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对SMV SC-7株系群的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和180个重组自交家系接种SC-7株系群的鉴定表明,P1与F1全抗,P2全感,说明抗性为显性;重组自交家系抗、感按1∶1分离,说明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利用王永军等的遗传连锁图对SC-7株系群的抗性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将抗病基因Rsc-7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并与已定位的5个抗性基因中的3个连锁,还有一个与之相连锁的标记LC5T,其排列顺序和遗传距离为Rsa (30.6 cM) Rsc-7 (22.1 cM) Rn3 (10.3 cM) Rn1 (15.8 cM) LC5T。  相似文献   

2.
3.
河北省推广大豆品种对六个SMV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调查河北省推广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对9份大豆品种,包括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冀豆7号;高油品种:冀黄13号,nf37,nf58;兼性品种:冀豆15号,鉴15;以及无腥大豆品种:五星1号,五星2号,均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6个SMV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五星1号、冀豆12号和五星2号是3个较理想的抗SMV品种,适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将158份黄淮地区栽培大豆资源和138份野生大豆资源分别接种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重复鉴定1年。在供试的栽培大豆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9.79%;有3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9.13%;其中有7份材料对这两个株系都表现出抗病,占4.43%。在供试的野生大豆材料中,分别有3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06%;有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4.72%。  相似文献   

5.
对962份大豆品种资源的抗性鉴定表明:抗SMV和高抗大豆食心虫材料较少。田间成株对SMV的抗性年度间较稳定。品种间对SMV的抗性因株系而异,成株抗性和种粒抗性无直接关系。品种间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年度间差异很大。筛选出辽78-4042、辽81-5017等成株和种粒均抗SMV的双抗材料和铁荚四粒黄、黑河3号等高抗大豆食心虫材料,选出呼兰二号等对SMV和大豆食心虫兼抗材料。  相似文献   

6.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对中国南北方大豆品种和新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大豆生育期进入R3~R4阶段对593份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在高抗材料中品种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品系和资源,抗病材料中资源所占的比例高于品种和品系;不同区域品种、品系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高抗和抗病品种为92份,高抗和抗病品系为57份。对200份材料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55份材料抗5~10个生理小种,其中抗5~7个生理小种的材料为48份。南北方大豆资源中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抗病材料南北方持平。  相似文献   

7.
大豆对两个大豆花叶病毒本地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试验用5个抗病材料与3个丰产感病品种共配制10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 F_1、F_2、F_3或 BC_1世代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AGS-9对 S_A 或 S_C 的抗性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不受母本细胞质的影响;(2)广吉、AGS-9、大白麻中,抗 S_A 的基因具等位性,广吉、AGS-9、徐州424、兖黄1号中,抗 S_C 的基因亦具等位性,(3)广吉 AGS-9中,  相似文献   

8.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今后开展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对222份国外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SMV3强毒株系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SMV3株系的抗性变异丰富,病情指数呈连续分布,变化范围为12.82%~92.59%。2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0份高抗资源,占供试材料的4.51%,分别来自日本(4份)、美国(3份)、加拿大(2份)和韩国(1份)。10份高抗资源在播种类型、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种皮、种脐、花色和茸毛色等性状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 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 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0.
与大豆SMV3号株系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的遗传研究一直是大豆抗病遗传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哈91R3-301×黑农41组合构建了遗传群体,其F2分离单株的SSR标记基因型基本符合1:2:1的比例,说明这个群体没有偏分离。根据F3株系的病情指数分布推测SMV3的F2成株抗性似乎由多基因控制。根据SS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和F2:3株系对SMV3抗病性表型结果连锁分析,推测Satt296是与大豆花叶病毒(SMV)3号株系抗性主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应用Joinmap作图软件将该标记定位在D1b连锁群上,这一结果与部分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获得的与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其他的RIL群体中的验证得到了初步证实,推测定位在D1b连锁群上的抗性座位可能是控制SMV3的主基因之一,该标记可望应用于大豆抗SMV3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豆对两个豆花叶病毒本地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玉东  盖钧镒 《作物学报》1989,15(3):213-220
  相似文献   

12.
13.
14.
1995年在巴西第一次报道了从大豆花叶病毒(SMV)的G5菌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分离物,它破坏了大豆品种FT-10的抗性。Davis品种是FT-10品种的祖先,并且很可能是病毒的抗性源。用抗性品种EPPS(P196983)、Ogden和FT-10品种与敏感性品种Hill间进行双列杂交。调查了FT-10品种中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遗传;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遗传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20.
小麦抗源材料对白粉病菌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燕小黑1-1和81-7241两个小麦抗源材料,目前在四川是高抗白粉病的。它们对小麦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受控于显性的主效基因。前者含有两对抗病基因,后者含有一对基因,在整个生育期中均起作用。根据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专化反应的结果表明,燕小黑1-1和81-7241两品系可能含有不同于 Pm 1,2,3a,3b,3c,4,5,6,7,8的一对新抗病基因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