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虫瘿在南非刺桐(Erythrina caffra Thunb.)叶片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南非刺桐的叶片和叶柄,树冠不同方位上其叶片受害率和受害叶虫瘿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树冠的不同层次上其叶片受害率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但各层次的受害叶虫瘿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虫瘿主要分布于叶片的基部和叶柄的中、上段部位,以单个和2个虫瘿相连的虫瘿团出现.南非刺桐叶片上刺桐姬小蜂虫瘿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较强,其分布形式符合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虫瘿聚集程度具有密度依赖性,聚集是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区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刺桐种类危害程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深圳刺桐种类,明确了深圳不同地区刺桐被害程度和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刺桐种类危害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刺桐受害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为刺桐、龙牙花、金脉刺桐、鸡冠刺桐、火炬刺桐、劲直刺桐,象牙花、矮刺桐由于分布和数量极其有限,没有发现受害.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刺桐控制刺桐姬小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鸡冠刺桐叶片上刺桐姬小蜂虫瘿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刺桐姬小蜂在刺桐叶片上产卵危害及虫瘿分布特点,调查了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叶片上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虫瘿的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叶片上虫瘿主要分布于近叶柄处主脉两侧中下部区域,单个和2个虫瘿团的形式出现频次高于50%,以1~15个虫瘿团形式出现的虫瘿数量是相近的;鸡冠刺桐叶片上刺桐姬小蜂虫瘿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较强,其分布形式符合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群大小随着虫瘿密度的变化呈幂方程形式增大,平均为10.9个;虫瘿聚集程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着虫瘿密度增大,聚集强度也增大.虫瘿由均匀型格局向聚集型格局相互转化过程中聚集临界密度为每叶22.8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对寄主植物的嗅觉行为反应.【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植物11种挥发物(乙酸叶醇酯、4-溴丁醚苄酯、苯甲腈、1,2-二甲苯、α-法呢烯、3-蒈烯、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柏木烯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法呢醇)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和结论】刺桐姬小蜂雌成虫对刺桐属植物挥发物中的11种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行为反应;通过嗅觉反应率、选择反应率及选择系数的研究比较,明确了不同物质及不同浓度溶液对刺桐姬小蜂的行为影响;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挥发物具有一定的嗅觉反应,而且随着各物质浓度的增大而趋于强烈;除苯甲腈外,其余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均在50%以上,而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苯甲腈在原样和稀释10倍浓度时,刺桐姬小蜂呈负趋性,并且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南省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出孔数调查,并结合6个关键气候因子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刺桐姬小蜂监测模型y=4261.76-39.21x1+35.44x3-32.35x4+0.23x6。该模型表明.刺桐姬小蜂出孔数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日照时数合计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其他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刺桐姬小蜂在南宁市的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刺桐姬小蜂在南宁的发生危害情况,介绍刺桐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对刺桐姬小蜂侵入南宁市的途径及扩散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 erythrinae Kim)是近来入侵福建省的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入侵后在福建省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5年首次在福建省厦门市发现,为掌握该虫及其寄主在福建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该虫的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刺桐姬小蜂在福建省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地市,其中厦门和泉州的刺桐东方变种(Erythrina variegate var orientalis)和珊瑚刺桐(E.caffra)上危害率高达100%,虫瘿密度最高达34.6个.叶-1,发生时间为4-12月,漳州轻度发生,其他地市目前属于非疫区。  相似文献   

8.
