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棉所49为供试棉花品种,在新疆阿克苏试验基地开展了“棉萎克”滴灌防治黄萎病效果试验,并分析了其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棉萎克”滴灌处理较未处理对照显著降低了病情指数,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50%左右。高剂量“棉萎克”处理(每隔10 d滴灌1次,连续4次,每次667 m2用量150 g)较未处理对照增产籽棉13.5%,对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因此,棉田黄萎病发病初期可用“棉萎克”滴灌防治,尤其适于新疆膜下滴灌棉田,以实现节本增产。  相似文献   

2.
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及使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5年于河南安阳黄萎病人工病圃和新疆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病圃黄萎病发生的中期,连续喷施600倍棉萎克2次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下降14.3%,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0下降到2.8;而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92.6%,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2上升到5.9,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5.4%。在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重病田黄萎病发生初期,连续喷施棉萎克3次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1%和73.1%。本研究表明,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喷施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棉萎克”喷雾加滴灌控制新疆棉田黄萎病的效果,分别在南疆阿拉尔和北疆精河县选用连作30年以上、黄萎病发病中等偏重的地块,连续2年开展相应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棉萎克”于播种后50 d喷施,之后每间隔10 d连续滴灌2次的处理,喷施后10 d时“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40%以上,籽棉产量较对照增加7.0%~9.3%。综合考虑效果和成本认为,在黄萎病发生偏重的新疆棉田,采用“棉萎克”在黄萎病发病初期喷雾1次,10 d后滴灌1次,既可有效控制病害,又可实现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4.
对2017―202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581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进行分析,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81个品种(系)中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且稳定,达到抗级及以上的占比在90%以上,其中2019年早中熟棉、2020年早熟棉和早中熟棉、各年彩色棉和长绒棉中抗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均为100%;除参试长绒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外,早熟棉、早中熟棉和彩色棉品种(系)均以耐病为主,5年中耐病的品种(系)平均占比为60.0%;长绒棉和早中熟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总体抗性优于早熟棉,不同年份间彩色棉的黄萎病抗性波动较大。所有参试品种(系)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枯黄萎病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可见,筛选出抗黄萎病的品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审定双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株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萎星是河南省濮阳农科所研制生产的用于叶面喷施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农药 ,1 999年通过国家农药登记。室内抑菌试验表明 ,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但抑菌活性较差 ,单从这一点不能解释克萎星的防治作用机理。本试验通过研究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株叶片内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探讨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感病株的基础抗性诱导作用。1材料和方法1 .1 田间试验。2 0 0 0年试验地为连作棉田 ,土质壤土 ,肥力中等 ;供试材料为耐黄萎病品种 3 3 B。小区面积 40 m2。试验处理设置为 1克萎星 5…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区域试验方法上,丰产性和抗病性分别由不同承试点鉴定。抗病性在人工病圃鉴定、丰产性在轻病田鉴定。这样的分别鉴定不能正确评价参试品系在重病田的丰产性。抗棉花黄萎病品种,在黄萎重病田种植比耐病品种增产显著,在轻病田种植,比耐病品种增产不显著甚至减产。在零星病田种植甚至比感病品种也减产。以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选育的抗病品系“豫职15”为例,其抗性达抗黄萎品种要求的指标。在育种者的品系产量比较试验中,比对照中棉所17增产极显著,而在区域试验中,增产幅度下降,虽抗病性鉴定合格,也未能推荐给生产试验。相…  相似文献   

7.
对2015-202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的192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分析,为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18年高抗和抗病品种(系)占比为 88.2%外,其他年份均在92%以上;参试的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除2017年较高外,其余各年均较低,以耐病为主,6年耐病品种(系)平均占比为56.2%;参试品种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且三者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早中熟常规棉的抗枯萎病、黄萎病性及兼抗性表现均优于早熟常规棉。可见,黄萎病抗性的提高是西北内陆棉区选育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以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耐病品种鲁棉研28号和感病品种新陆早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施加有机肥、喷施叶面肥、施用生防制剂、控制早铃等处理,并与只施加生防制剂和不做任何措施的处理进行发病率、病情指数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应用该综合防治措施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高的防效,最高可达67.13%。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感病品种新陆早7号、耐病品种鲁棉研28号分别增产16.95%、42.11%、11.44%。该综合防治技术为田间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了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棉菌乐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制的以棉花内生真菌(专利号: 2015107442337)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菌配方。为明确其对不同发病程度棉田棉花黄萎病的防效、防治用量、使用时间和增产增收效果,采用随水滴灌的方式在新疆和河南11个点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0 d和80 d,“中棉菌乐土”在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对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34.7%~74.6%;对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的籽棉增产效果为10.8%~13.6%;增加收益3 186~3 634.5元·hm-2。同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配方处理的棉纤维长度高(1.1±0.4)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高(0.8±0.2)百分点,断裂比强度高(1.1±0.5) cN·tex-1,马克隆值下降0.5,棉纤维品质明显提升。可见,6月中旬前后将该配方以30 kg·hm-2用量分2次等量随水滴施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防效,并有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叶面喷施“猛加力”对棉花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过氧化脂质(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新型多功能肥料“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的POD活性平均提高65.12%和36.31%,以第1 d提高的最多,达75.31%和67.17%;SOD活性平均提高16.64%和40.91%,以第3~5 d提高的最多,达28.81%和57.62%。喷施“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MDA含量平均降低13.62%和7.99%,可溶性糖含量平均降低16.37%和31.04%。表明“猛加力”能显著调节棉株体内抗氧化系统中重要酶类SOD和POD的活性,这可能是其抑制棉花黄萎病扩展蔓延、缓解危害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