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中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农业要素错配的影响,提升农业要素配置效率,本研究基于生产理论,测算并可视化了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农业劳动力要素、农业土地要素和农业机械要素的错配系数,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农业要素错配的影响以及耕地坡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要素错配存在时空差异,且配置过度与配置不足并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农业劳动力要素、农业土地要素和农业机械要素的错配均有抑制作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溢出作用,周围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会影响本地农业要素的错配;此外,耕地坡度显著调节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要素错配的影响。本研究从资源配置视角论证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也为缓解农业要素的错配提供了思路和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品牌与流通一体化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在厘清农产品品牌和流通一体化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选取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数据并匹配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门槛模型,分品牌、分区域系统揭示农产品品牌、流通一体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呈现趋同关系。农产品品牌、流通一体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农产品品牌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更大,流通一体化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更大。从细分农产品品牌来看,与“地理标志商标”相比,“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更大。流通一体化对于农产品品牌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门槛效应,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流通一体化程度跨过更高的门槛,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具有非线性递增现象;分区域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流通一体化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具有异质性,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随着流通一体化程度迈过更高门槛,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递增现象更加明显。因此,建议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同时要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流通体系建设的协同性,以品牌现代化和流通体系现代化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其中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数量增长最多,同时贸易争端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在这种不确定背景下,正确理解与把握美国农业生产对中国制定相应策略及应对各种状况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利用美国农业普查数据,从农场的变化、农作物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分析了美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美国农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因受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运输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农业政策、经济利益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其中种植业中谷物分布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水果和蔬菜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中西部、五大湖地区北部及东北地区和亚热带气候区,畜牧业中乳畜业分布在五大湖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地区及其东部山区,肉牛业分布在中部平原的小麦产区及周边,生猪养殖业分布在玉米带及东部地区,家禽业分布在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4.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丹东市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农业机械化作为致富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粮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改进多边形面积法,对2003—2017年中国主粮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进行测算,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东、中、西3大区域在主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上的差异,进而采用象限图和面板计量模型揭示主粮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省域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3—2017年中国主粮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由38.03%提高到74.61%,并呈现出小麦玉米稻谷的特征,其中小麦3个机械化环节较为均衡,稻谷和玉米仍存在明显短板。2)东、中、西3大区域内差异对全国主粮生产综合机械化总差异的贡献率平均高达71.28%,其中尤以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域差异最为突出,且其主粮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中、东部地区。3)主粮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的领军型和低速型省域大多位于中国平原地区和相对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发展型和滞后型省域基本位于西南山区和中东部山地丘陵区,其中西南山区是主粮生产机械化水平最低、发展速度最慢的区域。4)地形起伏因素是影响主粮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第一要素,提高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对提升主粮生产机械化的促进作用也较突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户耕地面积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户均劳动力数量则具有负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以农业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至少存在1个协整关系;中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因此,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同,农业机械化对区域农业生产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四川省射洪县作为区域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81-2010年30年间射洪县农业机械化投入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化投入、灌溉投入、化肥投入等5个因素中,射洪区域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联度最高,要不断加强区域农业机械化投入以提高农业总产值;而区域种植结构与灌溉投入的关联度最高,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联度最低,因此应加强农业灌溉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农业背景下,探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关系对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拓展农产品电商经营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全信息转换理论,利用东部10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以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从农户信息转化能力与农村产业结构两条逻辑主线进一步剖析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对农产品电商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2011—2018年东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平均配置水平介于0.4~0.5之间。其中,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多省市均呈现“W(M)型”变化特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水平对农产品电商绩效存在单一门槛的影响效应,且始终正向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然而跨过“门槛界限”后,促进作用减弱49.7%。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也存在于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为推进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水平对农产品电商绩效的持续发展,农业信息资源低配置地区应该继续采取信息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而高配置地区应向农产品电商全产业链技术综合集成方向转变。同时结合电商物流、电能供应等基建配备,从而全面提升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9.
县域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县域间农村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全国1 832个县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12%。在空间上,南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程度高于非粮食主产区。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改善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邻近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非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应加快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间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释放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从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入手,指出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并伴随妇女化现象;分析了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及对安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给农业产出能力、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等带来不利影响,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提出了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雪  张永福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4):203-207,211
基于新疆14个地州1997、2007、2017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模式.1997—2007年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于2007—2017年,天山以北的地区经济以及劳动力的发展情况总体好于天山以南.②1997—2017年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总量增长了54.48%,但是区域增长差异明显,呈"南高北低"的特征.③产劳弹性系数以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同增的增长型为主,2007—2017年有12个地州均为增长型耦合模式,剩下的2个地州以集约型为主,分别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发展,已成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助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BM模型分别测度数字经济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字经济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因此,建议重视地区间绿色农业经验交流协作,提升农民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了解、认可和应用;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农业人才优势,加大技术输出,帮助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解决中西部地区基本网络、道路交通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推动绿色农业产地和消费市场的联系畅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四川省射洪县1981—2010年30a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区域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总产值、降低农业劳动力的使用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分工深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基于200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种植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从整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周边省份种植结构"趋粮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主要归因于大中型农机跨区作业。2)本地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将促进周边省份的"趋粮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林水支出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2001—2003年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2004年以后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动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呈现递增趋势,2011年小型拖拉机动力开始出现正的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地形条件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平原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大中型拖拉机动力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小型拖拉机动力则呈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提出加强农机区域协调、推进"宜机化"改造和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洪义 《北京农业》2011,(3):195-196
了解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农业机械化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后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辩证、推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要壮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城乡差距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难题之一,其根源则在于城乡要素配置的错位。基于城乡要素相对错配系数,测算我国城乡劳动力与资本配置扭曲程度,分析城乡要素错配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劳动力要素错配大致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特征,城乡资本要素错配程度空间分异呈现由东向西逐步递增的态势,且2002—2018年城乡资本要素错配水平呈现出向中东部转移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8.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相互影响和关联,两者共同驱动着中国粮食生产变化。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用Kaya恒等式模型构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联合影响下的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它们分解为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和效率效应,揭示了四大效应对2003—2018年中国及其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变化层面,数量效应都明显抑制了粮食生产,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则显著促进了粮食生产,两者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2)2003—2018年,效率效应对全国层面的粮食生产由负向抑制变为正向驱动,对省域层面的24个省区呈现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建议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稳定其农业生产队伍,进一步强化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地促进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析新时期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2005—2014年的宏观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各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则相对较低。2)我国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3)东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来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优化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20.
以东北三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GW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间截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体上呈现出持续攀升态势,另外辽宁省在2个领域的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常年处于一般协调阶段,但协调程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集聚特征逐渐突显,主要表现为南部地区的高-高集聚与北部地区的低-低集聚,且集聚区数目呈现“增加—减少—增加”曲折波动特征;产业结构、规模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及人力资源投入是影响东北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总体表现为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发展时空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二者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