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农业技术的缓慢扩散是由农民的风险偏好行 为引起的。深入了解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揭示他们面临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方法】根据农户行为理论和对广东、广西939名荔枝种植者的一手调研数据,利用二元 Probit模型和 OLS模型估计,从风险偏好的角度进行了以高接换种为代表的荔枝生产技术的投入行为和影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结果】风险偏好程度对农民是否采用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果农对风险的偏好越高,其 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基于农民对新技术投资的风险规避心理,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来减 少农民对技术信息的不确定性。改变和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投资的预期收益,发展多元化农业保险,使农民合理 分配风险资产,以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农户风险偏好是影响农户生产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实验方法在研究农户风险偏好领域的成果不断丰富,并给传统理论带来强烈冲击.该研究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农户风险偏好的实验经济学理论和测度方法进行了系统评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农户完全理性行为特征为假设,研究农户在这种假设下耕地保护的行为决策.研究方法:参与 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由于农户家庭特征、耕地资源禀赋、耕地收益等因素 的共同作用下,开县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高,既体现在农户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关注滞后,又体现在农户对耕地 投入资金和中低产田改造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结论: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农户家庭年 龄特征、耕地资源禀赋、政府对耕地有偿保护投入、非农收入比和社会保障完善程度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黑龙港地区长期超负荷耕作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现状,基于在该区域休耕试点县盐山234户休耕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自然资源禀赋、农户对休耕认识程度、补偿金额5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户休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CVM条件价值法,分析农户受偿意愿。结果表明,农户休耕意愿与年龄、生产规模、土地耕种方式、补偿金额满意度成反比;与文化程度、冬小麦用水来源、对政策的关心程度等呈正比,补偿金额是影响农户休耕意愿最主要的因素;杨集乡、孟店乡、韩集镇、千童镇4个乡镇农民可接受的平均经济补偿标准分别为每年每667平方米420元、516元、530元、650元。该研究对休耕制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7~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CEO为研究对象,探讨CEO年龄对上市公司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决策特征的影响。实证发现:CEO年龄越大,其所在公司的市场风险越小。进一步研究表明:老年CEO主要通过低风险决策行为来减少公司的市场风险,即:老年CEO在研发上投资较少,其公司经营杠杆比率以及过度投资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结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年CEO的风险决策行为,及对不同风险特征的上市公司如何聘请不同年龄的新CEO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农户决策行为与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之间的规律,提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和耕地质量保护对策势在必行.在对国内外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耕地质量评价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是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此从耕地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农户耕地利用目标差异性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农户在不同耕地利用强度下的耕地质量影响过程及其效应,分析这种影响效应的自然过程与农户耕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和复合关系.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要构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从农户对于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影响关系出发,构建合适的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分值体系,以分析由于农户决策行为差异性造成耕地质量空间变异性的特征规律.在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方面,不仅要借助传统的学科方法,还要引进遥感信息识别技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尺度分析技术,以提升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7.
