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问:用60克/升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10毫升、爱多收1.8%复硝酚钠12克,加水200毫升拌20公斤麦种,请问对小麦出苗有没有影响?答:用戊唑醇拌麦种主要防治小麦黑穗病、全蚀病和苗期纹枯病,一般每100公斤种子用纯药1.8~2.7克种子包衣防治黑穗病,用纯药3~4克种子包衣防治纹枯病。用爱多收复硝酚钠拌麦种,可以促进发芽和生根,一般用爱多收1.8%复硝酚钠4000倍液拌种。戊唑醇为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药量过大或施药后短期内遇低温,容易对小麦生长造成过度抑制。用戊唑醇拌麦种对小麦出苗有抑制作用,一般  相似文献   

2.
<正>问:能否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50毫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25%戊唑醇水乳剂20毫升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答: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防效,咪鲜胺和戊唑醇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防效。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50毫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25%戊唑醇水乳剂20毫升,折合每亩用咪鲜胺纯药12.5克、多菌灵纯药40  相似文献   

3.
<正>问:能否每亩用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40毫升加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答:咪鲜胺和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均有较好防效。每亩用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40毫升加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折合每亩用咪鲜胺纯药18克、戊唑醇纯药4.3克,适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均有较好防效。问:小麦已齐穗,近期有雨,能否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4.
<正>问:现在地里小麦有白粉病,用什么药防治好?答:如果田间白粉病发生较重,宜及早用药;如果白粉病发生不是太重,可以考虑在小麦抽穗期结合防治赤霉病,用药兼冶白粉病。可以将嘧菌酯与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等药混用,这些药均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适用药种,混用有利于取得稳定的防治效果。问:用43%戊唑醇50毫升加25%咪鲜胺50毫升预防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能喷施2亩地吗?答:小麦齐穗期,可以按短信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陇南市徽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防效的药剂,特开展不同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40%丙硫菌唑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均对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小麦产量最高,在生产中可与其他3种药剂轮换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问:小麦长势较弱,根系不发达,新根少,能否每亩用43%戊唑醇30克防治纹枯病,同时加用芸薹素内酯促进生长?答: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戊唑醇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大,每亩用43%戊唑醇30克,对小麦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麦苗长势弱的情况下不宜这样用药。噻呋酰胺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对小麦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明确不同有效成分的戊唑醇·咪鲜胺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我们进行新药剂戊唑醇·咪鲜胺复配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一、不同用药量防效比较试验设每亩用400克/升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5、20、25克,戊唑醇EC15克,咪鲜胺EC50克,不用药清水对照,共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35平方米,对水50公斤,常规均匀喷雾。用药时间:小  相似文献   

8.
多菌灵、好力克及其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了延缓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对不同作用方式的化学药剂混配及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选用95%多菌灵原药和95%戊唑醇原药测定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将两者按照Horsfall方法进行不同比例的混配,对毒性比率较高的混配比例采用共毒系数方法验证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与戊唑醇按EC50剂量20:80的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在温室盆栽试验测试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好力克悬浮剂以及两者混剂的防效都达到了85%以上,而且混剂1000倍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800倍,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省合肥市有读者来电话:马上要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锈病,能否在小麦抽穗30%时每亩用戊唑·多菌灵(含戊唑醇8%、多菌灵22%)70毫升,间隔10天每亩再用戊唑·咪鲜胺(含戊唑醇15%、咪鲜胺30%)30毫升?防治小麦赤霉病,宜掌握在齐穗至盛花期及早喷药。一般在小麦扬花10%~  相似文献   

10.
<正>有读者来电:田间50%的小麦已经抽穗,能否用药防治赤霉病?计划第一次用"劲护"和戊唑醇防治,第二次用氟环唑防治,间隔几天施药好?用己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怎么样,5%己唑醇亩用量多少?赤霉病病菌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初花期(扬花株率5%~10%),生产上可以掌握"见花就打"的原则,在田间  相似文献   

