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京地区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在不同寄主间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木槿上的干雌蚜和有翅蚜转接到棉花上能正常存活、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 ;转接到甜瓜上第一、二代存活率低 ,但能建立种群 ;而转接到黄瓜和西瓜上所产仔蚜仅能存活 1~ 4d ,不能延续后代建立种群。黄瓜和甜瓜上的棉蚜不能在棉花上建立种群 ;反之 ,棉花上的棉蚜也不能在黄瓜和甜瓜上建立种群。不同寄主上棉蚜的口针长度表现为棉花、黄瓜 >甜瓜、木槿 ,棉花和黄瓜上棉蚜不能相互转接不是由于棉蚜口针长度差异所致。木槿上棉蚜在棉花、黄瓜、西瓜和甜瓜上口针取食时的行为表现为 ,黄瓜上棉蚜口针难以达到韧皮部筛管吸取植株养分 ,而在棉花、西瓜和甜瓜上均可 ;在甜瓜上棉蚜吸取养分前可不分泌水溶性唾液直接吸食。研究初步得出南京地区棉蚜出现的黄瓜及棉花两种寄主专化型可能是冬寄主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蚜虫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措施会导致棉蚜天敌数量减少及害虫产生抗药性,而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导入栽培种陆地棉可使其产生形态抗蚜特性。在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杂交后代不育两大障碍后,成功培育出具有形态抗蚜性状的远缘杂交低代材料。为克服远缘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又运用棉花半配合育种技术将培育出的抗蚜远缘杂交低代材料快速稳定,通过定向选择与鉴定培育出了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结合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栽培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在不同寄主上的体色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寄主上不同时期棉蚜的体色分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蚜自然种群由黄色型和绿色型2种个体组成。在木槿、石榴和花椒3种越冬寄主上,早春以绿色型个体为主,春末夏初黄色型个体逐渐占优势,夏末秋初又以绿色型个体为主;在夏季寄主棉花上,黄色型个体一直占优势,其中5-6月份棉花苗期可见到部分绿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与越冬寄主上棉蚜迁出时所占的比例基本接近。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饲养不同体色棉蚜的试验结果表明,绿色型棉蚜可分化出绿色型和黄色型2种后代,后代的体色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在温度较高时黄色型后代占优势,在温度较低时绿色型后代占优势,而且黄色型后代随温度的降低也会产生出绿色型后代。系统饲养黄色干母的后代还发现,不论饲养温度如何变化,其后代均为黄色型,表明自然界有2种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黄色型棉蚜。  相似文献   

4.
夏季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寄主利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棉蚜种群年生活史的分化。【方法】采用定点、定株、定枝的系统调查及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方法,比较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棉花上棉蚜在主要夏寄主植物上的存活与繁殖能力。【结果】2006年和2007年的整个夏季,棉蚜的冬寄主木槿上均有滞留棉蚜种群存在,并且这些滞留棉蚜均以无翅型为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香瓜、西葫芦、南瓜、四季豆和西红柿等寄主上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仅极少部分个体可在棉花和豇豆上发育到成蚜并产仔,但产仔量极低,净增殖率多小于1。但是,滞留棉蚜经棉花寄主饲养多代后,能较好地利用棉花和南瓜寄主,表现出滞留棉蚜仍保持着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结论】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存在年生活史的多样性,同种群内存在异寄主生活史和同寄主生活史共存的现象;在木槿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棉蚜已经失去或降低了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棉蚜种群的转寄主生活史特性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5.
棉蚜危害损失和经济阈值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阈值 ,是害虫化学防治的基本依据 ,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之一 ,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1~ 3] ,但在新疆相关报道甚少。棉蚜的危害在本地区较为突出 ,造成棉花大面积减产 ,经济损失惨重 ,本地区为独特的干旱—荒漠—绿洲型气候环境 ,对于棉蚜的防治 ,拟采用化学防治 ,或采用天敌控制 ,没有估算数据作依据。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本地区的棉花生产实际与水平 ,从不同角度对棉蚜危害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了初略估算。1 棉蚜危害及其危害指标的研究1 .1 棉蚜的危害棉蚜对棉花的…  相似文献   

