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晖  张宁  刘芳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4):151-154
新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为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思路。新疆农民用水者协会维持了水事良性秩序,增强了农户节水意识,调动了农民自觉维护灌溉设施的积极性。然而,用水者协会财产权利缺失,政策法律保障不足,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水价机制与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制约。因此,应明晰水权,建立政策性保障及引导扶持机制,构建新疆特色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协会内部环境,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制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石家庄市污水灌溉区污水,农作物,土壤及地下水的现状调查及评价,研究了污水灌溉对农作物、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排放的污水水质为有机污染类型,硫化物污染较重,有机物污染中度、重金属类污染较轻;污水泽排污水渠两侧地下水有影响,影响范围为100 ̄200m;该市已用污水灌溉农田40年,作物(小麦、玉米)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均应低于国家食品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北省张北试区叶家村时序资料的分析 ,提出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趋于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系统能量流、价值流同步平稳增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与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为例,研究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着重分析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不良的环境影响。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土壤采样分析,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估算梯田土壤固碳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该县农田土壤沟谷台地的有机碳含量最高,沟谷、 梁峁坡地次之,沟谷川坪地有机碳最低,不同地形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 2)80% 的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11.0 g/kg之间,总体上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正态分布,剖面有机碳含量从上至下呈逐渐递减规律; 3)现阶段庄浪县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0.02 t/hm2,低于全国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水平(33.45 t/hm2),近30年020 cm 土壤固碳速率为C 63 kg /(hm2a),近5年固碳速率为 C 26 kg /(hm2a); 4)在半干旱区县域尺度上,地形部位可解释43%的有机碳变异性,有机肥、 坡向和田面坡度三者之和可解释47.1% 的有机碳变异性,土壤类型可解释9.9% 的有机碳变异性。综合分析表明,庄浪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在过去30年间呈增加趋势,可能与庄浪县在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梯田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沙化封禁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为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据此揭示河西走廊沙化封禁区所在8县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1)沙化封禁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由19 966元/hm2增长到21 511元/hm2,增加了1 545元/hm2,年均增幅0.58%,原材料生产、废物处理、土壤形成和保护服务、食物生产是主要贡献类型;(2)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由29.40亿元增长到42.49亿元,增长了13.09亿元,年均增幅为2.88%,基本服务价值、社会保障服务价值大于水资源消耗服务价值和环境污染服务价值,但是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服务价值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3)8县市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变化存在空间和类型差异,主要受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收入、化肥使用量、经济作物面积、粮食单产的影响。[结论]生态退化逆转对大部分县市的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产生积极影响,但农田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效应不断增大,导致沙化土地逆转的脆弱性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通榆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Delphi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用TOPSIS方法对该县1930、1949、1960、1970、1983、1985、1998等7年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通榆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从1930年—1985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1985年后,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8.
合理高效地利用雨水资源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不易利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在陕西省“窖灌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对蓄水设施的修筑、运行、维护及水质、雨水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为该地及整个渭北地区雨水集流灌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宫继萍  石培基  杨雪梅  吴文婕 《土壤》2013,45(1):143-151
基于GIS技术,利用移动窗口法,首先分析了1987年、2000年、2010年石羊河流域整体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然后根据2000年流域本身自然地理梯度特点,分别沿河流流向梯度(Tr1)和垂直于河流流向梯度(Tr2)设置了两条样带,采样间隔为lkm,获得了景观沿两个样带方向的梯度格局特征;最后,以高程、降水、气温、人口和GDP为环境因子,以景观格局指数为目标物种,利用RDA方法研究了景观梯度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石羊河流域内景观基质为未利用地;②流域景观格局指数值分布呈现明显的自南向北的梯度差异,③景观格局指数在Tr1和Tr2样带上均有明显变化.Tr1样带2010年的景观格局指数值明显低于1987年,Tr2样带景观格局指数值时间变化不明显;④RDA分析表明:景观梯度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Tr1样带景观梯度格局与高程、降水、温度相关性较好,Tr2样带景观梯度格局与温度、人口、GDP相关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哈密盆地内地下水流运动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采用竖井灌排措施前后土壤剖面盐分的不同运移方式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竖井灌排下,土壤水盐以向下运移为主,土壤处于脱盐状态。这与自然状态下的水盐向上运移是截然相对的;文中还指出了竖井灌排区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量的研究,避免地下水的过度超采,保证井灌井排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新郑市沂水村为例,分析研究秸秆气化项目的方案选择及其对生态环境预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气化项目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对项目的环境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滴灌水量对干旱荒漠区酿酒葡萄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研究了覆膜与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滴灌水量对酿酒葡萄生长、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同滴灌水量下, 葡萄新梢长、二次新梢长和主蔓基部直径均随滴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且覆膜处理下, 滴灌水量低于不覆膜处理时, 上述3项指标等于或略大于不覆膜处理, 说明覆膜有利于葡萄生长。不同滴灌水量下, 葡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规律相近, 均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胞间CO2浓度呈降低?升高趋势; 滴灌水量为240 mm和300 mm覆膜处理(T1和T2)的光合指标值低于灌水量为360 mm和420 mm的覆膜处理(T3和T4)和滴灌水量为360 mm的不覆膜CK处理。T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T2、T3、T4和CK处理。回归分析表明, 不同滴灌水量下, 葡萄的胞间CO2浓度与土壤水分相关性最高, 气孔导度次之,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低。对不同处理下葡萄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 覆膜各处理的葡萄产量高于不覆膜的CK处理, 且含糖量以不覆膜的CK处理最高, 灌水量最低(240 mm)的覆膜T1处理次之。T1处理是实现葡萄高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3.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载体, 水是绿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干旱区绿洲规模及可持续性问题与水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依据水热平衡原理, 建立绿洲适宜规模数学模型, 结合现状气象水文资料, 测算绿洲适宜发展规模。结果表明: (1)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绿洲一直处于时空演变的过程; (2)水资源的消长变化是影响绿洲时空演变的直接驱动力; (3)水资源是制约绿洲发展规模的根本原因, 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现状下, 可利用水资源量已达到所能维系的最大绿洲规模, 耕地面积不宜再扩大。