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郊区棉铃疫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铃疫病(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是上海郊区棉花烂铃的主要病害。通过对棉铃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条件等研究,明确了土壤中病铃壳上的厚垣孢子是其主要越冬形态和来年疫病的侵染源。棉铃疫病发生的气候因子和棉株营养指标,可作为预测的依据。并对防治途径进行了探讨。敌菌丹、福美双、亚磷酸乙酯铝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疫霉蛋白激发子PB90对病原菌生长与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发子PB90是由棉疫病菌分泌的可诱发非寄主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的一类新型蛋白激发子。本文就该激发子在棉疫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胶体金标记发现该激发子主要分布在棉疫病菌的细胞壁上,该激发子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在离体条件下,PB90的多克隆抗体并不抑制棉疫病菌游动孢子的萌发和孢子萌发后形成菌落的能力,而且抗体包埋的游动孢子仍能激发非寄主植物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但是,抗体的包埋处理可以使棉疫病菌的游动孢子丧失对棉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上的疫霉蛋白激发子PB90是棉疫病菌的一种重要的毒性因子,在病菌对棉花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提示PB90并不是惟一能诱导非寄主烟草过敏性反应的棉疫病菌激发子,除了PB90之外,棉疫病菌还能产生其它的激发子诱导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  相似文献   

3.
以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3种常见外来入侵物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水提取液对黄瓜枯萎病病菌(Fusarium wilt)、黄瓜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番茄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3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外来入侵植物提取液均对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都有抑制作用。其中,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3种入侵植物提取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黄瓜灰霉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提取液浓度的升高也逐渐升高,但却随水葫芦提取液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而黄瓜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未随3种入侵植物提取液浓度的升高而呈规律性变化。水葫芦提取液对3种供试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要强,其提取液浓度为0.10 g/m L时对黄瓜枯萎病病菌和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高,其抑制率分别为83.80%和88.51%。  相似文献   

4.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006发酵液的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菌丝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的抑制作用;但对P. capsici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提取物原液在5 min内可使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全部崩解。提取物经60、90和120℃加热处理10 min后仍保持抑菌活性,其盐酸水解液在TLC层析板显现橙红色斑点,说明提取物具有环肽结构。HPLC-ESI-MS分析可得到m/z为995、1009、1023、1037、1051和1436、1450、1478和1492的质谱峰,与抗菌物质surfactin和fengycin的分子量大小一致。以终浓度为10^6 cfu·g^-1的接种量将B006菌剂施入无菌育苗基质中,在黄瓜和辣椒4~6片叶期时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根际的抗菌物质,并进行HPLC-ESI-MS分析,可从根际检测到surfactin和fengycin,但未从对照处理根上检测到脂肽类抗生素。本研究对理解枯草芽孢杆菌在田间状况下的防病机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种体和接种部位对南瓜疫病接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致的南瓜疫病是南瓜生产上危害极大的病害。据调查,在黑龙江省南瓜疫病所致损失一般在10%~30%,流行年份达100%。由于病菌土壤传播,接种和调查方法不易掌握,因而对其流行及防治研究均比较困难。为南瓜疫病预测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通过室内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接种效果,找出用于南瓜疫病流行及防治研究的合适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番茄晚疫病由卵菌疫霉属的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引起。病菌对番茄致病性强,侵染寄主后通过气流散发孢子,多次重复侵染植株,引起晚疫病爆发,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利用抗晚疫病资源,培育番茄抗病品种是降低晚疫病危害的有效途径。在野生番茄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黄瓜设施大棚中应用新型病菌捕捉仪,捕捉气传病害的病菌孢子,明确了秋黄瓜主要生育期内病菌孢子种类,以黄瓜白粉病病菌、霜霉病病菌、炭疽病病菌为主,同时研究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病菌孢子捕捉动态与田间病害消长的关系。该仪器可作为改进黄瓜病害测报调查方法的有效途径,即从常规的目测病斑提前到调查病菌孢子的释放和数量消长,经2014年试验得出,设施秋黄瓜在病菌孢子始见后7~15 d即为防治适期,从而为真正在病害发生前适时用药、增强对病害的预防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拮抗细菌P78对黄瓜疫病及丝瓜霜霉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从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广州等地区采集土样228个,用常规平板稀释法分离,获得细菌菌株426个,在温室黄瓜苗期直接人工接种疫病菌进行测定,筛选出对黄瓜疫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P78。其摇瓶发酵液在温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防治黄瓜疫病效果平均达95.2%;在田间小区中,P78有效物质可防治丝瓜霜霉病,初提物稀释20倍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4%。该菌株是分泌活性物质起作用的,其活性物质可耐高温和酸碱处理。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业种植中常将目标作物与化感作物轮作控制土传病害,但对化感作物控病机制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温室大蒜与黄瓜轮作对黄瓜疫病的控制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大蒜组织挥发物和浸提液对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及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利用大蒜与黄瓜轮作控制黄瓜疫病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大蒜与黄瓜轮作可以有效降低黄瓜疫病的发生;大蒜不同组织挥发物和浸提液对P.melonis的各生长阶段都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中蒜瓣的抑菌活性最强,挥发物(紫皮蒜/白皮蒜)在含量0.5 g/皿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为100%;蒜瓣浸提液(紫皮蒜/白皮蒜)在浓度1.67 mg/mL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32%和45%;在浓度0.25 mg/mL时对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8%和53%。另外,大蒜挥发物和浸提液在低浓度或含量对黄瓜种子的萌发并无显著抑制效果,但在中高浓度或含量会表现出延缓生长的现象。综上所述,大蒜不同组织产生和释放的化合物对P.melonis具有抑制活性,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大蒜或大蒜秸秆与黄瓜轮作控制黄瓜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幼苗法比较了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23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萘菌胺对黄瓜褐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10~9.52μg/mL,EC90值为1.87~62.23μg/mL。吡唑萘菌胺对花生白绢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镰刀菌属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氟吡菌酰胺,而氟吡菌酰胺却对黄瓜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和苹果褐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39~3.98μg/mL,与吡唑萘菌胺相当。吡唑萘菌胺对玉米丝黑穗、花生冠腐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02 9、0.07和1.38μg/mL。氟吡菌酰胺仅对花生冠腐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活性,且它与吡唑萘菌胺活性相当。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黄瓜白粉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0.04、0.05μg/mL。因此,吡唑萘菌胺比氟吡菌酰胺更加广谱,且抑菌活性相当或更高。  相似文献   

