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种田大户的不断增多,机插稻面积逐年增加,它在杂草防除的技术要求上,有别于常规早稻栽培,而且机插稻基本上都是采用除草剂除草。现将机插早稻田化学除草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机插早稻秧田除草。用机插稻栽插,秧田一般处于4叶期,比人工手插的秧苗小。秧苗小,一方面稻秧对除草剂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秧苗心叶容易被水淹没,使用除草剂不当很容易造成药害。秧田一般采用双膜湿润育秧、塑盘育秧等方式育秧,杂草主要以  相似文献   

2.
随着栽培方式的日益简化,草害成了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笔者以常规除草剂除草方式为对照,研究了转基因抗草铵膦杂交早稻香125S/Bar68-1在直播、抛秧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中草铵膦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栽培方式中,草铵膦除草效果都优于常规除草,尤其在杂草较多的直播田优势更加明显;虽然个别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差异,但草铵膦除草剂除草对转基因早稻的实际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农药篇问:机插稻田除了在水稻活棵后用药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插秧前还需要用药进行封闭吗?答:据有关调查,江苏省机插稻田如果不进行化学除草,在栽插水稻后40天内每平方米杂草发生量平均可达64.73株,能使水稻减产20%~50%,不同地区因土壤库种子杂草种类数量和水层管理(降雨)不同,田间杂草发生及危害有一定差异。机插稻在机插前和稻苗活棵后分两次进行封闭除草,能较好地控制杂草危害。第一次一般在机插前3天结合整地施药,可以选用龙灯稻望噁草酮、苄嘧·丙草胺、灵旺异隆·丙·氯吡等药。  相似文献   

4.
<正>做好早稻秧田、直播田的化学除草是提高秧苗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稻秧田的主要杂草是稗草。旱育秧田杂草防除类似于旱地杂草的防除;湿润秧田在播种前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目前江苏省水稻机插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按照农药减量使用的要求,选择各企业的优势品种,提倡"在关键节点,解决核心问题"的植保新思路,为种田大户创制出一套高效节本的水稻机插田病虫草害解决方案。"两封一杀"除草方案移栽期主要防治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鸭趾草、雨久花、铁苋菜、鳢肠等阔叶杂草,香附子、野荸荠、日照飘拂草、异型莎草等莎草。  相似文献   

6.
<正>棚室采用除草地膜覆盖除草,不但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增温保墒,促进蔬菜生长,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地解决棚室蔬菜管理与大田播种的矛盾。一、除草地膜的种类除草地膜可分为以下两种。即含除草剂的除草地膜和含阳光  相似文献   

7.
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肇庆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2010—2012年在广东肇庆怀集县,对钵毯机插、毯状机插、机直播和人工手插4种种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产量上,2010年早稻,钵毯机插、毯状机插和机直播均比手插低,分别低1.28%、0.96%和7.69%;2011年早稻,也分别较手插低了0.45%、0.67%和8.29%;2012年早稻,则比手插分别提高了12.52%、11.22%和0.00%。3年中,机直播的平均日产量都高于其他种植方式。在经济效益上,2010年早稻,钵毯机插秧、毯状机插和机直播的成本均比手插低,净利润分别增加1.43%、2.14%和-10.84%,而2011年的成本分别较手插变化2.28%、2.28%和-5.90%,净利润分别下降了3.68%、3.20%和10.62%,2012年的成本分别较手插变化2.28%、2.28%和-5.90%,净利润均有提高。由此得出,毯状机插和钵体机插较适用于肇庆早稻生产,而机直播不同年份间产量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机插早稻秧苗素质相对较差,秧龄一般只有15~18天,秧苗较小,抗逆性较差,机插后易发生僵苗不发的症状,应根据造成僵苗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使僵苗转化。僵苗形成原因。(1)苗质型:育秧时落谷量过高,或严重超秧龄,造成秧苗细长,叶色发黄,风吹易倒,繜苗期显著长于正常秧苗,这种秧苗插后易发生僵苗。(2)虫害型:在秧田期或插入大田后受到稻蓟马、稻象甲等危害,叶片卷缩或破损,秧苗生长滞后而出现僵苗。(3)肥害型:大田有机肥未经充分腐熟或翻  相似文献   

9.
杂草与水稻争肥、争水、争光、争空间,对水稻造成的产量损失不亚于病虫为害,而且杂草常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媒介和寄主植物,如马唐传播稻瘟病等。为了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进行化学除草不仅能解决草荒,而且可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所以化学除草已成为解决水稻草害的主要方法。现介绍大田化学除草应掌握的7个要点。一、掌握稻田杂草发生规律一般在栽后7~10天就出现第一次杂草萌发高峰,此批杂草主要是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和异型莎草  相似文献   

