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蚕豆整体DNA导入冬小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蚕豆整体DNA,用穗颈注射法将其从小麦穗颈部直接注入冬小麦植株体内,分别取不同处受体子代(D2代)的植株根尖和幼穗做切片观察受体子代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内染色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体子代在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①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与受体相同;②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均出现一定的异常,且分裂的各个时期都能发现畸变类型,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受体);③不同的处理类型畸变率不同.这些变异有可能与后代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临界期干旱使小麦后期分蘖多成空穗,有效穗数减少,不孕小穗增多,穗粒数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孕穗前叶面喷施植物生长延缓特效烯能显著提高受旱小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降低质膜相对透性,从而减轻干旱对膜造成的损伤;同时,通过改善幼穗水分状况,降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穗ABA含量,显著提高了花粉的育性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3.
~(60)Co-γ射线辐照冬小麦花粉、子房及合子突变频率高(17.6~77.8%),M_1代既表现损防效应,又产生广泛变异,并能遗传,M_2代一般不产生大突变,只在个别性状上出现微小变异,M_3代可出现60%以上的性状趋于稳定的株系,从而大大简化了育种程序。细胞学观察表明,辐照单细胞的各处理,M_1、M2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畸变率的高低与田间性状突变率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低能N+离子束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剂量不同的低能(E=30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干种子,对M3代植株的株高、生育期(抽穗期)、抗病性、穗型和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对产生这种诱变效应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期(抽穗期)、株高、穗型和产量性状,对抗病性改善不大。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千粒重、株粒重、株粒数的影响,使千粒重极显著的降低(F=0.01),而使株粒重和株粒数显著的增加(F=0.05),对穗长、穗颈长、剑叶长、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大。低能N+离子束注入,影响M1代小麦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使中期Ⅰ细胞的染色体配对频率降低,单价体频率增高,出现环状染色体、染色体断臂和多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和微核等染色体畸变频率比未注入小麦显著增高,其中以染色体断片和微核居多;染色体的畸变频率与离子注入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畸变频率越高,变异类型也相对较多。低能N+离子束诱导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是其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重要原因,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离子束注入对水稻在 M_1、M_2群体的诱变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据199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束注入比γ射线处理 M_1损伤小,表现在相对成苗率高,结实率正常。M_2在抽穗期、千粒重、株高等性状上出现了有一定变异的穗行。在个别性状的变异上不同品种对处理剂量的反应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研究——不同基因型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共接种1851个幼穗,对36份材料离体培养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在幼穗出愈速度和出愈率、分化速度和分化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出愈和分化之间并禾发现相关关系。且出愈及分化速度与材料的熟期早晚无关。试验还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并非幼穗培养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7.
辐照大麦M1代损伤效应与M2代变异频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鲁啤一号大麦为材料,用~(60)Co-γ射线分0、93.3、186.6、279.9、373.2、559.8Gy 6个剂量进行辐照处理,着重分析了M_1代植株损伤和细胞学损伤与M_2代叶绿素突变和农艺性状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M_1代根尖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黄叶尖率、苗高和不育率与M_2代性状变异频率以及与M_2代叶绿素突变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M_1代出苗率与M_2代性状变异率和叶绿素突变率之间相关不明显。同时,M_1代各种损伤与吸收剂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M_2代叶绿素突变及农艺性状变异与剂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水稻的减数分裂期冷水处理方法,进一步明确佐竹等人提出的前历深水防止冷害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稻减数分裂期14.5℃冷水处理条件下,前历深水灌溉的耐冷性(结实指数)比浅水灌溉提高5.3~14.1%。在不孕发生率50%情况下,前历深水比浅水的不孕减轻率可达10%以上。前历深水的花药充实花粉数明显高于浅水灌溉。在无冷害年条件下,前历深水灌溉一般能增产3.5~5.6%,有时可达5~7%。由此可见,幼穗形成后采用10cm深水灌溉的前历深水方法,是一项提高水稻耐冷抗性的防止冷害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风干种子经γ-射线辐照后,再用咖啡因溶液处理,降低了M_1代苗高、成株率和孕性;增加了M_1代幼苗叶绿素缺失频率和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提高了M_2代叶绿素、熟期和孕性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10.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胞质不育系波利马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杀雄剂2号在造胞细胞阶段、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处理波利马细胞质不育系油菜L17A。结果表明,以0.0075%和0.0f1%的杀雄剂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处理,初花期无花粉型不育株的比例和天然异交率明显提高,自交结实率、结果率、单株粒数和单株有效果数显著降低,但对制种产量无明显影响。说明杀雄剂2号能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阻断微量花粉的正常发育,减少甚至杀雄剂2号能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阻断微量花粉的正常发育,减少甚至消除微量花粉。  相似文献   

11.