6.
<正>棉蚜是危害棉花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该虫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组织吸食汁液。棉花受害后生长缓慢、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生产上,棉蚜的防治使农民最为头疼,原来防治棉蚜好用的药剂不灵了,原来稀释2 000倍、3 000倍就能达到防治效  相似文献   

7.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棉花生产中常发生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北方各棉区危害尤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棉田滥施农药,天敌种群大幅度减少,自然控制作用削弱, 加之干旱的气候条件,使棉蚜发生更加严重,不仅在棉花苗期对棉花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且在棉花蕾铃期,甚至棉花生长后期(秋季)也严重发生.研制对棉蚜高效、对人畜低毒、对环境安全的新型杀蚜剂是及时有效地控制棉蚜危害的重要途径.鉴于此,作者于1999年对新型复配杀蚜剂30%氟氯氰.甲对EC的防蚜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转Cry1A基因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棉蚜 (AphisgossypiiGlover)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明确长江中游棉区Bt棉花对棉蚜发生的影响 ,笔者在实验室和田间研究了Bt棉花棉蚜的发生规律。实验室棉蚜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表明 ,取食Bt棉花GK19、BG1560和普通棉花泗棉 3号棉蚜的生命参数无显著差别。 2 0 0 1~ 2 0 0 2年在湖北省天门市的大田研究表明 ,Bt棉GK19、BG1560和未施药泗棉 3号棉蚜的发生和危害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棉蚜、棉铃虫是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的两种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培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最经济、简便的措施。棉花种质资源抗虫性鉴定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1986~1990年,我们分别对12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鉴定,鉴定出高抗伏蚜种质6份,其中有辽657、75—30等;高抗棉铃虫种质17份;既抗棉蚜又抗棉铃虫的种质7份,其中有葡萄棉×1987、69—5、太原4号、辽657、辽2289、118、辽棉3号等。一、材料与方法抗棉蚜、棉铃虫鉴定材料分别为122份,由辽宁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10.
30%棉虫毖杀是一种用有机磷复配的高效、广谱性杀虫杀螨剂。尽管此产品早几年就已研制出,但由于毒性较高,我们一直没有生产。 近几年棉花上的害虫,如红蜘蛛、棉蛉虫、棉蚜严重发生使得棉农蒙受巨大损失。1992年陕西省棉区、河南、河北两省的棉区,棉蛉虫大发生,有些棉农种了数亩棉花竟没有收回棉种的钱。我们调查时,棉农讲各种能防治棉蛉虫的药都用上了,但棉蛉虫不见减少而且仍再增加,最后干脆放弃防治。1992年棉花的损失使得很多棉农不再愿意种植棉花,也造成今年棉花行情见涨,很多纺织厂没有购到一点棉花。而棉虫毖杀稀释2000倍就能有效防治棉蛉虫、棉红蜘蛛、棉蚜,鉴于这种情况,最近,我厂组织生产了一批准备投放市场,以接受各地棉区害虫防治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棉蚜属同翅目,是棉花重大害虫之一。1998-2005年巴州库尔勒市、尉犁县、和硕县连续8年在棉花苗期棉蚜中度偏重发生,伏、秋棉蚜中度发生。其它各县棉蚜中度发生。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本文根据棉蚜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分析了棉蚜生存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合肥地区棉蚜与棉花(泗棉3号)、黄瓜(津优4号)、番茄(毛粉802)这3种夏寄主的适合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平均寿命和净生殖率均显著大于番茄上的棉蚜;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转接到番茄上不能繁殖和建立种群,但番茄上棉蚜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可以繁殖和建立种群;在相同的温度下,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体长、体宽、体重等3项指标均显著大于番茄上棉蚜的相应指标;番茄上棉蚜回迁越冬寄主的时间早于棉花和黄瓜上棉蚜10d左右。这些结果表明,合肥地区棉蚜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大于对番茄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13.
棉蚜是我省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生产条件不断改变,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棉花生长越来越好,产量持续上升。与此相应,棉蚜的发生消长规律方面也出现了重要变化。棉蚜由棉花前期危害成为前中期的重要害虫,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达到危害高峰,群众称为“伏蚜”。它的特点是来势猛,蔓延快,危害重,如防治失误,就会造成全田棉花卷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和棉蚜对其胁迫棉花的选择行为。【方法】 以无翅棉长管蚜和棉蚜成蚜为研究对象,测定棉长管蚜和棉蚜对种群密度和不同时间蚜虫胁迫的棉花行为反应。【结果】 不同种群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低密度取食胁迫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高密度则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群密度棉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被取食胁迫棉花与健康植株的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而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胁迫密度越高则选择差异性越大。随着棉长管蚜取食胁迫棉花时间的延长,棉长管蚜对短时间取食胁迫的棉花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在取食胁迫3、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棉蚜仅在取食胁迫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取食胁迫棉花不同时间后,不同受害程度棉花对后期棉长管蚜的寄主选择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棉花蚜虫取食偏向选择健康植株,易造成田间扩散,导致棉花受害。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且与棉蚜长期在田间共存。  相似文献   

