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据安徽省植保总站预计,全省夏季水稻病虫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稻飞虱中等发生,稻纵卷叶螟偏轻至中等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在感病品种上偏重发生,水稻细菌性病害偏轻发生,水稻病毒病轻发生。专家预计,全省水稻病虫发生面积5670万亩次。从全省范围看,单季稻要突出以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重点防治对象,兼顾水稻其他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3.
<正>安徽省植保总站近期召集该省水稻主产区部分测报技术人员,针对当前水稻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会商,预测单季中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单季中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7100万亩次,需要防治面积约6700万亩次。水稻害虫专家预计,以白背飞虱为主的五(3)代稻飞虱混合种群全省将中等发生,其中皖南部分稻区、沿江局部稻区偏重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在8月上旬,全省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五(3)代稻纵卷叶螟将偏轻发生,其中皖西南和皖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低龄幼虫盛期在8月上旬前中期,全省发生面积约600万亩。二代二化螟将中等发生,其中"四稻"混栽区的单季稻将偏重发生,低龄幼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正>记者从安徽省植保总站了解到,棉花枯、黄萎病全省中等发生,预计8月下旬~9月上旬进入第二发病高峰。四代盲蝽象沿江棉区中等、局部棉区偏重发生,淮北棉区偏轻发生;烟粉虱淮北北部、沿江东部棉区中等至偏重发生,为害在期在8月下旬~9月中旬;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原来的次要害虫棉盲蝽上升为主要害虫,加之农民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使其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一般发生田危害株率达10%,严重地块达25%~30%,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此2006、2007两年笔者对棉盲蝽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治方法,供农民朋友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
8.
<正>笔者从河北省植保植检站获悉,据各地二代棉铃虫残虫基数调查,结合生态条件和气象预报综合分析,预测主棉区三代棉铃虫总体将偏重到大发生,其中衡水、沧州等个别地块将大发生,其它作物田将虫量偏高。预计二代成虫盛期7月18~30日,比历年早2~5天。 相似文献
9.
<正>鲁北棉田害盲蝽主要有绿盲蝽、三点盲蝽和苜蓿盲蝽(下称棉盲蝽),以绿盲蝽为优势种。棉盲蝽在田间交替重叠发生,已成为重要害虫,并在某些片区猖獗危害,严重障碍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危害寄主广、周年发生时间长、较难防治的一种重要害虫,应掌握其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危害特点、防治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决策以持续提高防治水平。现依其危害最重的棉花和冬枣两种作物为主要对象进行简述。一、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绿盲蝽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老害虫。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应用有机氯、有机磷化学药剂防治农业害虫,绿盲蝽的发生数量减少、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冀中南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6~1996年在石家庄河北棉花所黄、枯萎病混生病圃,对中棉所12每年8月20~25日进行黄萎病调查,并与当地6~8月每旬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空气相对湿度等与发生黄萎病关系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月份气温27℃是发病轻重的转折点,7月中下旬的气温是影响黄萎病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可分为高温、低湿、少雨轻病年和低温、高湿、多雨重病年,两者出现频率接近50%。经过对黄萎病指(Y)与所有因子逐步回归分析,入选因子为7月中旬湿度(X5)、6月下旬降水量(X12)、7月中旬降水量(X14)、7月下旬日照时数(X24)和6月下旬平均气温(X30),得出回归方程可试用于黄萎病发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棉花枯、黄萎两种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方面分析阐述了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对策,为防治棉花的枯黄萎病提供依据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防治措施下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的研究旨在抓住棉盲蝽象在当地的主要危害规律,科学地指导生产,对提高棉花产量增收节支提供理论依据。以N141和石39两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棉盲蝽象的发生和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两个材料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相同,均在当地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发生和危害达最高值,蕾铃脱落率及危害高达41.8%。在此之前和之后,棉盲蝽象的危害都较轻,从而得出了此期为棉盲蝽象危害的主要时期。此时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两个品系自然控制处理产量比综合处理的小区产量减少39.3%~43.3%,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所以必须在主要危害时期进行防治,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又减少棉花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