献   

18.
萧氏松茎象幼虫食性、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萧氏松茎象幼虫在南岳衡山主要危害华山松,在寄主树干基部皮层和裸露的根皮层蛀食,造成大量流脂,导致生长衰弱,引起松墨天牛暴发;同时取食新鲜松脂,越冬后的幼虫仅靠取食新鲜松脂就能正常发育。幼虫只危害健康松树,不危害衰弱木、枯立木,说明其蛀食危害与松树能否分泌松脂有关。在被害松林内,单株幼虫数在0~6头之间。幼虫在有虫株之问分布较均匀,1头/株的占82.5%,平均为1.38头/株,且单株虫口密度与树干基部直径呈明显正相关。混交林和非松树林分能阻止该虫扩散。5—10月间在幼虫危害期和蛹期,采用人工清除幼虫和蛹的方法可有效控制该虫危害,而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该幼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及松墨天牛传播新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京用松材线虫接种 7种松树 ,于第 2a在无任何症状的松树的接种点上方 10cm处取样 ,分离线虫。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的松树品种上潜伏侵染现象有所差异。感病黑松和赤松很快死亡 ,只有在接种量小的情况下才有潜伏侵染现象发生。抗病性强的火炬松和湿地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 ,并且样品中的线虫量也较高。而抗病性中等的马尾松和刚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的普遍性及样品中的线虫量均处于中等。短针松接种松材线虫后既不枯死 ,也无潜伏侵染现象。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试验结果表明 ,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在松材线虫病松枝上取食后 ,再到健康松枝上取食 ,有传播松材线虫的可能。这些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病新病区清理病死木时 ,应采取早期诊断技术 ,把未表现症状的松树一起清除 ,以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