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细致整地,施足底肥最好选择上茬没有种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地。整地前每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公斤,耕翻一遍,起垄时亩施硫酸钾复合肥30-50公斤。所施肥料一般60%底施,40%沟施或畦施。低洼地采用小垄单行种植,垄宽30-40cm,高25-30cm。二、播种1.播种期大白菜从种子发芽到莲座期的适宜温度为20~22℃,结球期所需的适宜温度为15~20℃。然而秋季大白菜播种  相似文献   

2.
针对周口地区近几年棉花种植期气温异常偏高,给地膜棉花苗期生长造成困难,我们研究了露地直播、先播种后覆膜、先覆膜后打孔播种、起垄膜外播种4种播种方式。研究表明:露地直播出苗率最低,仅46.7%;先播种后覆膜膜内播种,出苗率最高,达95.0%,但子叶期烧苗率达46.3%,棉苗发病26.7%,死苗率18.8%,造成成苗率低于膜后打孔播种和垄膜外播种;起垄膜外播种效果最优,成苗率子叶期为83.0%,三叶期为82.6%,无烧苗现象,发病轻仅为1.3%~8.5%,死苗0.4%~3.0%,棉苗素质好,苗高适中12.6 cm,单株干物质0.48 g,侧根数47.5,茎宽0.301 cm,三项在4个处理中为最高,它所产生的效应为棉花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日本南瓜栽培技术1.1施足底肥,整地做垄。播前造墒整地,施足底肥进行耕翻,也可按行宽2米、南北走向做畦,在种植行内条施底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公斤、硫酸钾25公斤。然后做垄,垄宽50~60厘米,垄高15~20厘米。1.2适时播种。4月15~20日点播,亩播量50克,株距40~50厘米,每亩6  相似文献   

4.
<正>一、选择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不同,根据种植计划、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二、适期播种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种。三、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拾净根茬,深耕25~30 cm,耙细耙匀耙透。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50 kg,如果有条件,每667 m~2再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5 m~3。起垄栽培,垄背宽25cm,垄高10~13 cm,垄间距根据品  相似文献   

5.
正1深耕土地,合理套种耕地深度20 cm左右,甘蔗根系大部分集中在15~40 cm。套种大豆的甘蔗地行距在100 cm以上,一般行距为l10 cm较理想。甘蔗间套种大豆因种植甘蔗深耕深耙开沟后再起垄,达到了种植大豆的整地要求即可直接播种。大豆播种在甘蔗垄墒上或甘蔗播种沟的侧边,下种采用穴播,穴距20 cm左右,深度3~5 cm,每穴2~4粒种子,种子与蔗根应保持15 cm以上的距离,每亩用种量2~3.5 kg  相似文献   

6.
正1适种区域稻田栽培藠头,适合在海拔800~1000 m区域,要求无霜期≥280 d才能有效避过低温,在5-6月上市。2种植1)整地理墒。选择通透性好的砂壤土田块种植,土质黏重或过砂都不利于藠头生长。水稻收割后及时控水晒田,翻犁整地理墒,墒宽120 cm,沟宽20 cm,深7~10 cm。亩施腐熟农家肥500~1000 kg、普钙25 kg作底肥,拌匀备用。2)适时播种。藠头播种期以11月上旬为宜,播种时按行距20 cm开挖种植沟,沟宽20 cm,深5 cm  相似文献   

7.
<正>一、选择地块,施足底肥。应选择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应为非茄科类植物,最好也不是薯芋类蔬菜,无2~3年重茬的地块种植,不可选择发生过环腐病和疮痂病的地块。土壤以微酸性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实行垄作,垄距90cm,垄高30cm左右,每垄双行,株距28~30 cm,播种密度为每667m~2,4000~4800株。播种时,在垄开深3~4cm的沟,播后覆土平垄,覆土厚  相似文献   

