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五一一农场采集有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的奶样10个,应用纸片平板法,对奶样中的病原菌做17种药物的耐药性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抑菌效果最好,应作为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沙星类药物的抑菌效果也较好;而病料中病原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等的耐药性极强,已不宜再反复应用。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当今世界上引起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可造成产乳量的减少和质量低下,其主要原因是致病菌对机体的感染.其中临床型乳房炎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真菌,其次是肠杆菌和链球菌,说明细菌在奶牛乳房炎的患病过程中致病力较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安地区某些奶牛场50头乳房炎阳性奶牛的50个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细菌122株,鉴定出17种细菌。其中葡萄球菌检出47次,占38.53%;链球菌检出22次,占18.04%;大肠埃希菌检出15次,占12.30%;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检出次数,占68.87%。引起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多数是由2种~3种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78%。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包括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进行了发病率和致病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新疆地区7个牧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在11.3%~28.8%。大部分乳房炎发病为单一细菌感染引起。隐性乳房炎中共分离得到9个不同种属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为最常见。临床乳房炎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1个不同种属的样品,流行度最高的四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样品中均分离得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5.
旨在查明引起我国奶牛主要养殖区乳房炎的病原菌区系分布及流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提高奶牛乳房炎防控提供参考。对326份临床型乳房炎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用药敏纸片法对检出率较高的5种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共分离出54种263株菌,奶样中细菌总检出率为84.36%,与奶牛乳房炎密切相关的病原菌19种共214株,病原菌检出率为81.37%。检出率较高的前5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杆菌(29.28%)、金黄色葡萄球菌(8.75%)、产色葡萄球菌(6.84%)、沙雷氏菌(4.56%)和屎肠球菌(2.66%)。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耐药严重,耐药率为60%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沙雷氏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谱基本一致;产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克林霉素等高度敏感,敏感率为67%100%。说明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给药时应交叉用药,并定期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及其流行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性疾病,一般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类型。隐性乳房炎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可在牛群中普遍流行,给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分析是防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关键环节。1材料与方法1.1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从奶牛场选取无乳房炎临床症状的奶牛采集奶样,用SMT法(上海乳房炎检测法)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1.2样品收集对检测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常规挤奶消毒后,再用70%酒精棉球消毒乳头和挤奶人员手指。每乳头废弃头三把奶后,收集5ml奶于经…  相似文献   

8.
乳房炎作为全球性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因对社会经济、养殖行业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使人们从发病机理、疾病诊断、预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作者立足于前期尤其是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以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原因——病原菌为中心展开,探讨其感染类型、奶牛与病原菌及病原菌相互之间的关系。奶牛乳房炎是由包括病原菌的侵袭及宿主奶牛自身抵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乳腺对病原菌的入侵应答能力,病原与病原之间或促进或抑制都对其发生产生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公认的奶牛乳房炎的主要传染性病原菌,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其在体内难以治疗,并且耐药性普遍存在;无乳链球菌是环境性还是传染性病原尚有争议,在中国感染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仍旧敏感,相对于其他病原菌治愈率较高,畜群清除容易;大肠埃希氏菌被作为环境性病原体,乳房炎感染的分离率仍较高,抗生素治疗结果还有待商榷,耐药性普遍存在并增强;牛支原体近十年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在国内外都是严重的乳房炎致病因素,治疗效果不佳,且耐药性正在增强,疫苗开发困难。文章对上述几种主要病原菌的流行、危害与防治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奶牛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可分为临床型和隐性型,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乳房炎的发生会造成产奶量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坏死、化脓、萎缩,永久失去泌乳能力。其淘汰率占奶牛总淘汰率的9%~10%,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隐性乳房炎在牛群中更为普遍,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的可见肉眼变化,临床上不易被发现,只有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判定。乳房炎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霉形体等;据报道有80多种,较常见的有23种,其中细菌14种,真菌及病毒7种,霉形体2…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和耐药性的情况。方法:进行了药物过敏实验和病原菌的实验分析。结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种类各有不同,而不同的情况有着相对不同的病菌耐药。结论:奶牛的乳房炎有着多种的细菌感染情况,而且耐药情况也各有不同,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选择药物治疗十分重要,时为了更好地避免出现耐药情况,可以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宁夏9个县(区)的16个规模化牛场采集327份患乳腺炎奶牛乳样,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检出含细菌乳样226份,乳样细菌检出率69.11%(226/327);鉴定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5大类9种260株,确认宁夏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酵母菌。乳腺炎的发生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占84.96%(192/226);混合感染较少,占15.04%(34/226)。  相似文献   