刺桐姬小蜂的适生性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新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害虫刺桐姬小蜂对刺桐属植物的危害性,在我国的适生性以及防治措施,并探讨刺桐姬小蜂和刺桐属植物的内在化学联系,为防治该虫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油桐尺蠖危害对桉树内含物的影响,对未受害、轻度受害、中度受害、重度受害4种受害程度的桉树叶片的黄酮、单宁、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等4种内含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桉树受到油桐尺蠖危害后,通过调节体内含物的种类及含量,主动地、积极地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阻止害虫进一步为害。其中受害后桉树叶片黄酮和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显著上升,可溶性糖、蛋白质营养物质含量则呈显著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应激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刺桐姬小蜂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刺桐姬小蜂雌虫的逐日产卵量、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雌蜂在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第3天达到产卵高峰.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寄主具有产卵选择性差异,在黄脉刺桐与刺桐东方变种上产生的虫瘿量最多,其次是刺桐,在鸡冠刺桐上未发现虫瘿.雌蜂最喜欢产卵于长1-2 cm的未展开或半展开的刺桐幼嫩叶片上,当新梢叶片大于3.5 cm时不产卵.刺桐姬小蜂一般在新梢叶片、叶柄上产生虫瘿,偶尔也在刺桐东方变种的嫩茎上产生虫瘿.黄脉刺桐和刺桐东方变种上虫瘿的出瘿率分别为49.73%和53.32%,虫瘿重量分别为32.90和38.67mg.个-1,在刺桐上虫瘿的出瘿率为0,且虫瘿重量仅为8.99 mg.个-1,虫瘿在幼虫期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对分布在浙江省境内的桐庐、松阳、浦江、仙居等4个样地的长叶榧(Torreya jackii)1年生叶片中的鞣质、生物碱、黄酮、游离蒽醌、绿原酸、皂甙、总酚等7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地长叶榧1年生叶片7种次生代谢产物总量以松阳的最高,仙居最低,其顺序为松阳>浦江>桐庐>仙居。不同样地长叶榧叶片的7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差异较大,总鞣质、总生物碱、总皂甙、总酚的含量以松阳的最高,总黄酮、游离蒽醌的含量以仙居的最高,总绿原酸的含量以浦江的最高。不同样地7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相关性不高。系统聚类分析显示,桐庐和浦江样地的地理位置最近,它们先聚在一起,再与其他样地相聚。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测定了七个不同抗病性的油桐品种病叶(果皮)和健叶(果皮)的游离氨基酸、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健叶游离苯丙氨酸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病叶游离胱氨酸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低;健叶(果皮)多酚类物质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病叶(果皮)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健叶(果皮)相比下降值,从抗病品种到感病品种呈递减趋势;健叶(果皮)、病叶(果皮)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抗病品种均比感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选育保健型菜用甘薯品种,以海南地区栽种的10个甘薯品种为材料,对叶片中3种色素(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量,通过分析各指标与代表抗氧化性的ABTS(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2,2′?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关联性,综合分析甘薯叶片的抗氧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甘薯品种叶片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 0.05)。甘薯‘福薯7-6’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但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低,抗氧化活性最低;‘渝15’和‘徐紫菜8’叶片的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显著高于其他8个品种,抗氧化活性最高。在选育保健型菜用甘薯时,可根据叶片颜色初步判断其抗氧化性能,降低育种成本。  相似文献   

14.
秋冬季节柿属植物树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测试结果表明 ,原产日本中部的栽培柿‘富有’(Diospyros kaki cv.Fuyou)的抗寒性为 (- 2 5±0 .7)℃ ,而原产于亚热带台湾的台东豆柿 (D.taitoensis)的抗寒性仅为 (- 18± 0 .6 )℃。试材枝内酚类物质总含量在 9~ 11月中旬上升至最大值 ,富有柿增加了 0 .7倍 ,台东豆柿增加了 0 .8倍。此后至 2月中旬维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中旬以后迅速下降。 9~ 11月中旬富有柿枝内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上升了近 4倍 ,台东豆柿增加了近 1倍 ;此后至 2月中旬维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中旬以后迅速下降。 2树种枝条皮层中的酚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其木质部的 5倍左右。酚类物质的大部分为缩合型单宁 ,其含量变化曲线近似于酚类物质总含量的曲线。试材枝内简单酚类物质和可溶性单宁含量极低 ,且在秋冬季节无显著变化。与富有柿相比 ,台东豆柿枝内酚类物质中简单酚类物质比例高 ,而缩合单宁含量所占比例较低。结果显示 ,柿属植物树体内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与其抗寒力的获得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不同石榴品种果实不同部位的酚类特性,以枣庄地区13个石榴品种成熟期果实为材料,利用比色法测定果皮、果汁和种子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黄烷醇等的含量,采用DPPH清除法分析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石榴品种间且同一品种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存在明显差异,但均以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软籽谢花甜’果皮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含量均最高,种子总酚、原花色素、黄烷醇含量也最高,而‘小青皮酸’果汁中总酚、单宁含量最高。各石榴品种果皮、种子抗氧化能力和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含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含量高的品种抗氧化能力也强。主成分分析将果皮、种子和果汁中5~6个酚类物质指标简化为2个主成分值来衡量酚类物质含量,不同石榴品种不同部位的主成分值不同。主成分值排在前5名的‘软籽谢花甜’是值得大力推广和深入开发利用的优良品种。可对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石榴皮进行综合利用,开发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16.
