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利用小波变换理论研究作物生长季温度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以黑龙江省西部甘南县54年生长季(5—9月)平均温度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平均温度呈上升态势,生长季气温具有5、9、25和44年左右的周期。揭示出了黑龙江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变化趋势,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和挖掘农作物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沙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及其满足度与干旱风险度,为沙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运用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需水与降水的平衡关系,以及农作物生长季旱、涝特征。【结果】沙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倾向率为4.972 mm/10 a;水平衡呈增加趋势;旱涝指数呈增大趋势,气候湿润程度朝着湿润方向发展。播种期—苗期中旱、大旱出现频率达40.0%,成熟期中旱、重旱出现频率达62.0%;旺长期以涝为主,中涝、重涝出现频率达30.0%;农作物生长季中涝、重涝出现频率为10.0%,中旱、重旱概率为14.0%。【结论】沙河地区旱、涝灾害同时存在,旱灾存在减弱的趋势,但干旱对农业生产仍然影响较大,应加强完善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4.
隆尧县耕地面积5.4万hm2,其中2010年小麦种植4万hm2,玉米种植面积3.4万hm2,小麦-玉米复种模式是该县农作物主要种植模式.隆尧县常年降水量475mm.地下水深100m左右,其中东部牛桥乡、千户乡、莲子镇等几个乡镇地下水深150m以上,属地下水缺乏地区,小麦、玉米的节水早已被隆尧县高度重视.2008年起在牛桥乡、千户营乡等开始小麦一玉米综合节水高产配套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节水约120m3/667m2,增收节支40元,667m2以上.累计推广面积2万hm2,增收节支1 200万元.  相似文献   

5.
王国坤  白洪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89-14891
[目的]研究泊头市近4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泊头市1971~2010年的温度气候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泊头市气温变化趋势和农作物生长季(4~10月)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增温速率为0.328℃/10a;各季节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夏季增幅最小;农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呈增长趋势,线性增温速率为0.203℃/10a,较年平均气温的增长幅度低;年平均气温、生长季气温和各季节均有阶段性低温期;90年代以后是年、生长季和各季节的温度最高时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泊头地区应对气候变暖、合理安排生产,以趋利弊害,使农作物达到可持续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齐齐哈尔市2011~2013年生长季农业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3a生长季的气温、地温、降雨量和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揭示齐齐哈尔市近3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近3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始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生长季的强风天气出现频率高,达到40d以上,是造成春旱、农作物倒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近年来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资料数据集提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主要农作物重要物候期,包括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分析了10a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山东省冬小麦生长季为2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生长季长度为98d。2001-2010年山东省冬小麦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显著推迟,结束时间有提前趋势,但提前不显著,生长季有所缩短,10a缩短约5d;(2)不同地区冬小麦物候特征差异较大,分析菏泽、惠民、文登、临沂等4个典型研究区冬小麦的物候年际变化发现,菏泽、惠民、文登等地区生长季长度有缩短趋势,只有临沂地区生长季有延长趋势,且延长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隆尧县是农业大县,辖6镇6乡,27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81.3万亩,总人口50万,农业人口43万,人均耕地1.83亩,属河北省农业大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农作物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480多万亩次,防治面积近440万亩次。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耕作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数量、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植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辽宁省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及其满足度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辽宁省3个气候区具有代表性气象监测站195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作物生长季,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弊大于利.基于此,根据气象条件造成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今后农业生产管理和防灾减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我国主粮农作物之一,马铃薯也是一些食品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工业原料,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下,农作物生产结构得到调整,马铃薯种植的面积逐渐增加。灵山县三隆镇每年种植达2000—3000亩左右,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农户发展经济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马铃薯在冬季生长容易受到气温升降的影响,随着最近几年的发展,人们逐渐探索出适合马铃薯在冬季生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服务"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采用大连市1951-2013年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4-10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降水有所增加,夏秋季则减少;农业需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旱涝指数呈减小趋势,气候湿润度下降。春季、秋季以干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28.6%、42.9%;夏季以涝为主,重涝频率为23.8%;农作物生长季中旱、重旱频率为23.8%,中涝、重涝频率为14.3%。大连市旱涝灾害同时存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信息共享平台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朝阳市7个气象观测站2014年气象资料,分析农作物生长季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农作物生长季温度偏高,日照略少,热量条件较好;生长季降水总量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作物苗期和成熟末期水分条件好,7-8月降水持续偏少,发生了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给作物开花授粉和灌浆造成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降低。总体来说,朝阳市2014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4.
隆尧县玉米瘤黑粉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玉米黑穗病、黑粉病,俗称"乌霉"、"灰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也是一种暴发的毁灭性病害。近几年,河北省隆尧县玉米瘤黑粉病发生面积扩大,发病程度呈明显加重趋势,尤其是2014年,由于玉米生长中  相似文献   

15.
隆尧县地处水资源缺乏和旱涝易发生的地带,人均水资源量仅为河北省人均水平的46%。水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隆尧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加快发展节水农业。近几年隆尧县推广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摸索出了一套适合隆尧县小麦生长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Korman和Meixner理论提出的适用于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足迹方法,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不同风向、大气稳定状态、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通量观测数据,分析兴安落叶松林通量足迹以及贡献源区的分布,为今后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通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以80%通量源区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观测的通量源区主风向东北风-北风风向下面积最大,最大主风向源区面积要比不稳定时主风向源区面积大近36%。生长季源区在任何状态时均非生长季,在大气稳定状态时生长季源区面积非生长季近15%,大气不稳定状态时生长季源区面积非生长季9%。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不同风向下,源区横风峰值不稳定状态时的峰值,源区达到峰值距离约为稳定时的2倍。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生长季的横风积峰值和源区峰值距离均非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时呼吸、光合作用加强,使得地与气之间的湍流物质交换频繁;主风方向通量源区面积非生长季,在大气稳定状态时,湍流混合充分,通量塔的信息来自主风方向,使得通量源区面积和空间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行业的发展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过去人们种植农作物需要撒肥料,有时候没有肥料就靠天气种植,让农作物自生自灭,而现在随着科学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能够辅助农作物生产的机械设备。个体户的小面积种植,基本全靠人工作业,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时刻有人管护;有些农户将农作物作为商用,会承包大面积田地,而这些承包的田地一般都是靠机械进行播种和收割。但无论是小产量的种植还是高产量的种植,农作物的种植都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足够的营养成分,并且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来种植,对土壤、空气、水分、湿度、季节等都有要求,尤其是营养方面。  相似文献   

18.
韩艳凤 《农学学报》2023,13(10):77-82
掌握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变化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中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196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减少40.5 mm;降水满足度和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线性下降14.5%和0.13;干旱风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干旱风险度上升17.3%,2000—2020年平均上升11.0个百分点。播种苗期中旱+大旱约3 a一次;旺长期中旱+大旱概率约20 a一次;成熟期中旱+大旱约4 a一次。研究结果为掌握降水变化状态,干旱变化特征,认知干旱的严重程度,规避干旱风险,为“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旱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东川区铜都街道坝区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1.6%。水稻病虫害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产,及时准确地预测、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对保证种植区水稻的正常生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生产中,要提高农作物总产量有两条途径:一是靠扩大种植面积,二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只能采取第二个途径.在广大的北方地区,热量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或在南方大部分省市两季有余,三季不足,若进行合理的套作,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实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综述了套作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