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激发子及其信号传导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是研究病源物和植物互作关系的关键。植物激发子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类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的特殊化合物,在与受体分子结合后,通过一定的信号传导途径激发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综述了近年来激发子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激发子的种类,受体类型以及激发子引起的信号传导,并对激发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地上和地下昆虫互作对于植物生长和地上地下昆虫群落结构组成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地上和地下昆虫互作的内在机制还不清楚。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可以调节地上和地下昆虫的相互作用,植物初生代谢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分配可能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生物学课题组,以大戟科植物乌桕和同时具有地上(成虫)和地下(幼虫)两个生活史阶段的红胸律点跳甲为对象,研究植物与地上和地下昆虫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跳甲地上成虫的取食行为促  相似文献   

3.
<正>作物-昆虫-病原微生物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寄生和互惠关系。以不同的互作模型为研究对象,诠释在这些互作关系中的种间信息流识别、传递及应答的分子机制是"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生物间信息流与行为操纵"专项的核心研究目标。参加该专项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实验室的主攻目标之一是阐明植物识别病原微生物侵害后,二者之间的互作信息与植物体内的防卫激素  相似文献   

4.
自然环境中,昆虫与植物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及持续的相互作用,其中植食性昆虫主要依靠嗅觉识别植物产生的挥发物来区分寄主或非寄主植物,研究植食性昆虫嗅觉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感受机制,有助于揭示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关系,筛选植物抗性品种及开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本文综述了植物挥发物种类及特性和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挥发物的响应、触角嗅觉感器神经元类型及功能、触角嗅觉相关蛋白种类及其功能,展望了昆虫化学生态研究中最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为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苗雪霞和时振英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论文题为"The OsmiR396-OsGRF8-OsF3H-flavonoid pathway mediates resistance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 in rice(Oryzasativa)"。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参与植物和病原体的互作。在植物与昆虫的互作中,miR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蒋杰贤研究团队在寄主植物与昆虫病毒互作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寄主作物对植食性昆虫与昆虫病原物互作关系的调控机制,对高效利用昆虫病毒防治不同作物上的害虫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以题为《Immunity of an insect herbivore to an entomovirus is affffected by difffferent host plants》的期刊封面论文发表在农林科学1区、昆虫学顶级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20年第3期上。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丁建清研究组以大戟科植物乌桕和同时具有地上(成虫)和地下(幼虫)两个生活史阶段的红胸律点跳甲为对象,揭示了同种地上地下昆虫的种内互作关系和调节昆虫互作的化学机制。最近,课题组在此基础上,通过田间监测、室内控制实验和化学物质分析,进一步研究群落内多种类型地上地下昆虫的互作关系及其内在的化学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种内促进和种间抑制是决定群落地上地下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同种昆虫地上和地下之间相互促进,表现为地上成虫的取食提高了地下幼虫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vergen LysM eff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virulence of Beauveria bassiana by evasion of insect immune defenses"为题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研究以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为对象,揭示了LysM蛋白介导真菌-昆虫互作的效应机制。真菌细胞壁成份中的几丁质是重要的病原模式分子,植物病原真菌通过分泌含有LysM结构的效应蛋白(effector)保护细胞壁、结合游离的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周雪平研究团队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李正和研究员研究团队在双生病毒与植物互作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他们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以系统详实的实验证据揭示了双生病毒编码的一个致病因子通过调控植物内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御寄主防卫反应的新机制。RNA沉默是一种由双链RNA诱导的、序列特异性的核  相似文献   

10.
正基本案情"两种编码杀虫蛋白质基因和双价融合表达载体及其应用"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发明的育种方法专利,专利号为ZL98102885.3。该育种方法发明专利提供了全合成的编码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质的基因序列以及经过修饰的编码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序列;包含所说两种基因序列的双价融合植物表达载体;这种载体导人植物后,可产生对昆虫表现有高抗虫性的转基因植物及其后代和种子,且昆虫不易对含有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植物微生态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内生细菌的存在和作用已得到广泛共识。内生细菌在植物不同器官分布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根内生细菌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植物器官,具有寄主植物多样性和种属多样性特征,是多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生细菌可利用风、土壤颗粒、水、农业器具等多种外力条件和人类、鸟、昆虫、线虫等多种媒介从根际土壤定殖在寄主植物根内部,具有溶磷、产生植物激素、固氮、合成铁载体、诱导植物产生抗性、产生抗真菌代谢产物等多种生物功能。笔者对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定殖过程、促生作用及应用前景几方面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植物根组织内生细菌资源,为植物内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浙江大学农学院刘树生教授课题组与周雪平教授课题组紧密合作,历经5年,以入侵我国的B烟粉虱-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组合为试验材料,综合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化学分析、转基因、生态学等研究方法,探讨媒介昆虫与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介导形成互惠关系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植原体是一类通过叶蝉、飞虱、木虱和蝽象等韧皮部取食的半翅目昆虫传播的植物病原细菌,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1000 多种植物病害。因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植原体病害被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归纳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和流行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植原体病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分析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植原体—寄主植物—介体昆虫的分子互作、植原体病害流行的要素和影响因素。此外,还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植原体病害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江华研究组通过对红脂大小蠹-共生微生物体系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红脂大小蠹及其伴生真菌的共生入侵假说;提出了伴生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的"返入侵"假说;从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寄主互作等解析了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研发的以信息素为核心的防控技术在我国成功应用;构建了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细菌-寄主油松跨四界互作模型。进而提出了关于入侵昆虫的"虫菌共生入侵学说"。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又进一步揭示了红脂大小蠹-伴生菌间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基  相似文献   

15.
<正>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又称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或植物免疫(plant immunization),是植物在一定的诱抗剂刺激下,对随后的病原菌侵染具有抵抗性的特征。植物诱抗剂又名激发子(elicitor),是一类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的特殊化合物的总称。这些物质在很低浓度下(10~(-9)mol/L或更低)即可被植物识别为信号物质,诱发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最终使植物获得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植物诱抗剂可称得上是植物的"疫苗",在植物发病前施用,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16.
<正>植物经常受到具有不同取食类型的多种昆虫的攻击,并且对这些昆虫诱导的防御反应有很大差异。例如,植食性昆虫可诱导植物的一般特异性反应,进而改变后续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防御。不同的诱导防御类型(局部与系统诱导、单一与多重诱导的防御)可能取决于植食性昆虫的种类与取食方式。因此,研究植物防御反应中特异性的演化可以为理解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国际上植物病理学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胜洋作了题为《"Disease-Climate-Microbiome"interactions in plant disease susceptibility》(病菌-环境-微生物群互作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何胜洋院士对自己多年来以拟南芥和假单胞菌属为研究课题,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方面多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高等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高等植物是当今植物界的霸主,仅绿色开花植物就有近30万种。而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族群。在已描述的100多万种动物中,昆虫约占3/4,近80万种,其中植食性昆虫估计不少于35万种。对于昆虫来说,寄主植物不仅仅是食物之源,还是居住之所。植物表面小气候十分多样,植物叶面温度可高出(或低于)空气温度10℃,就为昆虫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因此,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也是对小生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从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获悉,为了将近年来科研人员在蔬菜病虫害防控方面取得的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应对蔬菜病害问题的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近日在山东潍坊举行了"中国蔬菜病虫害控制与安全生产实用技术交流会"。会上,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  相似文献   

20.
<正>植物寄主介导的RNAi技术,对于植物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寄主植物表达靶基因dsRNA,高量表达的dsRNA能够被植食性昆虫摄入体内,然后诱发系统RNAi反应,进而成功干扰目标昆虫靶基因的表达达到杀虫目的。挖掘理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