10.
<正>机插稻所处的栽培环境与手工移栽有较大的区别,干干湿湿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杂草的生息繁衍,特别是恶性杂草已经上升为各地机插稻田的首要问题。机插时,田间土壤需要沉实2~3天后再插秧,才能有利于秧苗的立身返青;插秧后5~7天内为了促进水稻生根壮苗,田间又需要排水晾田,在此期间,杂草已经发芽生长。如果用药过早,秧苗尚未立身活棵,一般的除草剂容易引起药害;用药过迟,杂草已经萌芽出芽,封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 系统比较研究了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 与机插相比, 抛栽和手插促进了早稻生育进程, 全生育期缩短, 抛栽和手插分别缩短5~8 d和2~4 d。群体根系和地上部干重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根系和穗干物质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为抛栽>手插>机插, 茎干物质的比例为手插>抛栽>机插; 叶干物质比例在分蘖期和齐穗期为机插>手插>抛栽, 灌浆期和成熟期为手插>抛栽>机插。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 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机插; 成熟期, 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水稻叶面积指数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 抛栽最高, 机插最低; 抛栽和手插分别比机插增产1203.3~1346.7 kg hm-2和776.7~1045.4 kg 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 与手插和机插相比, 抛栽处理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 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 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式种植玉米对除草剂混用的防治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1997年于莱阳农学院农学系试验站在大田条件下选择2种耕作方式,种植玉米进行除草剂混用试验。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混剂在免耕复种玉米时均能一次使用有效地防治玉米全生育期的杂草危害,对玉米高度安全,除草剂处理后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化学除草可代替人工除草,而旋耕后种植玉米时则导致除草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13.
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水稻机械化栽插及配套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早稻机插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又是该项技术中的关键点。本研究以‘中早39’为材料,对育秧播种量、育秧床土类型和栽插密度设计不同的处理,考察其对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认为,播种量为110 g/盘所培育的秧苗,出苗率、成秧率、苗重/苗高比都较其他的处理高,获得优质的机插秧苗。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较高的实收产量。移栽密度试验表明,行株距为30cm×14cm和24cm×17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播种量的双季机插早稻均匀度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机械化栽插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当前水稻机械化栽插过程中存在漏蔸、均匀度差等问题,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存在影响。本研究以籼型常规稻中嘉早17为材料,在不同播种量(50、70、90、110g/盘)条件下设置机插和手工均匀栽插(模拟机插)2种处理,研究机插均匀度对早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手工均匀栽插相比,机插处理漏蔸率高、单株苗数变异大、群体均匀度差,导致成穗率低、穗数减少、群体截获光的能力下降、物质生产量减少,产量明显降低。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群体的机插均匀度提高,与手工均匀栽插处理的产量差距缩小。综合两年产量数据来看,当播种量增加至90g/盘以上时,机插处理的产量并未显著增加,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机插条件下水稻群体田间分布的均匀度是影响机插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适当增加早稻用种量并提高机插的田间均匀度有利于促进机插早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5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发生较少,以1/3、2/3、1/4为主,但均不能成穗;单株分蘖成穗数杂交稻约3.1个,常规稻约2.2个;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产量高,对总产量贡献大。早稻在三叶期左右移栽,杂交稻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为1.7~1.8,校正系数(a)为−1.2~ −1.1,有效分蘖发生率(r)为0.75左右;常规稻bn为2.5~2.7,a为−1.3~ −1.1,r为0.7左右。生产中机插早稻应在保证足够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多发,充分发挥优势叶位的分蘖成穗优势,并合理利用动摇分蘖成穗,以获取较多的有效穗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金衢地区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搭配与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目前金衢地区双季稻生产存在的早晚稻生育期衔接矛盾、早晚稻适宜高产主栽品种不突出以及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种植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探讨适宜金衢地区的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结构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稻‘中嘉早17’直播搭配晚稻‘甬优15’手插模式的周年产量最高,达到18175.5 kg/hm2,周年效益达19519.5元/hm2;早稻采用‘中嘉早17’直播搭配‘甬优15’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28584.0 kg/hm2,周年效益为14854.5元/hm2;早稻采用‘株两优609’直播搭配晚稻‘钱优0506’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15549.0 kg/hm2,周年效益为16867.5元/hm2。金衢地区种粮大户早稻采用直播方式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株两优609’或‘金早09’等,搭配机插晚稻‘甬优15’或‘钱优0506’;大户选用双季机插模式,早稻可选择‘中嘉早17’等中、迟熟品种,搭配‘甬优15’或‘钱优0506’等品种,即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又可合理安排播插和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适宜的肥料运筹模式,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3种肥料运筹模式(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高产推荐施肥和控释复合肥施肥)对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和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模式的平均实际产量达8201.7 kg/hm~2,且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和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在每穴有效穗数、公顷有效穗数、理论产量上均显著大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在千粒重上均显著小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改善双季早稻机插的群体结构,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减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促进生育中、后期主要器官内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增加群体生物学总量而达到增产。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作为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施肥技术模式,对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进行工艺改进,也可有望成为该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高产的一种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19.
<正>时至6月,田里早稻生长正旺。广东省台山水步镇农户余先发忙着打药除草",这个时候是早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除草不及时,对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正>南通市通州区水稻机插秧、手栽稻、直播稻并存,稻田草相复杂,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危害重,特别是直播稻田、机插稻田恶性杂草及危害面积不断上升,对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控制稻田杂草危害,各地涉农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指导农户以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贯彻直播稻"一封二杀三补"、机插稻"两封一补"的化除策略,采取分类指导,全面控制稻田草害,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一、水稻田杂草化除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