几种化学诱变剂对玉米自交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MS,NaN3和苯甲酰胺复合剂、PYM3种诱变剂处理2个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EMS,NaN3和苯甲酰胺复合剂在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并出现了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PYM作为一种新兴的诱变刑对玉米的诱变效果并不显著,2个自交系品种对诱变剂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杜仲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对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杜仲雌雄花芽为材料,通过对杜仲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观察对比发现:①杜仲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之间进行,花药从团聚开始向四周伸展时,小孢子母细胞开始进入减数分裂,前期持续时间较长,中期Ⅰ到末期Ⅱ分裂进行较快.杜仲花粉为2-细胞型,发育过程经历小孢子单核期(早期、中期、晚期)、二核期(前期-后期)、成熟花粉期,自减数分裂结束后至散粉历时15 d左右.②杜仲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间相差很长,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延续的时间较长.大约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10 d左右,大孢子母细胞才刚刚开始进入减数分裂,此时花粉发育至二核期;恰好当花粉成熟散粉时,大孢子母细胞发育到减数分裂的细线末期到粗线期.根据雌雄配子发生、发育的时序性对应关系,通过相同培养条件下小孢子发育进程的观察,可以对杜仲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进行即时判别.   相似文献   

13.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大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联会时期,偶尔也有在其他时期发生的。作者在麦类远缘杂种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和小孢子时期均存在核穿壁的现象,并对各种状态下的穿壁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The haploid-inducing line Stock 6 was used to produce haploid maize and expected to obtain maize haploid plants successfully. The detailed meiotic studies on selected haploid maize (n = x = 10) were conducted. Cyt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a high frequency of meiotic abnormality occurred in both meiosis Ⅰ and meiosis Ⅱ. During the prophase Ⅰ, univalents were common configurations, and there were bivalents or trivalents in some pollen mother cells, however, a few cells containing five bivalents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prophase Ⅰ, chromosomes did not congregate in a single metaphase plate but they were scattered in the cytoplasm. At anaphase Ⅰ, the chromosome distribution was highly irregular with almost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In some cells, chromosomes were grouped into the three or four masses and several spindles appeared. At the tetrad stage of meiosis Ⅱ, eytokinesis splitting abnormality occurred, and a variety of diad, triad, tetrad, pentad, hexad, as well as decury microspores were easily observed. As a consequence of abnormalities of the two meiotic stages, various microspores and the pollen were almost completely sterile. grains with different size were formed, and its pollen grains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较系统地观察了新红星苹果从减数分裂到花粉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观察结果表明新红星苹果的减数分裂是典型的双子叶类型,顶花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是同步的,侧花则极不同步。观察认为胼低质累积有利于花粉母细胞及小孢子的散开。药室内壁(纤维层)不是1层细胞而是2~3层;中间层直至开花期花药将要开裂时仍然存在。从减数分裂至二胞花粉形成只需5~6d的时间。绒毡层为腺质型,在单枝花粉粒形成时绒毡层开始退化,二胞花粉期绒毡层解体消失。扫描电镜观察10个品种的花粉粒形态、大小、纹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番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全过程的观察,指出了花粉发育的各阶段与花蕾外部形态的相关性以及减数分裂昼夜连续的规律性,比较了小孢子发育的步调.同时,还摸到了减数分裂染色制片的一般方法,并摄制了一套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17.
离子束注入水稻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近五十年来兴起的物理与化学诱变育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新品种改良途径,并取得了巨大成果。离子注入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的新技术。注入离子有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高线性能量转移值(LET)和尖锐的Bragg峰。将其作为作物诱变育种的新的诱变源以拓宽新品种选育的途径,创造广泛的变异类型。这种新的尝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研究始于1987年5月,首先筛选注入较适宜的能量、剂量,探索荷能离子和物质的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不同品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