8.
一、露地及简易覆盖栽培模式
  (一)洋葱或大蒜间作越冬菠菜,套种冬瓜,套种芹菜
  1.种植方式。采用平畦,大畦宽1.5m,种植洋葱或大蒜。小畦宽80cm,种植越冬菠菜,菠菜收获后定植冬瓜。大蒜收获后秋季全部播种芹菜。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2009年的马铃薯垄畦栽培不同密植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垄畦带沟宽100~110 cm,穴距20~22 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 cm,种植密度67500~69000株/hm2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与温光资源,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垄畦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垄双行技术是将过去的两垄(垄距60~65cm)合成一大垄,在垄上种两行玉米,小行间距40cm,大行间距80cm或90cm;也可不合成大垄,直接按40cm小行距偏心播种,播种后即形成大小垄。形成了大垄之内适合加密、大垄之间宜于耕作、行距宽窄相间、利于通风透光的良性田间态势。其优势是通风透光,形成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有利于光合作用,有利于田间作业。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露地平作(CK)、露地小垄单行(T1)、露地宽垄双行(T2)、半膜宽垄双行(T3)、全膜宽垄双行(T4)5个种植模式处理,测定了马铃薯的农艺指标、产量以及土壤的蓄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T4处理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乐都区的具体情况,在高海拔地区采用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与露地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结果表明:乐都区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种植,宜采用覆膜起垄的种植方式,它比露地常规种植方式播种的出苗早10d,折合667m2的产量高出1423kz,覆膜起垄种植比露地常规种植增产幅度达55.16%。  相似文献   

13.
一、马铃薯—棉花马铃薯在元月下旬催芽,2月中下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品种选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的郑引5号、郑引7号脱毒马铃薯,棉花品种以选择棵大抗病的标杂A1为宜。马铃薯按高垄双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20~25cm,667m~2栽植4000~4500株;棉花按行距120cm,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种植机2CM-2型马铃薯种植机是与15~18匹马力四轮拖拉机配套的薯类种植机械。该机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起垄等作业,播种深度150毫米(可调),垄高120毫米左右,垄宽400~500毫米,生产效率1334~2001平方米/小时,适用于沙土及壤土的川地和坡地(小于8度)上作业。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在原有65cm小垄的基础上实行宽窄行的偏垄种植,垄间大小行距相间隔,小行距40cm,大行距90cm;或作130cm的大垄,垄上双行播种,行距40cm,同时增大种植密度,使密度由原来的4.5万株/hm2左右,增加到6.75~7.50万株/hm2,具有保墒、保肥、保温、增产、增收等特点。一、栽培要点1选用优良品种以选用生育期适中、紧凑型玉米品种为宜,因紧凑型玉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335-339
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垄盖沟播技术、露地条播技术3种播种方式及空闲地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任何田间处理在相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是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垄盖沟播有利于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在各生育期蔗糖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植土壤蔗糖酶活性不及传统的露地条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抽穗期,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仅在抽穗期各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露地,露地条播仅成熟期40~6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空地,垄盖沟播在相同生育期及相同土层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且该播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成熟期,除空闲地外,其他3种播种方式,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差异较小,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和垄盖沟播2种播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试点经验,采用"一膜一管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即:玉米植株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毛管顺作物种植方向单行直线布置,垄宽85厘米,滴灌带间距130厘米,同垄行距40厘米,异垄相邻行距90厘米,种植密度每公顷6.5万~7.2万株。播种后,每公顷用86%乙草胺50毫升加72%2.4-D丁脂4000~4500毫升或丁莠合剂加4%烟嘧磺隆3500~4000毫升土壤处理,然后铺设滴灌管,再用  相似文献   

18.
1田间配置方式2.2~2.4米为一种植带,每隔2垄留1个宽60~80厘米的西瓜种植畦。甘薯垄距80厘米,垄高30~50厘米,每亩种植3000~3500株。在西瓜畦内整成1个宽30~40厘米、高8~10厘米左右的龟背垄,移栽1行双膜覆盖或地膜覆盖西瓜,每亩种植600~800株。西瓜收获后,西瓜畦内可点种绿豆、大  相似文献   

19.
1种植模式 起垄铺膜种植马铃薯,垄高10cm、宽60cm,垄上铺90cm宽的地膜,垄两侧各覆土压膜15cm,垄面上种2行马铃薯,每行马铃薯距离垄边10cm,  相似文献   

20.
1栽培技术模式 该栽培技术是改原来的窄垄(垄距90cm)为宽垄(垄距155cm),改窄垄单行撮苗种植为宽垄双行撮苗种植,形成地膜覆盖宽垄撮苗种植模式。即垄面宽130cm,垄间行道宽25cm,垄上撮苗玉米窝距75cm,行距90cm,每撮留苗4株,亩留苗4590株,比窄垄单行地膜覆盖撮苗玉米亩增590株。这种技术不仅继承了撮苗种植法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耕地资源,省工省时,而且垄间形成通风透光通道,有效改善了窄垄劳动强度大、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