11.
<正>为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应用技术,感病品种在中等肥力土壤、天气等条件适合小麦赤霉病发生时,江苏省金湖县植保站、江苏省农药检定所、江苏省农科院研究人员比较了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不同用药次数及不同施药器械对小麦赤霉病感病品种病害防效、小麦产量及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明确咯菌腈和戊唑醇复配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佳药剂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采用wadley的增效比率法,评价了复配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显示,咯菌腈和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205 μg/mL和0.1704 μg...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有效性,为植保部门提供药剂选择参考依据。采用‘镇麦12’、‘镇麦9号’为试验品种,以参试杀菌剂的登记最高剂量在小麦扬花期施药2次,最后一次施药25天后调查小麦赤霉病病情及籽粒中DON毒素含量,计算各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效。结果表明,当一个区域内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达50%以上时,多菌灵等药剂对赤霉病防效由90%下降到低于80%;当采用含有甲氧基丙烯酸脂类的药剂75%肟菌酯.戊唑醇SC防治赤霉病时,将会刺激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毒素含量达到1.405 mg/L,高于对照处理0.598 mg/L。而且,通过有效性监测,初步明确了戊唑醇在本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低有效用量为120 g/hm2。对防治农药进行有效性监测是小麦赤霉病有效防控的重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问:防治小麦赤霉病,戊唑醇、氟环唑、醚菌酯哪个效果好?都可以用于防治吗?答:戊唑醇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适用药,适期足量施用对赤霉病有良好防效,有多个戊唑醇单剂及其混配剂产品登记用于小麦防治赤霉病。氟环唑与戊唑醇同为三唑类杀菌剂,但对赤霉病的防效不如戊唑醇,一般不单用该药防治赤霉病,生产上多选用其与吡唑醚菌酯的混配剂唑醚·氟环唑防治。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适期足量施用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防效。目  相似文献   

15.
<正>有读者来电问:小麦拔节前后用25%戊唑醇防治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每亩用量多少,每亩用50克行吗,是否安全?戊唑醇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的高效药剂,一般每亩用纯药6~10克即可取得理想防效。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的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登记用于小麦防治白粉病,每公顷纯药推荐  相似文献   

16.
<正>问:每亩用40%戊唑·多菌灵(含戊唑醇5%、多菌灵35%)100克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如何?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以多菌灵为主。由于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使得病菌抗药性上升,而且由于要保证防效,生产上往往加大多菌灵用量,导致麦粒中多菌灵残留量大。目前很多地区的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较强抗性,单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效果不理想,容易导致麦粒中DON毒素含量超标。在这些地区,不能单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选用多菌灵与戊唑醇的混配剂防病,戊唑·多菌灵目前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流药种之一。每亩用上述戊唑·多菌灵100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对赤霉病、小麦籽粒DON毒素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开发防治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苯醚菌酯、戊唑醇及其11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配比为1:9时增效系数为2.0804,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 45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92.86%和89.49%,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病指防效为85.84%,均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和戊唑醇,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兼治效果良好,可开发为赤霉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8.
<正>问:在种植小麦前用戊唑醇拌小麦种子,可能有些超量,现在小麦出苗和生长缓慢,有啥补救措施?答:在出现戊唑醇药害症状时,可采用以下几种办法缓解其药害:1.药害症状轻微。建议采用农业措施,即通过肥水管理促进生长发育。如小麦因使用戊唑醇拌种时药剂过量发生出苗差且幼苗生长发育缓慢,可在小麦缓苗后结合灌水均匀施用尿素5千克/亩,并及时浅锄中耕  相似文献   

19.
<正>以小麦赤霉病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了9种药剂室内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从而为选择田间用药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科学依据。室内测定结果表明:9种原药对小麦赤霉病的活性到咪鲜胺铜盐最高,多菌灵活性最低。田间药效结果表明:50%多菌灵WP50~75克防效为76.11%~90.78%,25%氰烯菌酯SC25~50克防治效果这85.49%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省植保总站专家分析预测,本季小麦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小麦蚜虫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中等至偏重发生,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锈病(叶锈病、条锈病)中等发生。地下害虫在地下害虫常发地区,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甲基异柳磷20克,或辛硫磷40克进行拌种;也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毫升进行拌种。拌种时将药剂加水1公斤稀释,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后堆闷12小时,再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