15.
棉蚜是我区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据前安徽省大渡口棉花原种繁育場(以下簡称原种場)1956—1959年調查,棉苗受棉蚜为害后生长停滞半月之久,果枝出現期推迟十天左右,盛蕾和盛花期都比未受害的棉苗延迟半月之多。正确地掌握棉蚜发生規律,及时开展防治,是促使棉花早現蕾、早开花、多結伏桃,提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15%啶虫脒悬浮剂与当地常用药剂5%啶虫脒微乳剂对棉花棉蚜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啶虫脒悬浮剂在120~180 g/hm2的情况下对棉花棉蚜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成本低,且对棉花生长安全,在静海县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为了解天敌昆虫与寄主之间关系,利用棉蚜茧蜂对棉蚜等害虫进行防控。【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GK-12(对照为泗棉3号)、新棉33B(亲本为新棉33)和SGK321(亲本为石远321)等3组棉花品种为材料,于棉花7叶期、现蕾前期和现蕾期,设计无虫棉植株、被棉蚜为害后剔除虫体的植株以及棉蚜+有虫株等3种不同处理,借助“Y”型嗅觉仪,检测棉蚜茧蜂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这3种不同处理的趋性。【结果】棉蚜茧蜂无法识别健康的常规棉和转基因棉花植株;对不含棉蚜的被害棉来说,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更具吸引力。而对含有棉蚜的有害棉来说,除7叶期GK12、新棉33B和现蕾期GK12这3组处理外,其他各组的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均具较强的吸引作用。【结论】两类不同的棉花品种对棉蚜茧蜂不存在排斥性,棉蚜为害转基因棉花后更能吸引棉蚜茧蜂。  相似文献   

18.
奎屯垦区棉蚜越冬以两种虫态一卵和无翅蚜在野外原生寄主和室内花卉、蔬菜上越冬。棉蚜卵多产在棉花、黄金树、梓树等十几种植物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0℃,当有效积温达116℃时是其孵化始期。4—5月棉蚜13—15天可繁殖一代,并产生有翅蚜,与室内花卉、蔬菜上孤雌胎生有翅蚜在春暖室  相似文献   

19.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世界性棉花害虫之一,80年代中叶后开始对新疆棉区棉花造成危害。目前棉蚜在我区是棉田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危害时间长、危害重、繁殖速率快、难防治,是制约我区棉花优质高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行棉蚜发生原因和防治的研究,对我区棉花的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棉蚜是为害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害虫之一,研究不同棉蚜为害程度下棉花的生理应激反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棉蚜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棉蚜为害程度下棉花的生理应激反应.[结果]花蕾期棉花受不同棉蚜为害程度处理1~5d后,各处理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13 d后棉花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为害程度升高而增大,而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为害持续<5d时,为害程度为1级的棉花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随时间延长不同危害程度下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低于前期处理.[结论]随时间延长棉蚜为害程度为1级花蕾期棉花在棉蚜胁迫下产生耐蚜性,说明棉蚜轻度为害对提高棉花防御能力有积极作用,建议当棉蚜为害程度达到或高于2级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