K营养对烤烟叶片中几种抗性物质及野火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中部地区不同生长状况、不同发病程度的34个烤烟样品的钾、总酚、类黄酮含量分析和田间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烟叶一般K含量为1%~4%,K含量高于4%的较少,无低于1%的样品;在K含量为2%~4%的范围内,随钾含量的增加,总酚、类黄酮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烤烟野火病病情逐渐减轻; K含量>4%及<2%时,总酚、类黄酮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野火病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7.
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利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浓度NO3-处理对小白菜生长、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小白菜生产及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NO3-浓度的增加,小白菜叶片数、根体积和地上部鲜、干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片和叶柄中硝酸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各物质含量在不同器官中也有所不同,硝酸盐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叶柄>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酚和类黄酮表现为叶片>叶柄,POD、SOD、CAT活性表现为叶片>叶柄.  相似文献   

18.
东魁杨梅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对光照与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下栽培的东魁杨梅幼苗叶片的总黄酮、总鞣质、总绿原酸和游离蒽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东魁杨梅幼苗叶片的总黄酮、总鞣质、总绿原酸和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各光强处理总黄酮的含量表现为1层遮荫(光照强度约为全光照的4%)>全光照>2层遮荫(光照强度约为全光照的18%)>3层遮荫(光照强度约为全光照的6%);总绿原酸和总鞣质的含量均为全光照>1层遮荫>3层荫>2层遮荫;游离蒽醌的含量为2层遮荫>1层遮荫>全光照>3层遮荫。全光照有利于总绿原酸、总鞣质的合成积累,1层遮荫有利于总黄酮的合成积累,2层遮荫有利于游离蒽醌的合成积累,含量分别为(99.6±8.44)g/kg、(16.1±0.41)g/kg、(27.6±0.42)g/kg、(0.169±0.016 5)g/kg。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东魁杨梅叶片总黄酮、总绿原酸、总鞣质、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水分供应充分有利于东魁杨梅叶片中总绿原酸、总鞣质和游离蒽醌的合成积累,但不利于总黄酮的合成积累;适宜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总黄酮的合成积累;轻度水分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中度水分胁迫可提高东魁杨梅总黄酮、总绿原酸、总鞣质、游离蒽醌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合成积累。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张洪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146-150
[目的]建立假蒟不同部位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酚和总鞣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通过Na NO2-Al(NO3)3-Na OH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溴甲酚绿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通过香草醛-冰醋酸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皂苷含量;通过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通过磷钼钨酸-干酪素比色法测定总鞣质含量。[结果]芦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1%,RSD=0.59%,假蒟叶、茎、根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8%、0.33%、0.25%;盐酸小檗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2%,RSD=1.52%,假蒟叶、茎、根中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19%、0.03%、0.01%;人参皂苷Re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1%,RSD=1.06%,假蒟叶、茎、根中总皂苷含量分别为4.33%、1.71%、4.13%;没食子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5%,RSD=0.88%,假蒟叶、茎、根中总酚含量分别为2.42%、1.08%、0.68%;没食子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2%,RSD=3.14%,假蒟叶、茎、根中总鞣质含量分别为1.69%、1.21%、0.72%。[结论]这5种方法准确性强、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以用作假蒟中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酚和总鞣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其中2种为黄酮类化合物.抗病品种酚类物质各组分的同体积分离液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比感病品种大,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