最后, 结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绿洲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干旱区绿洲农业发展过程中, 要着力发展绿洲节水产业,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改进灌溉方式, 加快径流调节工程建设, 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和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干旱区绿洲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对巢湖流域农田磷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试验,研究了巢湖流域旱地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条件下的径流、泥沙和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当地传统耕作区,秸秆覆盖区和平衡施肥区能分别减少30.47%和21.61%的径流量,减少22.88%和20.59%的泥沙量,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当地传统耕作区磷向水体迁移的负荷量为0.47 kg·hm-2,流失系数为0.52,其中颗粒态磷是磷迁移的主要形式,其浓度占总磷流失浓度的74.45%~90.85%.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均能有效地降低径流磷流失量,可分别降低32.29%和29.81%,但其对径流磷浓度的影响却不明显.因此,秸秆覆盖和平衡施肥是作为源头控制农田养分流失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breeding sows is kept outdoors in Europe. Outdoor pig production has benefits in terms of animalwelfare but may have hidden costs through nutrient losses. W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in sow paddocks and the consequence for losses and utilization in the succeeding crop.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inorganicNand the distance to feeding sites was observed after the paddocks had been used by lactating sows for 6 months (P<0.01). Near to feeders inorganic N levels became extremely high whereas 30–40m from feeders some patches hadN levels in the topsoil corresponding to the levels in the reference area without sows.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only a minor part of inorganic N was still present in the top 0–40 cm. Similarly, extractable P and exchangeable K in topsoil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stance to feeders with the highest values close to the feeders (P<0.001). In addi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distance to huts with increasing nutrient content closer to huts. Although huge variations i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content occurred in the succeeding potato crop, these were only weak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N, P and K) in the previous year, which explained 17%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dry matter production. To increase nutrient efficiency in outdoor pig production a uniform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should be obtained by manipulating the excretory behaviour of the sows and stocking densities must be adjusted to locally acceptable nutrient surpluses.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低丘红壤区水体生态渔业模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粪尿适量投放、调整放养结构和清理塘库淤泥返田的生态渔业模式优化调控措施及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变化,本文以干旱典型绿洲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05年的Landsat TM和2010年环境一号星CCD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室内解译与野外核查相结合,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选取3年的MODIS数据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主要以耕地、草地和灌丛为主,占总面积的88.9%。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草地和灌丛呈减少趋势,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 603.2 km2和1 166.2 km2减少至2010年的1 677.3 km2和933.8 km2;耕地和城镇逐步增加,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 892.8 km2和209.2 km2增加至2010年的4 038.3 km2和259.1 km2;耕地主要由草地和灌丛转化而来,城镇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发展趋势。2)研究区景观特征趋于简单,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该区域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减少,优势度明显增大,破碎化程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也呈向单一方向转变的趋势。3)受气候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呈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灌丛荒漠,林地、灌丛、草地和耕地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6.7%、38.2%、15.6%和12.3%;较高和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中、较低和低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少。4)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降雨量是影响干旱绿洲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凤山县在喀斯特石山区实施地头水柜、沼气池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新品种 ,开发石山区特有的动植物种质资源 ,开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Aerial photographs taken in 1976 and 1989 and a field survey in 1999 showed that land use in a 900-ha catchmen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cuadorian Andes is highly dynamic. Over 23 years, ca. 83 ha of arable land was abandoned and ca. 70 ha was taken in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nges in land use were not spatially homogeneous. Parcels on unstable geologic formations and close to village centres were preferably set-aside. Land taken into cultivation was preferably located on gently sloping areas close to newly built sites and arterial roads. The area with bush vegetation increased by regenera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on fields set-aside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There was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eros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Land taken into production was levelled for furrow irrigation: this led to a net reduction in the area susceptible to water erosion. However, one quarter of the area affected only by sheet and rill erosion 23 years ago has since become incised by deep gullies. This increase in gully density was related to inadequa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infrastructure, rather than to change in vegetation cover and/or soil erodibility caused by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is factor is often overlooked in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geomorpholog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0.
放牧对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了放牧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土壤水分明显下降,而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pH及根土比呈现增大趋势,不同放牧处理间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P0.05);②纤维素分解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放牧压力增大而下降,只有过氧化氢酶以轻牧最高,各处理间上述土壤酶活性差异程度不同;③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地下生物量、根土比、土壤有机质及氮、磷养分等明显下降,而土壤容重和pH逐渐增大,且不同层次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④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它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加深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