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流域春棉F2油后直播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5个表现突出的春棉品种F2为研究对象,通过油后直播的方式,以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为对照,主要研究不同品种F2产量、纤维品质、早熟性和僵瓣率的表现。结果表明,皖杂棉5号F2和中棉所63 F2早熟性、僵瓣率差于对照,但产量和纤维品质明显优于对照。因此,在合理的栽培技术保障下,春棉F2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棉所36在北疆棉区的种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棉区由于气候条件特殊 ,春季升温慢 ,波动大 ,秋季降温快 ,无霜期短 ,因此推广品种的早熟性是丰产优质的保证条件 ,除自育品种外 ,引进品种必须具备短季棉的特点 ,且我区近年来棉枯萎病发展蔓延快 ,危害损失不断加重 ,生产上对品种抗病性的迫切要求与本地抗病育种工作薄弱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为此 ,我们与中棉所合作 ,引进短季棉中棉所 36,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通过两年的观察 ,表现出早熟、丰产性较好 ,纤维品质优良 ,抗病性强等特点 ,在我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 特征特性中棉所 36在北疆生育期 1 2 0~ 1 2 5天 ,较…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出适合江西棉区两熟或多熟种植模式的早熟棉花新品种或组合,本试验利用早熟短季棉品种为亲本之一,与另一中熟或中晚熟优质、丰产亲本进行杂交,并对配制的21个杂交组合进行F1代优势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参试组合生育期均值为117天,比对照早熟8天,属早熟棉品种类型;单株成铃整体偏低,均值仅为19.4个,远低于对照;单铃重和衣分均较高,均值分别达6.0 g和44.2%,这两均值与对照一致;株高、果枝层数、始果枝节位等均低于对照,表现出早熟的特性;另外,该批参试组合籽棉、皮棉产量整体偏低,但纤维品质与对照差异不大。经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组合材料5份,分别是组合1、8、9、14及16号,可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4.
湖南短季棉油后直播适宜播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短季棉品种(组合)中棉所50与FZ001,分5月25日、6月5日、6月15日3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短季棉品种的生育进程、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万株·hm-2的密度下,中棉所50与FZ001于6月5日播种效果最佳,而6月15日播种棉花减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短季棉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的估算,采用合适的选择技术,可使短车棉品种的早熟性、丰产性和纤维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早熟、丰产和纤维品质性状间有的存在遗传负相关,若从提高衣分率入手,并以10月20日吐絮铃率作为早熟性指标加以选择,就可以在实现早熟高产的同时,不影响纤维品质的总体表现。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还需依赖于早熟育种基因库的拓宽和杂交方式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棉所9C01为转cry1Ab/cry1Ac基因抗棉铃虫早熟常规棉品种,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22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区域试验结果,该品种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病情指数3.0,黄萎病病情指数17.3;生育期108 d,株高108.7 cm,第一果枝节位6.5,单株结铃17.1个,铃重6.7 g,衣分43.9%,籽指11.1 g,霜前花率93.3%,纤维品质达国家审定棉花品种Ⅱ型要求;2年籽棉单产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4.5%和5.6%。基于中棉所9C01在河南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主要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皖棉1331S是202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早中熟常规短季棉品种。其综合性状优良,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4 mm,断裂比强度34.7 c N·tex-1,马克隆值4.1,纤维品质达到安徽省审定棉花品种Ⅰ型品种标准;2015年、2016年安徽省短季棉品种区域试验中,皖棉1331S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参试品种平均值)增产4.86%、7.57%。介绍了皖棉1331S品种的特征特性,回顾了皖棉1331S从育种目标确定、亲本材料创制与选择到杂交选育历时20年的育种过程,总结了皖棉1331S选育过程中创新采用的短季棉连续春夏轮播聚合育种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北疆植棉区分属特早熟棉亚区和早熟棉亚区,以“矮、密、早、膜”为主的栽培体系日益完善,棉花产量高,生态条件利于纤维整齐度的提高,品质一致性相对较好;而2 0 0 3年新疆北疆棉花产量及品质降低明显,从本单位主持的棉花品种多点试验结果分析,2 0 0 3年与气候条件基本正常的2 0 0 2年相比,各参试品种(系)产量构成要素中,单铃子棉重、单位面积铃数、衣分差别明显,主栽及搭配品种(系)单铃子棉重平均下降1 3.69% ,单位面积铃数平均下降2 3.97% ,衣分平均升高3.4% ,子棉产量平均下降34.45 % ,衣分虽有升高,但幅度远不如前两项,所以,皮棉产量也降…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赣北植棉区直播的矮化早熟棉新品种(系),本研究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圩区州地、丘陵、水改旱三个典型的棉田进行了6个矮化早熟棉新品种(系)的直播比较试验,观察各材料的田间抗逆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品系15AZ313,前期长势旺,后期不早衰,第一果枝着生节位高,结铃性强,产量较高,纤维品质最好,但植株略高,适宜作常规早熟棉花新品种直播和机收种植;品种荆早1号,生育期短,植株矮小,早发性好,上桃快,开花结铃集中,适合密植,产量较高,衣分高,纤维品质一般,适宜作间套种棉花早熟直播棉新品种在赣北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其他品种不建议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粮(油)棉配套新品种的育成,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短季棉生产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尤其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短季棉在我国农业生产系统中将显示出新的活力。短季棉育种首要目标是早熟性,只有在达到一定早熟性指标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改进丰产性。纤维品质和抗病虫性。因此,短季棉育种除适用棉花育种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外。还需要有能满足短季棉自身要求的特殊原理和方法。1发芽种子的低温筛选前华东农科所经作系(1959)研究指出,早、中、晚熟不同品种类型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发芽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因子分析法在棉花区试中应用可行性,探讨湖北省麦后棉育种发展趋势.