11.
梨树疫病病原经鉴定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田间寄主只限于梨树和草毒。人工接菌,可侵染西瓜、白兰瓜、黄瓜、西葫芦、番茄、豇豆、梨树、草毒、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而不侵染茄子、辣椒、桃树、杏树、酸梨树、苹果树。病菌在梨树树干和果实上形成的孢子囊,明显地较菌丝在皮氏液中形成的大。病菌在CMA、OMA培养基上单独培养能形成大量的卵孢子,而在小麦芽、V-8汁、PSA培养基上不形成。5月下旬-6月份高温以及降雨(或灌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沈阳地区丝瓜疫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沈阳地区丝瓜疫病的病组织及土壤中分离18株疫霉菌,从中选取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等,确定引起丝瓜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de 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生长温度大于35℃,异宗配合,自然条件下不能产生卵孢子,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13.
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引起的南瓜疫病是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生产中的首要病害,造成严重的死瓜烂秧现象,籽用南瓜在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小.本研究在对2017~2019年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种植以及疫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疫病高发区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和纯...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病是辣椒上一种重要病害,国内外均有发生,流行年份,死秧严重,使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有关该菌的特性及防治,美国、日本曾有研究;国内经北京农大植保系、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上海农科院园艺所和青海农林科学院的研究,造成辣椒死秧的病菌主要为Phytophthora capsici,其次还有 P.parasiticu 和 P.cinnamomi。为解决死秧问题,弄清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从1988年开始,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德雷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cri)游动孢子接于白兰瓜(honey dew)叶片上,12小时侵入率达19.3%,96小时孢子囊形成数254.3个/cm~2;德雷疫霉 A_1型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A_2型配对,接于白兰瓜叶上形成大量卵孢子。连续降雨和高温,或高温天气给瓜田灌水是疫病流行的决定因素。70%代森锰锌在低浓度时对德雷疫霉、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卵孢子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畦栽培对烂秧防效达89.2%—92.0%,对烂瓜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16.
芋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生产中,由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引起的芋疫病(taro leaf blight)具有严重的毁灭性。本文综述了芋疫病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芋疫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机理,化学药剂、植物精油、转基因抗性等芋疫病防治方法,芋疫病抗、感品种的生理生化与基因表达差异,以及芋疫霉分泌的激发子诱导的系统获得抗性,以期对芋疫病未来的研究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由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辣椒疫霉是一种异宗配合的卵菌.异宗配合的疫霉菌的不同交配型菌株成对培养时,可以形成有性器官并发生基因重组,使该种病菌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致病力和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研究疫霉交配型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霜脲氰(cymoxanil)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用于卵菌纲病害的防治.自投入市场使用,至今未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关于疫霉菌对霜脲氰抗药性报道.  相似文献   

18.
梨火疫病是梨和苹果树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它在美国、新西兰危害十分严重。1957年梨火疫病传入欧洲,近年已蔓及西欧沿海各国,我国至今末发现梨火疫病,梨火疫病是重要对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寻找一种准确、快速,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是我国当前对外检疫工作巾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梨火疫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研究自 Lelliott(1968)报道营养蔗糖选择性培养基以来相继已推出数种。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最终证实还要依靠致病性测定。  相似文献   

19.
正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起辣椒、番茄、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田间发病经常造成幼苗猝倒、茎秆枯死和果实腐烂,危害相当严重,每年给全世界蔬菜产业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亿美元~([1])。辣椒疫病1918年在美国首次发生,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早在江苏  相似文献   

20.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