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江汉平原地区,以杂交棉中棉1279 (F2)和黄河2号为试验材料,早熟常规品种中棉所50为对照,采用机械直播和采收模式(密度较大)种植,比较3个品种的棉花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在相同的播种条件下,杂交棉中棉1279 (F2)和黄河2号单株结铃数多,单铃质量重.说明杂交棉在较高的群体时也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能为杂交棉机械化栽培高产打下基础,可以作为机采棉提高产量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赣北植棉区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施,通过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西省棉花所等科研院所引进了6个棉花品种,在赣北地区的彭泽县芙蓉墩镇棉花机采棉示范基地开展适于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并使用机采棉的栽培管理措施,筛选出适宜赣北植棉区栽培的机采棉品种。综合产量和生育特性结果表明:夏早3号为适合赣北植棉区油后或麦后直播一年两熟栽培机采棉品种。  相似文献   

3.
周继军  徐公赦 《中国棉花》2006,33(10):44-45
新湖农场自2000年开始推广机采棉种植技术,通过5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已形成一整套机采棉农艺栽培、机械采收、治理地膜污染等技术措施。2005年本场种植机采棉1.03万hm2,机采面积0.51万hm2,全场机采棉平均子棉产量为4650kg·hm-2,现将本场机采棉农艺技术及地膜污染治理措施介绍如下。1机采棉农艺栽培技术1.1选地和整地。选择面积较大而且连片的无埂条田。土地必须平整。选择中等肥力以上的常规滴灌地,滴灌地无埂子和毛渠,机械行走采收更为平稳,从而提高采摘质量和工效。选定的地块必须于入冬前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待播。1.2选择适宜的机采棉…  相似文献   

