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施药方式下6种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达到延缓棉蚜抗性和高效防除的目的,2017年研究了几种新型药剂在不同的施药技术下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茎叶喷雾处理,48%(质量分数,下同)丁硫·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苗蚜的防治效果较好,120~180 g·hm-2处理的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能维持14 d左右,优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3.75~45.00 g·hm-2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 7.5~22.5 g·hm-2处理;采用种子包衣(拌种)处理,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前者3.15~4.20 g·kg-1和后者3.00~4.00 g·kg-1处理对棉蚜持效期均可至播种后30 d左右,能有效控制苗蚜;2%吡虫啉缓释粒剂按照22 500~37 500 g·hm-2沟施防治棉花苗蚜效果优良,持效期可超过播种后30 d,但对蕾铃期发生的伏蚜基本没有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阿维菌素复配制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适宜用药剂量。[方法]选用目前田间常用的阿维菌素复配制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其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供试的4种阿维菌素复配制剂在中、高剂量处理时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心防效和杀虫防效均在80%以上,与氯虫苯甲酰胺、丙溴磷组合高剂量处理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6%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用药量为42.53~47.25 g/hm2,8%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SC最佳用药量为48 g/hm2,20%阿维菌素·丙溴磷ME最佳用药量为450~540 g/hm2,32%阿维菌素·毒死蜱EC最佳用药量为240~360 g/hm2。[结论]为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P20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优化及其施药对棉蚜防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适合麦盖提垦区防治棉田蚜虫的高效技术,以P20植保无人机、常规机力牵引式喷雾机的2种喷施方式以及不同药剂剂型(超低容量剂和乳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施药方式及农药剂型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P20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为3 m、飞行速度为5 m·s-1时施药,对棉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对棉花安全,无药害。吡虫啉超低容量剂的防效大于吡虫啉乳油,高剂量的吡虫啉超低容量剂处理防效高于低剂量;机力牵引式喷杆喷雾机施药效果好于无人机喷药防效。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在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背景下的植保无人机对江西棉田中后期危害较重的刺吸式害虫棉盲蝽、叶蝉、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在各类刺吸式害虫发生偏重的棉田,使用大疆无人机喷施15%(质量分数,下同)阿维·螺虫悬浮剂750 mL·hm-2(简称阿维·螺虫)、1.8%阿维菌素450 mL·hm-2+5%啶虫脒乳油450 mL·hm-2(简称阿维+啶虫脒)防治各类害虫,以清水为对照,分别调查药前各处理成虫、若虫基数和药后1、5、14 d傍晚棉株上残存成虫、若虫活虫数。结果显示:无人机喷施阿维+啶虫脒防治盲蝽的速效性相对较好,药后1 d校正防效即达到45.1%,但阿维·螺虫后期防效较好,药后14 d校正防效高于前者38.7百分点;阿维·螺虫防治棉叶蝉药后5 d的校正防效与阿维+啶虫脒药后1 d相当,后期防效高于阿维+啶虫脒;2种药剂无人机喷施防治烟粉虱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5.
新疆两种机采模式下的缩节胺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奎屯垦区以国审早熟陆地棉品种Z111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两种机采模式:(66+10) cm宽窄行种植模式和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分别在棉花子叶期、苗期、蕾期、打顶前3~5 d和打顶后5~7 d 五个时期施用不同剂量的缩节胺,研究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剂量对Z1112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Z1112品种机采模式的缩节胺调控方法。结果表明,(66+10) cm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在子叶期、苗期、蕾期、打顶前3~5 d和打顶后5~7 d分别为45 g·hm-2、0 g·hm-2、75 g·hm-2、120 g·hm-2、225 g·hm-2时产量和品质最理想;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在子叶期、苗期、蕾期、打顶前3~5 d和打顶后5~7 d分别为45 g·hm-2、45 g·hm-2、75 g·hm-2、120 g·hm-2、225 g·hm-2时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刘海清 《中国棉花》2018,45(9):30-31
为探究80%(质量分数,下同)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棉蚜的杀虫效果,采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棉蚜具有良好的速效性,3个剂量处理药后3 d的校正防效均在87%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2 500倍液(每666.7 m2用量24 mL);持效期长,药后14 d的校正防效均在94%以上,其中每666.7 m2用量30~40 g时校正防效高达97.60%~99.11%。因此,在生产中应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棉蚜的推荐用量为每666.7 m2 30~40 g。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机直播水稻田高效安全的封闭除草剂,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时期应用含有乙氧磺隆成分的除草剂对阔叶草和莎草科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发现,播种时同步喷施五氟·乙氧或混配乙氧磺隆与其他除草剂能够有效抑制机直播稻田阔叶草和莎草科杂草的萌发和生长,且对水稻出苗安全。机直播后10 d或15 d施用对阔叶草防效下降,但播种15 d后撒施0.65%五氟·乙氧控释颗粒剂97.5 g/hm2对杂草防效较好,密度防效达到90%以上。表明采用五氟·乙氧或混配乙氧磺隆与其他除草剂防除机直播稻田阔叶草,越早施药效果越好。但如果因气候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错过施药窗口期时,撒施0.65%五氟·乙氧控释颗粒剂97.5 g/hm2或喷施30%氰氟草酯112.5 g/hm2+30%五氟·乙氧90 g/hm2也可以防控绝大部分直播田杂草。  相似文献   

