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近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1病害的种类与防治1.1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两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相似文献   

2.
<正>1症状及病原菌1.1症状玉米大、小斑病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大斑病的发生较小斑病晚。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侵染叶鞘和苞叶,在玉米抽穗后发病较重。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色较浅,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褐色半透明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较明显,有时为2~3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是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的主要叶部病害。为了提高对这3种叶斑病的田间诊断和识别水平,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归纳总结出3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对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3种叶斑病在发病时期、病斑形态、病斑大小、病状等方面区别明显;在供试的10种玉米自交系品种中,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分离到引起玉米叶斑病的真菌病原13种,其中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iria lunata(Walke)Boedijn、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ke)Shoemaker分离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王晓鸣 《作物杂志》2005,21(3):38-40
1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特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在各玉米种植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性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1.1叶部病害1.1.1大斑病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2小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农药市场显现商机,国内外农药企业都盯上了这块"肥肉"。随着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裁品种抗病性弱,加上高密度种植、水肥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逐年加重。目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传统药剂以  相似文献   

6.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南方玉米产区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为探索防治玉米小斑病的生物农药,采用实验室培养皿理想试验与玉米苗盆栽试验,观察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玉米叶片变化及玉米防御反应相关酶活的测定。实验室结果表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强烈抑制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盆栽结果表明,喷洒木霉可湿性粉剂抑制了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同时喷施12h、24小时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诱导玉米防御相关的POD和PAL酶活升高。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2018年全国玉米和棉花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及测报技术研讨会。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三代粘虫、穗期玉米螟、棉铃虫、大斑病、褐斑病局部偏重发生,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一、发生种类和面积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的"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变异及早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3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介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品种更换和耕作方式的改变,河北省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褐斑病等主要叶部病害常年发生面积近2000万亩,损失严重,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在防治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对病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叶枯病、玉米条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在大田,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首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棱形大斑,后期病斑常出现纵裂现象。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变黄,早枯。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有时花丝或雄花颖苞上也生灰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  相似文献   

10.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田间防治操作困难的问题,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河南省西平县分别针对春玉米的大斑病、夏玉米的小斑病及南方锈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控措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保护性与治疗性兼顾的内吸性杀菌剂,在玉米10~13叶期(大喇叭口期)采用一次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田间作业,有效降低了玉米生产后期的叶斑病发生程度:大斑病病株率、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2.0%~71.1%、0.66~1.11和51.7%~81.4%;小斑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48~1.10和20.9%~35.7%;南方锈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25~0.60和7.4%~12.0%;保护了中下部叶片并推迟田间大斑病的初发时间;由于延长了叶片功能期,降低了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挽回春玉米损失2.4%~2.7%,可挽回夏玉米损失2.0%~8.6%。玉米生长中期阶段的喷药对后期叶斑病的防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正>鉴于近期气候比较适宜玉米病害发生,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要求各区、县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玉米褐斑病、大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延缓病害流行蔓延速度。玉米褐斑病是玉米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节壶菌属真菌引发,为害部位包括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褐色条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了玉米病虫会商会,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一、发生种类和面积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  相似文献   

13.
1玉米大斑病 1.1表现症状及传播途径 1.1.1表现症状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为害叶鞘和苞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  相似文献   

14.
1玉米大斑病 1.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  相似文献   

15.
抗病育种——控制玉米叶斑病的最佳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决定了该类病害必须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加以有效控制。通过对我国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发生历史的回顾、调查信息整理和2008年发生现状的分析,结合病原菌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的变化、玉米抗叶斑病基因的发掘和研究进展,提出我国未来抗玉米叶斑病育种的策略:构建品种抗性、产量性状平衡取舍的育种新思维,倡导中等抗性/水平抗性的选择和利用,开展抗病多基因(质量基因/数量基因)聚合育种,并逐渐向多病害兼抗品种选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甜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从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采集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斑病标样,分离提纯病原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并结合病菌生物学特性,对分离出的4个甜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个甜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完全一致,符合O小种特征,因此认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的小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生理小种类型(O型)。  相似文献   

17.
莘县常年种植玉米5.3万hm^2,近几年常发叶斑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顶腐病、弯孢霉叶斑病等。它们单独发生或混合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有的危害叶鞘、苞叶和茎秆,一般从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天气适宜时,大量的病菌聚集,致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失去功能,严重影响玉米后期的产量,造成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正>青贮玉米是重要的禾本科饲草之一,营养价值高,牲畜喜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改饲"政策的深入推进,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研究发现,青贮玉米病害主要有锈病、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和纹枯病等5种。为有效防治青贮玉米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筛选出低毒、无公害的高效防治杀菌剂,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选用哈茨木霉菌菌水分散粒剂(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亿孢子/g)、37%苯醚甲环唑水  相似文献   

19.
<正>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分析预测,2016年全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为11.8亿亩次。其中,虫害预计发生8.7亿亩次,病害预计发生3.1亿亩次。东北和华北地区以玉米螟、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最重,黄淮海地区以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南方锈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以蚜虫、叶螨、小斑病发生普遍,粘虫在北方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发生于海南海口永兴镇的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玉米叶片发病部位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8个病原菌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形态基本一致,通过对其中一个分离株HNBM011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态进行显微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为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与四川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分离株(Bipolaris maydis isolate) DY-5-2高度同源。回接实验进一步证实了HNBM011分离株为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此外,通过对68种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接种HNBM011,筛选出一个高抗玉米自交系金博士825父本和一个高感自交系乐农79母本,这为将来克隆抗玉米小斑病基因,实现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