以近年参加湖北省区试麦后棉品种为实验材料,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4个品种的17个性状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可解释全部性状信息的92.041%.其中第一、第四公因子为品质因子,第二公因子为生育期因子,第三公因子为株型因子,第五、第六公因子为产量因子.通过计算各品种的因子得分,发现虽然不同品种因子得分有正负差异,但是均为了提高产量或者改善品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4个品种可以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为EZ12,ZS07,ZS03品种,这3个品种马克隆值均较低,纤维细度较好;第二类群为GB521,冈棉11号和华棉1543品种,这3个品种早熟性、产量及纤维品质等表现较好,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第三类群为荆棉93、晶华棉116、中棉所99001和福隆棉316品种,这4个品种丰产性好,有高产潜力;第四类群为荆PC10、荆棉94、中棉所94A1822和中9705品种,这4个品种早熟性好,株型较好,纤维品质较好.综合评价认为中9705、冈棉11号、ZS03、华棉1543的早熟性好、丰产、优质,是适应在湖北麦后棉推广的品种.湖北省麦后棉育种在关注产量同时,要协调产量与早熟、产量与品质、品质与早熟之间的矛盾,同时重视抗病性、抗逆性等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中棉所9C02为转cry1Ab/cry1Ac基因抗棉铃虫早熟常规棉品种,2019―2020年和2021年先后参加长江流域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长江流域棉区夏播生育期104 d,株高97.5 cm,第一果枝节位6.6,单株结铃12.6个,铃重5.1 g,衣分38.9%,霜前花率95.1%,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Ⅲ型品种标准;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08.6 kg、81.1 kg和77.5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8.8%、9.5%和8.9%。基于中棉所9C02在长江流域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主要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中棉所143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基于中棉所143在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中棉所143生育期131 d,株型较紧凑,Ⅱ式果枝,单株结铃6.9个,铃重6.2 g,衣分43.5%,霜前花率82.6%,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Ⅰ型品种要求;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7.8 kg、155.4 kg、149.6 kg。  相似文献   

14.
中棉所3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针对新疆早熟棉区无霜期短、霜后花多而影响品质和产量的问题,在麦棉两熟夏播条件下选育的优质、早熟、抗病、兼抗棉蚜的短季棉品种,其选育的关键技术是注重机械采摘株型的塑造,协调优质、丰产性,注重丰富遗传基础与加强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泗棉系列品种选育与高产育种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泗棉系列常规棉、优质棉、杂交棉等品种选育攻关中,充分利用棉花种质资源的优异特性,组合培育早熟性好、抗虫耐病、高衣分、品质优的中间材料,加快泗棉高衣分棉花品种选育进程,提高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16.
特璞棉116于2022年通过西北内陆棉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在西北内陆早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 d,株型较紧凑,株高76.5 cm,单株结铃6.5个,铃重5.6 g,衣分42.7%,籽指10.4 g;在2021年西北内陆早熟常规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69.2 kg、202.7 kg和187.0 kg。对特璞棉116的选育过程、产量、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新陆中28于2006年3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新疆兵团农一师2005—2007连续3年示范种植,成为主栽品种。1示范种植表现2005年农一师十六团引进新陆中28种植两个连队,面积15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子棉6300kg,比中棉所35增产12%,比新陆中17增产17%。2006年扩大种植156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皮棉2385kg,比中棉所35增产10.6%。2007年全团种植陆地棉0.4万公顷,其中新陆中28号0.3274万公顷,成为主栽品种。2005—2006年两年定点取样测定,新陆中28全株平均铃重5.5~5.7g,比中棉所35高0.2~0.3g。衣分42%~43%,比中棉所35高3%~4%。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卫星搭载航天旋变后的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主要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的观察测试研究,两年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棉花品种的早熟性及衣分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生长发育、主要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均有较明显的改变作用,其效应可持续到二代以后;航天诱变对改善棉花品种的早熟性、衣分及纤维强度作用最大;不同品种及性状对航天诱变的反应程度及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19.
黄淮棉区麦后夏播短季棉纤维品质育种的概况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近10年来我国北方黄淮棉区麦后夏播短季棉纤维品质育种的概况与进展.通过对1988~1989年与1998~1999年两轮夏棉区试纤维品质结果比较,说明了近10年来夏棉育种纤维品质有一定提高,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同时也表明加强夏播棉纤维品质育种的必要性.对1997~1998年黄河流域中熟棉区区试与1998~1999年夏棉区试纤维品质结果比较,表明夏播棉与春播棉纤维品质相当,一些指标甚至优于春播棉.同时还对优质夏播棉品种(系)中棉所36和运早254(8)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育种工作的不断努力,近三年来长江流域棉区早熟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共计审定早熟棉品种21个。对长江流域棉区审定的早熟棉品种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审定早熟棉品种较多,同时对审定的早熟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流域棉区要坚持早熟棉品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加强高品质和适合机械化的早熟棉品种的选育,同时要开展适合于早熟棉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建议,为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