8.
10%恶霉灵纳米乳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10%恶霉灵纳米乳对棉花黄萎病进行全程高效控制技术研究,即用1000倍液药剂和棉籽按质量比1︰1进行拌种处理24~48 h,药剂和种子用量均为22.5~37.5 g·hm-2(主动防治);现蕾初期用1000倍液灌根,药剂用量450 g·hm-2(被动防治);秋桃盖顶时用1000倍液叶面喷施,药剂用量900 g·hm-2(补救防治)。示范面积78.47 hm2,技术辐射面积666.67 hm2。结果表明,应用10%恶霉灵纳米乳对棉花黄萎病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施处理的防效分别达96%和88%以上,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 67%和53%的防效。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田、技术辐射田皮棉产量分别为1987.35 kg·hm-2和1801.35 kg·hm-2,比对照田增产369.15 kg·hm-2和183.15 kg·hm-2,增幅达22.81%和11.32%。  相似文献   

9.
“中棉菌乐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制的以棉花内生真菌(专利号: 2015107442337)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菌配方。为明确其对不同发病程度棉田棉花黄萎病的防效、防治用量、使用时间和增产增收效果,采用随水滴灌的方式在新疆和河南11个点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0 d和80 d,“中棉菌乐土”在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对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34.7%~74.6%;对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的籽棉增产效果为10.8%~13.6%;增加收益3 186~3 634.5元·hm-2。同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配方处理的棉纤维长度高(1.1±0.4)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高(0.8±0.2)百分点,断裂比强度高(1.1±0.5) cN·tex-1,马克隆值下降0.5,棉纤维品质明显提升。可见,6月中旬前后将该配方以30 kg·hm-2用量分2次等量随水滴施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防效,并有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无人机施药液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丰3WQF120-12型植保无人机喷施540 g·L-1“棉海”悬浮剂和40%(质量分数)乙烯利水剂,设计不同施药液量处理,研究植保无人机不同施药液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1次施药后5~7 d,不同无人机处理的脱叶率随施药液量提高而上升,施药液量为22.5 L·hm-2时脱叶效果最佳;(2)从第2次药后13 d(第1次药后20 d)的脱叶效果来看,第2次施药液量为22.5 L·hm-2时脱叶效果最好,脱叶率在92.70%~97.02%,脱叶效果优于第2次施药量为15 L·hm-2和18 L·hm-2的处理;(3)植保无人机采用3种施药量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和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施药液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棉事指导     
《江西棉花》2005,27(6)
  相似文献   

12.
白岩  杜珉  赵新民 《中国棉花》2015,42(9):9-11
对棉花机械采收技术进行了调研,通过与人工采棉在成本收益、人工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机械采收技术的必要性,从全国棉花生产对棉田机械采收技术需求、农村社会化服务普及程度、技术成本是否在农民承受范围内等角度阐述了机械采棉技术的可行性,找出了限制我国发展棉田机械采收技术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整体挖掘冲洗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方法,研究瓜棉套作模式下棉花根系在水平0~40 cm、垂直0~80 cm土壤范围内的动态分布及根系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5 cm,蕾期在0~15 cm,花铃期至吐絮期在0~20 cm;垂直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蕾期在0~20 cm,花铃期在0~30 cm,吐絮期在0~40 cm。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小于单作棉,至吐絮期超过单作棉;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根总体积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和花铃期根系干物质质量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根系干物质质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39份黄河流域棉区品种(品系)为材料,对黄萎病病指、铃重和单株铃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棉铃黑果病的3个病害指标(单株黑果铃数、病株率和单株黑果铃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黑果铃数是棉铃黑果病的核心指标;每个指标的决定性因子均有6个,育种家可利用所建立的该病害3个指标的回归方程在正常年份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多数农艺性状对该病指标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其中黄萎病发病率、铃重、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和霜后花率的影响较大,且同一农艺性状对该病3个指标的效应正负相同。在棉铃黑果病抗性育种中,可在保持原有株高和霜后花率基本不变情况下,适当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铃重、单株铃数和果枝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环洞庭湖棉区的桃源县进行湘杂棉8号的种植密度试验, 结果表明:在相同培管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农艺性状、籽棉产量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籽棉产量以24 000 株/hm2处理最高,为环洞庭湖棉区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棉花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国富 《中国棉花》2017,44(9):22-24
为了掌握新疆机采棉加工中棉花品质变化趋势,依据现有的棉花加工工艺,设计了试验方案,对新疆机采棉加工中的不同工序点棉花品质进行取样、测试、统计,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工艺环节的棉花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随着加工工艺的推进,棉花反射率、黄色深度上升,棉纤维长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棉花田间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盲蝽近几年来演变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发生程度的特点、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以及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棉田棉盲蝽的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简要分析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现有种植品种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皖沿江棉花今后棉花育种要培育三系雄性不育杂种,尽快开展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培育高光效株型品种,为棉花生产机械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分析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机械化与轻简化的优势,描述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与轻简化的意义与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适合鄱阳湖棉区应用的机械化与轻简化技术,最终提出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的机械化与轻简化发展模式,以利于鄱阳湖棉区加快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