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汁乳菇菌种分离实验表明,红汁乳菇可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纯菌,不同地域的红汁乳菇子实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离时,菌丝生长的快慢不同。红汁乳菇一级菌种培养时,菌丝在PDA、MMN、酵母葡萄糖酸钙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和旺盛,菌丝在MS、查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生长很弱。用液体培养的红汁乳菇接种马尾松幼苗可形成菌根化苗,苗木菌根形成率为73.3%,且菌根明显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马尾松菌根化苗可以提高马尾松苗出圃率及造林成活率,促进马尾松生长,为实现红汁乳菇的半人工栽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松乳菇、红汁乳菇是世界著名的美味野生食用菌。我国南方各省及东北地区均有一定的野生产量,食用历史悠久。湖南各地俗称寒菌、枞菌、松菌、重阳菌、雁鹅菌等,因其特殊的菌根特性,人工栽培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2类乳菇属贸易种的rDNA ITS序列,根据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湖南2类销售量最大的"寒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确定了它们的属种名,确定它们就是乳菇属中的松乳菇和半血红乳菇.为我省乳菇属食用贸易种的鉴别、开发利用和分级出售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于2007-2011年对丽水市多个不同植被类型山地环境进行4年的红菇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丽水山区红菇资源非常丰富,先后采集到红菇标本352号,经鉴定确认红菇科大型真菌共有82种,待鉴定确认的7种,红菇属菌类58种、乳菇属菌类24种,其中有著名的松乳菇、红汁乳菇、大红菇等优质红菇种,区内新记录18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表L18(37)研究红汁乳菇液体培养时影响菌丝产量的主要营养因子,从中筛选出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影响显著的氮源品种;采用L27(313)正交实验研究了综合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肉膏、KT、转速、培养时间、三角瓶大小这些因素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糊精、蔗糖 甘露醇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因子平均生物量的水平比较和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选择糊精含量为2.5%、牛肉膏含量为2%、蔗糖 故露醇为3%、MgSO4为0.01%、KT为1%、烟酸 核黄素为(0.5% 0.1%),在转速为130 r/min的情况下,培养25 d,红汁乳菇菌丝产量可达449.7 mg/100 mL.  相似文献   

6.
从红汁乳菇菌盖上分离得到的菌丝易于培养。条件适宜时 ,菌丝浓密洁白 ,且在基质上产生桔红色色素。菌丝对单糖、双糖、多糖均可利用 ,对氨态氮、硝态氮、尿素、氨基酸也均可利用。菌丝可在 5 0~ 30 0℃下生长 ,最适温度为 2 0 0~ 2 5 0℃ ,pH值 3~ 1 1时均可生长 ,最适 pH值为 5~ 8,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外生菌根菌的培养和育苗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彩色豆马勃、厚环乳牛肝菌、血红铆钉菇等7株菌根菌株在4种培养基、3种温度梯度下的生长状况和马尾松苗期接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良麦芽汁培养基是外生菌根菌的适宜培养基;彩色豆马勃适应力强,明显促进马尾松苗期生长,菌根感染率高,但各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厚环乳牛肝菌不适宜马尾松的苗期生长。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选择了劣味乳菇、美味红茹、赭丝膜菌、彩色豆马勃四株菌根菌,进行菌剂制备及其对松苗生长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PDMA和PD培养基是培养外生菌根真菌较适合的培养基,木屑、麸皮、米糠、玉米粉、珍珠岩、蛭石等是培养菌根菌菌剂较适宜的基质。供试菌对油松、马尾松、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苗都具促进生长作用,效果较明显的是丝膜菌,其次是劣味乳菇、美味红菇、彩色豆马勃;对促进火炬松苗生长效果最明显的是劣味乳菇,其次是美味红菇、彩色豆马勃。四种菌对湿地松苗生长效果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黑皮鸡枞适应热带雨林高温高湿条件的栽培方式,设计菌包袋口覆盖7种不同搭配的土质(红土、沙土、黑土、红沙混土、黑沙混土、红黑混土、红黑沙混土)以及不覆土对照处理,得出不同覆土处理下黑皮鸡枞的原基形成时间、育菇时长、子实体形态以及产量。结果表明:红黑沙混土最适宜黑皮鸡枞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能促使原基快速形成,促进子实体菌柄增长增粗和菌盖变大变厚,提高出菇速率和生物学转化率,同时能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育菇出菇,最终获得最高产量,比不覆土增加了253.31%。  相似文献   

10.
延安国有林区野生食用菌保护与开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 《陕西林业》2005,(3):28-28
中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世界有600多种食用菌,分布在我国的就有480种。象鸡枞、竹荪、白牛肝、口蘑、松茸、金耳、桂花耳、肥鳞耳、松乳菇、蜜环菌、红鹅膏、蓝丝膜菌、大榆蘑、栎侧耳、黑孢菌块等都是野生食用菌中的珍品。其中有些名贵的野生菌还不能进行人工栽培,如鸡枞、羊肚菌、黑孢菌块等,至今仍以野外采集为主。  相似文献   