12.
随机抽取荷斯坦奶牛 472头 (1~ 11胎 )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乳用特征性状 (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 )的线性评定 ,以及隐性乳房炎与乳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与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171、0 10 3 0、0 0 681、0 0 180、-0 12 65 ,其中与楞角性、尻宽分别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的正相关 ,与蹄角度达极显著 (P <0 0 1)的负相关。奶牛阳性率与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0 967、0 0 5 61、0 0 2 82、0 0 12 7和 -0 0 670 ,其中除与楞角性为显著水平 (P <0 0 5 )的正相关 (0 0 967)外 ,其余均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3.
"乳康2号"对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乳康2号"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奶牛37头。结果表明,治愈28头,有效6头,无效3头,总有效率为91.89%,平均治疗时间4.7d。对采集的37头奶牛治疗前的42个乳区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查,有33个乳区检出与乳房炎有关的病原菌,占78.57%。检出病原菌5种,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停药后采集33个乳区奶样,结果有14个乳区细菌转阴,细菌转阴率为42.42%。在转阴的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转阴率最高(100%),其次是混合感染(60.00%)和乳房链球菌(50.00%)。  相似文献   

14.
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采集张家口地区奶牛的奶样,通过CMT法检测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结果个体阳性平均率为52.3%,阳性乳区平均率为19.2%,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与季节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胎次呈正相关,后乳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15.
在对山东7个地区14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调查的基础上采集234头临床乳腺炎病牛乳样、241个隐性乳腺炎乳样并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结果表明:泌乳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干奶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酵母菌为主;隐性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假单胞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厌氧菌在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和干奶期乳腺炎乳样的捡出率分别为 5.82%,4.17%,10.16%;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细菌的共感染率较高,与泌乳期乳腺炎病原菌的差异极显著(P<0.01),隐性乳腺炎与干奶期乳腺炎病原菌共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研究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试验选取金银花等10 味中草药,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中草药对主要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为15.63 mg/mL;板蓝根、蒲公英和黄芩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62.5 mg/mL;紫花丁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15.63 mg/mL。结论 试验为临床研制乳房炎中草药制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in bacterial pathogen species causing dairy cow mastitis in Liaoning,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sensitivity of the pathogenic E.coli,the milk samples from 75 dairy cow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for mastitis in certain large-scale dairy farm in Liaoning were collected.The bacteria in milk were cultured and isolated with biochemical methods and in vitro drug sensitivity tests were processed with the isolated E.coli strai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bacterial pathogen for dairy cow mastitis were E.coli(separation rate 58.7%),S.aureus(64.0%)and S.agalactiae(54.7%),and multiple infection including double and triple infection were identified.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s on the isolated E.coli indicated that the E.coli isolates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sulfonamides(resistance rate>85%)and chloramphenicol(resistance rate>30%),and they were relatively low resistant to ampicillin(9.5%),ciprofloxacin(9.5%),ceftiofur(7.1%)and ofloxacin(4.8%).The results was able to provide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airy cow mastitis in Liaoning area.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辽宁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细菌性病原种类及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特征,本研究选取辽宁地区某大型奶牛场75头临床表现为乳房炎的奶样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通过生化方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奶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该场奶牛乳房炎细菌性病原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检出率分别为58.7%、64.0%和54.7%,存在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场分离株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率>85%)及氯霉素类药物(耐药率>30%)耐药性较高,对氨苄西林(9.5%)、环丙沙星(9.5%)、头孢噻呋(7.1%)和氧氟沙星(4.8%)比较敏感。上述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病原菌的免疫抑制以及日趋严重的耐药性,致使乳房炎的发病率增高且治愈困难,给世界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实践表明,疾病的诊断是疾病病因和治疗之间最重要的一步。经济、快速、可靠的诊断工具是乳房健康管理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了奶牛乳房炎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新兴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