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项目是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淡水养殖鱼类越冬成活率低的问题,采取以生物增氧为关键措施,在弄清越冬池理化因子、生物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在鱼类越冬水体中培养耐低温、适弱光照的浮游植物,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补充水中溶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长 ,特别是东北、西北地区 ,冰封期长的可达 15 0天以上 ,冰下水温低 ,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的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 ,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 ,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  相似文献   

3.
北方冬季寒冷,冰封期长,越冬期间鱼类损失严重。为减少这一损失,提高鱼类成活率,保障渔民收入,本研究通过探究越冬池塘水质调节、有效增氧等系列越冬技术,显著改善了越冬鱼体质,提高了越冬鱼成活率,为寒冷池塘鱼类越冬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徐红 《当代农业》2009,(13):41-41
微孔管道增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标准化池塘配套微孔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科学投喂、调节水质、生态防病等生物操纵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大幅度改善了池塘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 1.选好越冬池塘。理想的越冬池塘要求面积为100~3000平方米,水深1.5~2.5米,水源充足,无渗漏,水质良好,便于排灌及增氧救鱼,交通较为便利,池塘要彻底清毒。 2.做好鱼种放养。立冬后水温达10℃左右,即可将鱼种放入越冬池塘。应把同一类的鱼种放养在同池越冬。不宜大小混在一起,密度也不宜过大。一般每667平方米养10厘米左右的鱼种3~  相似文献   

6.
徐红 《农家致富》2009,(13):41-41
微孔管道增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标准化池塘配套微孔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科学投喂、调节水质、生态防病等生物操纵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大幅度改善了池塘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铺设纳米管增氧机和使用叶轮式增氧机的池塘进行溶解氧等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的对比监测,结果表明:每天的同一时刻,采用纳米管增氧的池塘的溶氧量都高于使用叶轮式增氧机的池塘,在全天溶氧的最低值时,纳米管增氧池塘溶氧量分别达到3.05和3.65mg/L,是叶轮式增氧池塘的4.76和5.7倍.采用纳米管增氧机平均每亩安装成本由700元下降到61.67元,每天每亩池塘节电2.4度,节能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池塘生态原理和河蟹生物学特性,采用耕水机配合微孔曝气增氧协同工作的立体增氧技术,形成生态增氧与机械增氧并举的高效增氧机制,使河蟹池塘上下水层交换,平衡营养元素、强化光合作用,大幅降低BOD、COD,提高营养物质转化规模,提升初级生产力,辅以栽草移螺营造环境、选优放种科学投喂、生物生态综合防病等措施,建立复合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以达到"养大蟹"、"养优质蟹"的生态健康养殖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冬季,养殖在鱼池中的鱼进入越冬期,这些鱼,需通过生物增氧,即利用鱼池中的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对氧的需要。鱼池在冬季严寒结冰时,冰下水层仍有浮游生物在生长,如隐藻、黄甲藻等,它们在冰下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使冰下水层中的含氧量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 利用地热大棚进行水产品的养殖、越冬和活体保鲜,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水中足量的溶解氧。由于塑料大棚为封闭型养殖,空间较小,机械增氧效果较差,流水增氧又造成地热水的极大浪费,因此,中捷农场经十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一条依靠生物增氧夺取高产的有效途径,即在保证养殖水中浮游植物合理含量的基础上科学调配棚内阳光入射率,延长光照时间及光照强度分布,最大限度的增强池水中单细胞藻的光合作用,以保证高密度越冬水产品对水中溶解氧的需求。其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热大棚的方位。大棚建造方位的设计原则是:既能延长采光时间、提高阳光入射率,又便于  相似文献   