11.
《湖南林业科技》2009,36(2):F0002-F0002
红汁乳菌(Lactarius Iividatus Berk.&Curt.)俗称枞菌、松菌、寒菌、雁鹅菌、重阳菌、铜锣菌、南风菌等,是与马尾松等松类树种共生的一种菌根性美味食用菌。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子实体中含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人工栽培赤松茸最佳的栽培料配方,采用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共12种处理对赤松茸进行栽培试验,研究不同配方对赤松茸菌丝发菌、出菇、子实体形态以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T4栽培料配方比T1、T2和T3栽培料配方菌丝生长强,出菇数量较多而且粗壮,尤其是T4-2和T4-3处理更为突出;子实体产量方面,配方T4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调整林分郁闭度、地面植被盖度、树种结构等人工促进措施对正红菇产量的影响,以前期产量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维持在0. 6~0. 8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正红菇产量;林分郁闭度不高时,需维持地面植被盖度0. 2~0. 3较好;清除马尾松等针叶树种,能够促进正红菇生长的林分天然更新,提高产菇量。  相似文献   

14.
我场于1987年在苗圃试种了120平方米的榆黄蘑,产菇1100公斤,每平方米产值达27.50元。现将野地栽培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一、菌种分离利用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选用八九分熟的菇体作种菇,切去菇柄基部,在无菌箱内用75%的酒精棉两次消毒菌盖和菌柄,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培养基、pH值、水势及温度条件下,研究了沙地樟子松林下2种常见外生菌根真菌松乳菇和高大环柄菇的生长。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培养基上,2种菌株都能生长;高大环柄菇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在中性条件下生长最好,松乳菇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温度对菌株生长影响较大,2种菌株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28℃;极端水势条件下(-1500kPa),高大环柄菇和松乳菇均不能生长,低胁迫(-170kPa,-230kPa)能促进高大环柄菇和松乳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江农 《技术与市场》2002,(12):37-37
要使蘑菇高产,必须适当追施肥料。根据实践经验,现将蘑菇追施肥液的几种配制及使用方法,介绍于下: 1.菇根汤。将蘑菇在采收、加工时切下的菇脚和碎菇等废弃料,经集中洗净,切成薄片,每公斤料加水1公斤~1.5公斤,煮沸15分钟,取滤汁加水稀释到10公斤~15公斤,喷蘑菇菌床30平方米~40平方米。在出菇高峰期使用,可使子实体肥厚和延长出菇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柱状田头菇又名茶薪菇、柳环菌、杨树菇,皆因自然状况下多生长在油茶树,柳树、杨树的枯死部分上而得名。该菌味道鲜美、柄脆嫩、香气浓郁,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野生菌。1988年偶然采到该菌,经过2年来的驯化研究证明该菌生产性状好,菌丝生长势强、浓密而粗壮,易形成子实体,且发生量多,产量高,生物学效益已达100%。  相似文献   

18.
菇中珍品──茶树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菇中珍品茶树菇文/郑骥“茶树菇”又叫茶薪菇、仙菇、神菇等,是老油茶树蔸部腐朽后,在其洞内春秋两季生长出的一种食用菌,被人们称为“菇中珍品”。它是担子菌纲伞菌目类绣伞科的真菌微生物,野生产量极少,十分珍贵。该菇味美、香浓,菇汁有较浓的松乳红菇鲜味。经国...  相似文献   

19.
铝对外生菌根真菌草酸分泌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来自我国西南酸性土壤上的松乳菇、褐环乳牛肝菌和来自西北石灰性土壤的厚环乳牛肝菌、土生空团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铝对4种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草酸分泌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下,4种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松乳菇与褐环乳牛肝菌生物量下降幅度较厚环乳牛肝菌、土生空团菌少;同时,松乳菇与褐环乳牛肝菌无论在是否含铝的培养基中均有较高的草酸分泌量。这可能是由于草酸能够与培养基中的铝螯合,从而降低铝离子的活性、减轻对菌株的伤害。在大多数铝处理的菌丝中,松乳菇与褐环乳牛肝菌的氮磷钾吸收量高于厚环乳牛肝菌与土生空团菌。根据菌株在铝胁迫下的生物量与养分吸收状况可知,选自酸性土壤上的菌种具有较强的抗铝性,这可能是酸性土壤上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培养基中适当的铝浓度能够增加4种菌株的磷含量,这可能是有益于沉淀细胞内的铝以减轻铝毒。  相似文献   

20.
鳞柄长根金钱菌,长根菇鳞腿变种,为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是一种美味的野生食用菌,我们在资源调查中曾多次采到该菌.并于1986年在组织分离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栽培试验.1987年9月长出第1只菇,后经4次小批量的瓶栽、袋栽、压块及压块覆土栽培,全部长出了子实体,并于1988年8月在一只栽培袋上得到一只重为200克的子实体.现将该菌的一些特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