参与合作社是农户克服生产分散、流通不畅和市场风险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合作社在发展中普遍存在农户不愿参与和参与程度低的问题。基于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其他集体组织或集体行动的影响,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决策行为分为农户是否参与和农户参与程度两个决策阶段,利用甘肃省定西市284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社和参与合作社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63%的农户选择参与合作社,在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中,平均参与程度不足50%。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和一般信任对农户参与合作社有正向影响,特殊信任对农户参与合作社有负向影响。在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中,强关系网络和一般信任对农户参与程度有正向影响,特殊信任对农户参与程度有负向影响。此外,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接受培训对农户参与合作社均有正向影响,种植面积对农户参与合作社和参与合作社程度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程度有负向影响。因此,提出提高农户各维度的社会资本,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组织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实施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农户主观认知对耕地“非粮化”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地调研数据,对农户耕地“非粮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粮食作物家庭增收程度、亲朋好友影响力、耕地距住宅远近程度等对农户耕地“非粮化”行为具有较大影响;2)从事养殖(挖鱼塘)意向、工商资本合作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是形成耕地“非粮化”的主要路径;3)不同类型的农户“非粮化”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独立决策的农户影响显著,行为意向对在工商资本等第三方干预下做出行为决策的农户影响显著。最后,提出加大政策宣传、严控工商资本下乡、差异化农户管理措施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郭清卉  李昊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9):2068-2072
基于6省1 241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土地权属异质性视角出发,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户的绿色农药施用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农户类型如何,受教育程度、绿色农药认知、农业技术培训和经济利益追求均会促进农户对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的实施;在土地权属为"自家土地”的模型中,女性农户施用绿色农药的可能性较男性更大,家庭收入亦会促进此农户对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的实施;投入成本会抑制土地权属为"租用别人土地”的农户对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北京市农户家禽产业风险管理现状,基于北京市135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统计学方法,深入分析农户对家禽产业风险的认知、农户的决策行为及其效果。研究发现:家禽产业面临多重风险冲击,疫病和市场价格波动成为影响家禽养殖业的主要风险来源;采取防疫措施、加入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卖出产品和采用新品种是家禽养殖户采用率较高、效果较为明显的事前风险决策行为;由于缺乏较为成熟的灾后应对机制,家禽养殖户事后决策行为相对单薄同时效果也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动物疫病风险认知对养殖户生物安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北省786个生猪养殖户为调研对象,通过建立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了生猪疫病风险认知对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引入养殖规模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不同规模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和生猪疫病风险认知差异。结果表明:1)养猪户生猪疫病风险认知对其生物安全行为采纳有显著影响,其中外部环境风险认知影响最大,其次是生猪易感性风险认知和生猪病原的危险性风险认知;2)大、中、小和散户4种养殖规模对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养殖规模下其生物安全行为偏好有所差异;3)不同规模养猪户的生猪疫病风险认知有一定差异;4)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受其个人特征、经营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据此,本研究提出加强养猪户生猪疫病风险认知培训,分类施策促进不同规模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建设,鼓励养猪户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培养新型养猪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交易成本、生产行为与果农销售渠道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市场连接不畅是小农困境的主要表现,而生产行为和交易成本是影响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内外在因素,关乎着分散果农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实现程度。基于江苏省桃主产区果农调研数据,利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交易成本和生产行为对农户不同桃销售渠道模式选择的边际效应差异,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桃农呈老龄化态势(平均57.26岁),现代流通渠道的进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果品销售模式,农户仍以零售渠道为主。交易成本对农户桃销售渠道选择影响显著,市场价格和消费偏好信息、品种选择信息分别对果农选择批发市场、组织代销渠道有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谈判成本尤其是桃质量分级和损耗率显著影响了不同销售渠道选择;执行成本中的运输费用和时间、包装是农户销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生产行为中,规模化经营对果农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较为明显,组织代销模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用药次数,并对品种搭配结构、采摘成熟度产生调节作用。不同资源禀赋果农的渠道选择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风险偏好水平越高,种植年限越长,选择现代果品销售渠道的概率越低。因此,建议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稳定契约型的水果流通通道联盟;在果品主产区设立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加大农村果品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果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完善农产品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剖析农民失地后感知的各类风险,深刻揭示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制度信任对其风险感知的影响,对于政府征地安置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沪、赣、桂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通过构建失地农民风险感知评价体系,对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态度进行测度,并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制度信任对社会保障风险感知、经济收入风险感知、居住环境风险感知和社会心理风险感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对于上述四类风险感知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风险规避型的失地农民风险感知程度更为显著。此外,对制度的信任能够有效地降低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异质性分析表明,风险规避态度对中低收入失地农民和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具有强化作用;制度信任对高收入失地农民和东部地区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推进征地工作并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时,应纾解农民的风险规避态度、提升政府征地制度的信任度,以降低并有效控制失地农民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评价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后,认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更适于我国现阶段农户信用风险的测度,同时在山东省满庄和宁阳96位农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农户正规融资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判别函数总体上区分样本的准确率高达82.3%,正规金融机构可应用该方法对农户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负债情况、借款用途、贷款年利率3个因素与农户贷款违约成正向影响关系;家庭规模、户主教育程度、资产价值3个因素与农户贷款违约成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家禽养殖是中国农户重要的生计手段,有利于吸收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福利,然而近年来家禽养殖频频遭受禽流感冲击,损失惨重。基于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2年家禽养殖跟踪数据,根据禽流感发生的地理位置划分为4个类型区域,采用随机效应Probit模型,分析禽流感冲击下4个区域养禽户家禽养殖恢复行为,探讨其空间异质性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受到冲击的养禽户中有51.02%在疫情结束后重新恢复家禽养殖。其中,禽流感冲击下疫情发生地家禽产品市场价格上升,该区域86.84%受冲击养禽户在疫情结束后恢复家禽养殖,恢复程度最高;疫情发生地相邻地区域家禽产品市场价格下降,疫情结束后该区域仅有20.82%受冲击养禽户恢复家禽养殖,恢复程度最低。研究表明,疫情结束后4个区域养禽户家禽养殖恢复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而养禽户家禽养殖恢复行为与禽流感冲击下养禽户所在区域家禽产品市场价格变动有关。因此,要关注禽流感对养禽户冲击的空间异质性,充分考虑相邻甚至更远区域家禽产品价格变动,扩大政策关注范围,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完善价格补偿机制来制定更为精准的灾后扶持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6.
