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反应条件优选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用SAS统计软件中的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酶膜催化儿茶素生产茶黄素的最佳反应条件,确定了酶膜法生产高纯度茶黄素的五个重要因素及最佳组合。五个因素包括反应时间、酶与底物之比、通气量、底物浓度和pH值。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9βmin、酶与底物之比为1:128.7、通气量为23.81L/min 、底物浓度5.95βmg/ml和pH值4.3。该条件下产物茶黄素浓度的理论值为0.766βmg/ml,实测值为0.754±0.017βmg/ml,表明优化模型合理,条件筛选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对儿茶素通过体外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定向制备茶黄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制备途径进行了比较。酶促氧化结果表明,发酵80分钟时,茶黄素的生成量最高(为15.05%)。化学氧化结果表明,以大叶儿茶素为材料,浓度为10βmg/ml, 氧化剂的比例为2:3:1(儿茶素: K3Fe(CN)6:NaHCO3)时,有利于茶黄素类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取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最早是由RobertsE.A.H.发现的,指红茶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由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成。茶黄素不仅是红茶的重要品质成分之一,而且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茶黄素具有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抗癌防癌、降血糖、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甚至对艾滋病毒逆转录酶和多种DNA聚合  相似文献   

4.
酶性氧化合成茶黄素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提取粗酶液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合成茶黄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捣碎茶鲜叶(不提取粗酶液)直接进行合成茶黄素试验以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反应体系中,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茶黄素总量)为:温度为30℃,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4.8,底物浓度为0.9βg/100βml,酶源物浓度为28βg/100βml(以鲜叶重量计),通氧量为0.4βL/min,最佳反应终止时间是40βmin。其中温度和pH值是反应体系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P<0.05);通氧量也是影响茶黄素酶性合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主要就酶工程技术在茶黄素的制备上的应用,通过游离酶法合成以及固定化酶合成所做的研究,涉及酶源的选择,酶活性条件的优化等。通过对上述研究作出综述,最后提出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各反应条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确定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自动化提供科学依据,并就酶促制备茶黄素在选择多酚氧化酶方面以及同工酶方面做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相似文献   

8.
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舒爱民 《中国茶叶》2001,23(3):14-15
β-葡萄糖苷酶(EC3,2,1,21),又称β-D-葡萄糖苷葡萄糖水解酶,它能够水解结合于末端非还原性的β-D-葡萄糖键,同时释放出β-D-葡萄糖和相应的配基.在饮料工业中,特别是能够水解释放茶叶饮料中糖苷类香气成分(芳樟醇、香叶醇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β-葡萄糖苷酶市场价格昂贵,且使用寿命和储存期短,因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受到限制,笔者选用壳聚糖作为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载体,对固定化酶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茶黄素体外氧化制备方法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茶黄素体外氧化制备方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氧化途径、底物的组成与含量、反应所选择的酶、系统pH值、反应温度和溶氧浓度。  相似文献   

10.
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酶催化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酶性合成茶黄素,研究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以儿茶素混合物C(EGC>200mg/g,EGCG>200mg/g,儿茶素总量>500mg/g)为材料,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5.5,温度为30℃,底物浓度为5mg/ml,酶添加量为75ml/1000mg,最佳反应时间40min。pH值和儿茶素浓度是反应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P<0.05)。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3,23(2):124-128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茶多酚在洗漱用品、护肤品、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介绍了茶多酚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相关功效,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碧香早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分别进行紫外光UV-B照射及做青处理加工成工夫红茶,结果表明,紫外照射与做青处理对成品茶品质均产生明显影响。紫外照射处理有利于多酚类物质积累,红茶茶多酚含量为115.19~121.48mg/g,比传统工艺红茶高2.29~8.58mg/g;茶黄素含量最高可达到3.41mg/g,较传统工艺红茶高0.55mg/g,且以1h处理效果最佳。做青处理则促进多酚物质的分解转化,适度做青处理能获得较高的茶黄素含量,且以120转中度摇青获得茶黄素含量最高,达3.49mg/g,较传统工艺成品茶高0.63mg/g。  相似文献   

14.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绿茶多酚为对照,利用紫外扫描技术、UV-Vis法及MTT法研究了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体外氧化产物的颜色稳定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长的抑制作用。在不同pH值条件下,茶黄素粗提物和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相似,碱性增加,吸光度增加;绿茶多酚、茶黄素粗提物及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明显清除作用,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清除效果较绿茶多酚和茶黄素粗提物强;茶黄素粗提物及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对PC-3细胞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优于茶黄素粗提物。因此,绿茶多酚纳米碳酸钙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保持了红茶中茶黄素所具有的良好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5.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茶多酚对大鼠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Ⅰconvertingenzyme,ACE)活性的影响。血管紧张素Ⅰ在ACE的作用下,通过脱去C端His-Leu二肽,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从而产生强升压作用。通过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研究茶多酚对大鼠ACE活性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茶多酚摄入量的增加(45mg/kg,90mg/kg,180mg/kg),ACE活性显著降低(84.43±4.59u/μl,75.17±6.85u/μl,60.19±8.62u/μl,P<0.05)说明茶多酚对大鼠ACE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可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的PPO。将毛栓菌PPO加入到儿茶素反应液中进行双液相反应,可得到10.19%的茶黄素,与茶鲜叶来源的PPO相比,毛栓菌PPO制备茶黄素的总含量偏低,但其中TF-3-G的比例较高,达到总茶黄素的68.10%,占脂型茶黄素总量的92.08%。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国内外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茶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感官方面,国外红茶样整体水平优于国内红茶样品。内含品质成分方面,云南大叶种红茶水浸出物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则均在3%~5%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国外红茶样茶多酚平均含量高出国内红茶样2.66%;咖啡碱含量在2.35%~5.45%之间,其中产于斯里兰卡的两个红茶样高于其他地区红茶;国外红茶样茶黄素含量整体较高,茶红素以肯尼亚红碎茶含量最高,国内红茶样则是茶褐素含量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