11.
冬季鱼池由于水位低,冻雪封冻后水中的溶氧量容易提早耗尽,致使越冬鱼种窒息死亡。因此冬季鱼种池需采取措施进行人工增氧,现介绍几种方法:1、破冰增氧鱼池封冻后,为增加水中溶氧量,每天早晚各砸一次冰洞,每亩鱼池需砸冰洞面积为5~6評。砸出的冰块及时捞出。2、冲注新水增氧越冬期间,鱼池内因缺水而发生缺氧时,可直接引水入池。鱼池中注新水时,应尽量做到时间短、水量少,并注意加注的新水与池水温差不大于4℃,以防引发池鱼“感冒”。3、循环水增氧即将越冬鱼种池原池水抽出再喷回去。这种方法既能给池水增氧,又能将池塘中有害气体排出。但…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20,(9)
正养鱼池塘的溶氧一般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来自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二是来自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体中的氧气;三是来自人工机械冲水或施药增氧的氧气。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溶氧量最多。池塘生态溶氧消耗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理作用向空中逸散消耗;二是水体部分物质的化学反应消耗;三是水生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底质等生物作用消耗。鱼群耗氧与鱼种种类、年龄、体重、  相似文献   

13.
王文彬 《新农村》2022,(5):26-27
养鱼池塘的溶氧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是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中的氧,三是人工机械冲水或施药增氧,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最多.同时,池塘生态溶氧消耗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理作用向空中逸散消耗,二是水体有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而消耗,三是水生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底质等生物作用所消耗.鱼类耗氧与鱼的种类、年龄...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冬季漫长,江河水封期达100余天,在这个冰封的系统中,鱼儿怎样安全越冬?是砸冰眼,还是水自身循环曝气?这两种方法都不妥,只有“生物增氧越冬法”是最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冬季,养殖在鱼池中的鱼进入越冬期。这些鱼,需通过生物增氧,即利用鱼池中的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对氧的需要。鱼池在冬季严寒结冰时,冰下水层仍有浮游生物在生长,如隐藻、黄甲藻等,它们在冰下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使冰下水层中的含氧量得到增加。 根据试验,冬季影响冰下浮游生物产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光照。光照强、时间长,产生的氧就多。二是营养盐。指水中所含的氧、磷、钾等。这些元素含量高,浮游生物繁殖快,产氧就多。三  相似文献   

16.
鱼类网箱越冬增氧技术吉林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王庆有朱乃芬李莹吉林农业大学水产系孙兆和黄权对鱼类越冬期间冰下水体增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有关人士曾做过多方面探讨。目前,在生产上常用的传统方法有:①打冰眼透气增氧;②冰上循环水增氧;③曝气增氧;④注水增氧;⑤充...  相似文献   

17.
正冬季光照时间短,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产氧量减少,会造成养殖水体溶氧量不足。因此,加强鱼池越冬期间缺氧测定与增氧管理,是提高鱼类养殖效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应每隔10 d测定1次溶氧量,当池水中溶氧量降为每升水3 mg时,要及时预防结冰积雪。在每次下大雪以后,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以保持冰的透明度,增强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间接地增加池塘水体的溶氧量。其具体补氧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10年8月对三疣梭子蟹4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溶解氧含量进行连续24 h的观察,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昼夜和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在4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昼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下午最高,凌晨最低,白天高于夜间;底层溶解氧,在有机械增氧的三种养殖模式中,昼夜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一致,与之相反,无增氧的条件下,其溶解氧变化呈夜间高于白天的状态。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均为中午表层高于底层,尤以传统养殖更为显著;夜间垂直变化相对较少。通过对3种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的比较分析,以高位池精养模式效果最好,底充氧模式稍差。同时探讨了溶解氧与水深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夏季在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如未配置增氧设施,水位应控制在1.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9.
正溶解氧是养殖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养殖水生动物种类的生存、生长和产量。采用有效的增氧措施,是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1池塘微孔增氧的概念池塘微孔增氧技术就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是国家重点推荐的一项新  相似文献   

20.
一、池塘条件与放养前准备 池塘面积8亩,水深2米左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配有增氧设备,周围无污染源。池塘每亩用75~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放苗前7.10天注水至1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