贫困家庭农户的兼业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贫困家庭产生兼业行为的理论阐述,和对甘肃省会宁县农户兼业行为的实证分析,指出了促使贫困家庭产生兼业行为的原因和阻碍部分贫困家庭进行兼业的障碍性因素,最后得出兼业有利于农户资本的积累,兼业的发展正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迁移的一个必经过程,贫困家庭进行兼业是现阶段脱贫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羊生产者质量控制认知与行为选择对其质量安全保障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利用实地调查数据,从投入品质量控制、养殖过程质量控制、养殖环境质量控制和合作协调质量控制4个维度分析我国肉羊养殖户质量控制认知及行为选择,深入探究肉羊养殖户质量控制的短板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受访者对肉羊质量重要性有较好认识,并有较好的兽药使用后休药期执行行为、定期防疫行为和养殖福利改善行为,但对具体投入品使用标准认知、养殖过程中相关标准认知、养殖环境与福利标准认知、合作协调质量控制认知均显不足,从而制约其投入品的安全稳定渠道采购行为、人员消毒行为、病死羊及废弃物处理行为、设施配置行为、耳标佩戴与信息记录行为、羊舍环境维护行为和合作选择行为等的规范实施。低水平认知一定程度上限制行为的改善,理论知识学习不足、专业技术应用不足、标准不够统一和产业链发展薄弱是目前造成质量控制短板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进一步拓宽认知渠道,提高养殖户的质量控制认知水平;鼓励当地相关部门或产业组织需开展多类型、多班制及多主体的技术培训以规范质量控制相关行为;并进一步引导相关产业组织的完善,充分激发产业组织的内生衔接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借助代际社会学中的“社会代”理论构建了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代际差异分析框架,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具体而言,代际差异每提升一个等级,农户耕地撂荒概率增加6.6%、撂荒程度增加2.3%;2)代际差异具有通过作用山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而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的机制,即山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趋弱、生计策略非农转型趋强、经济作物种植趋减,导致其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变革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山区不同代际农户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山区耕地在农户代际间的配置,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山区经济作物产业链,促进不同代际农户共同增收。  相似文献   

19.
奶农良好的质量控制认知与行为对于提升原奶质量、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利用10省(自治区)奶农的实地调查数据,从投入品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环境质量控制和质量协同控制等4个维度8个方面分析奶农质量控制认知与行为关系,明确质量控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受访者对疫病传播途径有良好的认知,普遍认同质量协同控制的必要性,但对投入品标准、原奶质量标准、设施配置标准、疫病防控技术要点、养殖档案建设标准、饲养环境标准和行为福利标准等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在投入品质量控制、原奶质量标准执行、设施配置选择、疫病防控、养殖档案建设、环境卫生维护和行为福利条件改善等行为不够规范甚至存在缺陷与漏洞。研究表明,奶农质量控制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行为,认知能力差、专业技能低、标准不够统一和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奶农质量控制认知与行为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拓宽认知渠道、加强奶农培训、增进合作程度和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与改善奶农质量控制认知与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