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宁夏月牙湖生态移民区2010年与2012年2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并且与实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对移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规划调整,移民区天然草地、沙地面积明显减少,而耕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移民对改善当地土地利用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0、1999和2010年3期遥感数据获取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的数据,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9年由于草地和水域的转移面积减少的负贡献,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下降,区域环境质量下降;1999~2010年耕地和草地转入面积增加的贡献,使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上升,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近20年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明显,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指数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势上升,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3.
研究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尺度下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2)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3个研究期中,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是1990—2000年、2010—2015年、2000—2010年。(3)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小幅下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以长江为分界线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4)1990—2015年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林地、草地和耕地,而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较小。(5)1990—2015年,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和林地转型为建设用地、林地转型为耕地以及林地的内部转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三生空间"视角下,定量分析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协调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鹰潭市2010、2014、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进行分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10—2018年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生态环境效应.[结果](1)2010—2018年,鹰潭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减少,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土地转出面积最多的为林地,共计3860.60 hm2,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农业生产用地,共计1581.72 hm2.(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的趋势,在2010年为0.6055、2014年为0.5962、2018年为0.598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0—2014年间降低,但在2014—2018年间上升.(3)2010—2018年,鹰潭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生态改善与恶化两种趋势,最终抵消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林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用地等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的生产用地转为林地和草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结论]鹰潭市生态环境自2014年开始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看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生态改善的趋势,定量研究鹰潭市过去9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能为鹰潭市的生态建设提供数据、理论支撑.针对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鹰潭市未来要科学规划土地转型的方向,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主导,协调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沙雅县2008、2013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并通过空间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讨论由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发的生态风险。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类,将整个研究区域生态风险划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5类。其次对沙雅县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通过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从而揭示沙雅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差异。结果发现:2008—2013年间沙雅县林地面积、其他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草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几乎未发生变化。通过预测分析得到2020年沙雅县各土地要素面积较2013年发生变化,林地与其他用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草地面积几乎为发生改变;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都在增加;在整个研究期内,沙雅县生态系统风险值出现变化。总体来说,沙雅县生态环境状况在2008—2013年生态指数由0.018到0.021趋于恶化状态,2013—2020年生态指数由0.021到0.011恶化状态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6.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1996年、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与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丰都县1996—2004和1996—2010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均呈改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园、还林,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3)规划与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差异太大;(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变化一致性很差,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5)对规划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重视不够。最后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基于2010、2015、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揭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利用耦合主成分分析法和云模型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京市201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较2010—2015年明显,以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水域对耕地面积的补给为主.其中,建设用地扩张集中于浦口区东部,水域面积减少主要位于高淳区西部.(2)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景观格局呈现出相应演变特征.相较于2010—2015年,区域景观结构在2015—2018年的变化幅度更大.(3)2010—2018年南京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隶属于中级承载水平且随时间推移略有提升,这与南京市重视耕地资源保护、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息息相关,但人口压力与空气质量改善进度的相对滞后使得资源问题和大气污染成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苏州市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连通性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LUCC与生态连通性变化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的建议。研究发现: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烈,耕地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城镇工矿和农居点则是变化幅度和变动程度最为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苏州地区生态连通性变化强烈,全市土地有84.2%区域生态阻力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这源于城镇工况和农居点快速扩张,仅有15.8%区域生态阻力下降,生态连通性提高,这源于土地利用类型向水域和草地的转换。全市生态孤岛面积增加15.84%;通过对农村地区农居点有效整理,将其转变成为更具有生态价值的耕地、水域、草地或林地,是降低苏州地区生态阻力,提高生态连通性,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以衡阳市主城区为例,利用2005年、2012年和2016年3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首先,对衡阳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衡阳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间,衡阳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先增加后下降,总体上维持着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稳定,但生态改善和恶化的2种趋势并存。其中,导致衡阳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向城乡建设用地的转变,促进衡阳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向水域用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选取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区,利用1989、1999、2006和2016年4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速度、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景观格局时空特征、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大小及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水浇地、建设用地面积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旱地面积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V"型趋势;林、草地面积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U"型趋势;水域面积变化呈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N"型趋势;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三个阶段中,促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驱动力分别是: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限制开发的需求.②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在减小,景观形状不断复杂化,破碎度加深.③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各期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跨越式发展下的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乌鲁木齐市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5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2005─2010年间,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各个类型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与草地的面积有了明显的下降,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的面积增长显著。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体变化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耕地及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明显降低。在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的服务价值下降明显,而娱乐文化功能有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方法]根据2006—2015年江苏省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江苏省的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变化、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2006—2015年江苏省总生态足迹以年均3 547.882万hm~2/a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5.90 hm~2上涨为2015年的9.67 hm~2。不同类型土地生态足迹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自2012年下降明显。[结论]整体看来,江苏省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国生态环境10年变化 (2000-2010年) 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嘉兴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 遥感影像数据,运用MCE-CA 模型,预测出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与实际情况进行模拟精度检验,其Kappa系数达到0.94 和0.92,证明模型精度很高。通过MCE-CA 模型预测嘉兴市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计算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的比值得到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运用ArcGIS 空间叠加功能分析其过程,目的在于得到生态敏感性分布情况。得出:2000-2020年嘉兴市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2000-2010年生态敏感性急剧增高,说明近10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愈来愈严重;2010-2020年在林草湿地不可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预测情境下,生态敏感性有所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此土地利用与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对嘉兴市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陕南地区1998~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速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南地区耕地、水域面积总量及其比例急剧减小,林地、未利用土地情况相反;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度,时间和空间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耕地减少量与其余土体类型增量失衡致使总生态承载力降低。陕南"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回归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符合Linear(拟合直线)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平行性明显,表明"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地利用程度的减弱(增强)而有所降低(提高),且增减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相似文献   

16.
姚瑶  周忠学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63-167,170
以关中地区1989~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并结合本区不同时间断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测评,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园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率最大,最小的是牧草地和交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约10.3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各单项服务价值变化也较明显。关中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变化率两者呈负相关,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贡献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区域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1991~2010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1~2010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不断下降;1991~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并伴有集聚趋势;影响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耕地废水、单位耕地农药用量、单位耕地化肥用量以及单位耕地的废渣堆放量.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哈-大-齐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并分析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3个地区2005-2012年的生态足迹、土地承载力,并且通过对哈-大-齐区域生态赤字及生态压力指数的计算,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问题作出了评价。结果表明:(1)3个地区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虽然土地承载力每年也在提高,但是土地的承载力远小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不断增大。(2)在2008年前大庆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情况要比哈尔滨、齐齐哈尔地区明显,但是在2008年后哈尔滨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明显,在2010年末超过了大庆市,齐齐哈尔地区总体增长较为平缓。综合分析,哈尔滨与大庆的生态赤字极差很大,生态破坏程度比齐齐哈尔地区要大的很多。  相似文献   

19.
张学科  李发明  刘娟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119-120,127
近年来。地处宁夏中部的中宁县相继建成了马家塘、宽口井、打麦水和撒不拉滩4个生态移民安置区,通过对生态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