4.
在豫东地区进行麦棉套种和麦后移栽条件下棉花统一密度、不同行距的试验,以探讨简化栽培并适用于机械收获的植棉模式.结果表明:麦套棉行距76 cm、株距19.5 c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麦后移栽棉行距76 cm、株距17.5 cm,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这两种种植模式下产量高,是较为理想的机采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宜喀什地区的机采棉花种植模式,2019年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了机采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除等行距模式(R2和R3)较宽窄行模式(R1和R4)的出苗期提前2天外,处理间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无差异;种植模式对棉花始果枝位及高度影响较小,对单铃重和衣分、脱叶率和吐絮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R1模式(一膜六行宽窄行)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其籽棉产量分别较R2、R3和R4模式高9.00%、12.67%和9.11%。结合生产实际,一膜六行宽窄行(64 cm+12 cm)机采种植模式更适宜喀什地区。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北疆机采棉品种新陆早74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株行距配置,达到优化机采棉种植模式、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在3种行距配置下,设置不同株距,分别为1膜3行缩株距模式(行距76 cm,株距5.7 cm)和2种1膜6行模式[行距68 cm+8 cm,株距10.0 cm;行距66 cm+10 cm,株距10.0 cm(常规对照)],比较棉花生长发育进程、“三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比例、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新陆早74号在1膜3行缩株距模式下较2种1膜6行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包括生长发育进程快,伏前桃比例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增加,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单位面积铃数增多,籽棉产量显著增加。可见,在1膜3行缩株距模式下,新陆早74号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单株结铃数多且铃重较高,因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常规模式(行距(66+10)cm)和等行密植模式(行距76 cm)2种机采棉种植模式,调查了2种种植模式棉花生长发育、产量、纤维品质和含杂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等行密植模式生育期比常规模式早3 d左右,在盛花期比常规模式果枝和开花果枝多了0.5个和1个。与常规模式比,等行密植模式机采籽棉的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了0.4 mm和0.4 cN·tex-1,加工皮棉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了0.2 mm和0.3 cN·tex-1,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含杂率。因此,等行密植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牛娜  徐清来  宋芸 《中国棉花》2016,43(5):21-23
通过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机采棉品种。结果表明:鲁棉研37号和K836属中熟偏早品种,吐絮早而集中,株型紧凑抗倒伏,产量水平高,抗病性强,为该地区较适宜的机采棉品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征集在过去15年北疆棉区大面积主栽品种8份,在新疆玛纳斯试验站进行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以筛选适宜北疆植棉区气候及栽培管理条件下的早熟、优质、高产的机采棉品种。结果表明:新陆早57号和新陆早62号均生育期适中、霜前花率高、株型较紧凑、第一果枝高度较高、产量水平较高、纤维品质优良,适宜作北疆植棉区的机采棉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新疆南疆植棉区无膜种植的机采棉品种和相关育种资源材料,2019―2020年在南疆植棉区对13个供试棉花品种(系)进行筛选比较试验。通过对农艺性状、皮棉产量、纤维品质、丰产性、稳产性及理想指数等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南疆植棉区无膜种植的机采棉品种2个——新陆早77号和新陆早51号,以及较优的相关育种材料2个——抗病早熟6号和冀丰1187,其中抗病早熟6号综合表现突出。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南疆实现无膜植棉和适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机械化种植模式下微型薯生产原种的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克新1号’微型薯为试验材料,共设计了5个处理,行距为机械化播种行距90 cm,株距分别为15,12,10,9和7 cm。结果表明,试验所设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播种6 000株/667m2产量最高,为2 228 kg/667m2;考虑投入产出比最佳密度为6000~7000株/667m2,群体生长较合理,建议在乌兰察布地区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适宜在易旱稻田上种植的9种模式从投入、产值、产量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等进行了逐一评价,从中筛选出4种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模式,即"早稻-秋玉米-黑麦草"、 "早花生-花菜-小白菜"、"中稻-大蒜"和 "早稻-免耕秋玉米//大豆-马铃薯",这些模式具有经济效益高,充分利用温光水热和土壤资源的特点,可在不同的易旱稻田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3.
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宁夏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近年来该区由于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气候的逐渐改变,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已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因此,针对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不同地区选用当地的主栽品种(南部山区为‘陇薯3号’,中部干旱带为‘虎头’),布置了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种植密度的高低与其生育期、商品薯率及产量间均存在较大的关系。从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和产量综合因素来看,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适宜栽培的密度分别为3 500~4 000株/667 m2和2 000~2 500株/667 m2,通过函数拟合发现,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高产的密度为3 612株/667 m2,中部干旱带为2 564株/667 m2。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枣棉间作种植模式下,选用多个棉花品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指标,以筛选出适宜新疆枣棉间作种植模式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对各品种开花期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但开花期至吐絮期生育进程延长;同时影响棉花农艺性状,伏前桃比例降低,伏桃及秋桃比例升高,中下部结铃占75%以上,内围铃占80%以上;对产量影响显著,主要影响单株结铃数,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综合分析认为,新陆中36号、中棉所43、品系6011、新陆早50号产量表现较好,适宜枣棉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投放相同数量河蟹的基础上设置了“6比空”“12比空”和“18比空”3种水稻栽植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河蟹产量等数据,明确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机械化操作的最优水稻栽植方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稻蟹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相比,比空栽植方式通过边行效应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补充了一部分由于空行引起的水稻产量缺失,同时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整精米率和河蟹的回捕率。综合水稻和河蟹收入,以“12比空”栽植模式的产投比最高,达到2.83,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13 575元/hm2,比普通稻蟹种养模式增收3 120元/hm2,是稻蟹生态种养经济效益较优的水稻栽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各大甜菜种植区栽培情况的走访和详细调查,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和劳力等实际状况,摸索总结一套适应当地甜菜优质高效栽培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铃薯》2016,(3):144-148
微垄覆膜侧播是一项旱作马铃薯集雨栽培技术,为了确定该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充分挖掘其集雨增产潜力,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克新1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比较了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不同群体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 500株/hm2的群体条件下,从块茎形成期到淀粉积累期群体LAI最大,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块茎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达114 kg/mm·hm2。进一步根据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推算,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区,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最适群体密度为55 476株/hm2。  相似文献   

18.
玉米浅埋滴灌节水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粮食生产基地,为了生态节水、科技高产、循环发展的生产目标,解决膜下滴灌造成的地膜污染和回收成本高的难题,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被广泛开发和利用。通过开展种植对比试验,比较不用种植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2015年和2016年玉米产量达到11 128.71、12 426.42 kg/hm2,两年推广种植面积分别0.27万hm2和1.44万hm2。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从保苗效果、子粒品质、平均产量、成本投入、纯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9.
刘兴  隋鑫  谭桂荣  葛强 《北方水稻》2013,43(3):29-31,41
以滨海稻区推广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盐丰47"为试材,分别进行人工手插秧和机插秧两种不同移栽方式,调查其生育特性及经济效益,分析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及经济效益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移栽方式相比,水稻茎蘖数、叶龄进程、干物质积累量、每公顷产值及成本均存在差异,机插秧较传统手插秧产值减少1 119.3元/hm2,节支3 410.6元/hm2,总体增加效益达2 291.3元/hm2,增幅达23%,机插秧移栽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显著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