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水稻覆膜旱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作覆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增产技术,彻底突破了水稻栽培和灌溉方法的传统思维和传统理论,是对水稻种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该技术能减少农药、化肥污染,节省灌溉用水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其技术优势: 一是省力、节本、高产、优质、高效。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采用代表性生态类型稻区覆膜旱作稻与常规水作稻对比,覆膜旱作稻可比常规水作稻增产23.6%~15.1%;覆膜旱作稻增产、节水、节肥、节除草剂、节杀虫剂、杀菌剂、节种子等几项所得的收入,扣去地膜成本每亩约35元,大致每亩可增收50~230元;据米质分析结果,覆膜旱作稻米质也比较好,垩白率、垩白度…… 相似文献
3.
4.
水稻覆膜旱作的优点及高效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水稻覆膜旱作的优点,介绍了其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与覆膜、培育壮苗、移栽、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旱田区进行水稻节水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9.
覆膜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覆膜旱作水稻栽培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水稻分蘖持续时间长,分蘖旺盛,分蘖苗多但成穗率低,平均50%左右;旱作水分胁迫光合生长,全生育期延长半个月以上;与同等肥力水平水作相比,旱作水稻平均每穗粒数减少10粒以上,每穗实粒数减少15.9~19.6粒,千粒重下降1.2~1.5g,最终减产20%左右,且减产幅度随稀植程度增大而加剧。旱作每公顷产谷7500kg(以上)的栽培条件是:施纯氮180.0kg,N∶P∶K约3∶1∶2,栽插密度10.5万穴/hm2,双本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和提高栽插基本苗数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覆膜旱作分蘖期耐旱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水稻覆盖旱作,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能保持在田间持水量以上,水稻分蘖能正常进行。水稻露地旱作(对照),在同样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却低于田间持水量,水稻分蘖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作节水高产技术的可行性及季节性干旱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也是农业用水大户 ,传统的水稻栽培管理方式耗水多 ,每年常有不少地方因水源不足 ,或不能及时插秧、或受旱、或改种旱粮 ,造成减产或失收 ,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水稻旱作是一项新型栽培技术 ,我们经过 1 998~ 2 0 0 0年 3年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现已获得成功。它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 ,像旱作物一样种稻 ,不须泡田插秧 ,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 ,辅以人工灌溉 ,灌溉不建立水层 ,渗漏少 ,需水量很小 ,它具有节水、耐旱、分蘖力强、高产、抗病、省种等特点 ,对水源不足的高亢地…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季节性干旱已日益成为限制华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阐述了华南四省(区)季节性干旱的类型及分布、节水农业技术在华南地区主栽作物上的应用现状,对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初步提出了以下重点研究思路:应用集雨补灌技术解决丘陵坡地旱季水源问题;引入半旱式耕作制减少水稻生态耗水,在深入研究作物需水规律的基础上研发农田精准控水技术;设置长期经费支持及政策配套以保障相关研究的连续性,为农田精准控水提供理论基础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实施水稻"三定"栽培试验,掌握水稻"三定"栽培的增产效果及技术特点,为今后推广水稻"三定"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三定"栽培和对照两个处理,"三定"栽培处理按"三定"栽培技术进行施肥管理,对照处理按常规栽培法进行。【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栽培技术的共同实施,根据目标产量,"三定"栽培处理比对照处理,早造增产51.0kg/667m~2,增产率9.0%,晚造增产48.8kg/667m~2,增产率8.3%,增产率均达到了8.0%以上,达到了原预定目标,实现了定产、定苗、定氮"三定"目的,水稻"三定"栽培获得了良好收益。【结论】应用"三定"技术栽培水稻比常规栽培具有增产增收、省肥节本、减少环境污染的良好效果,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广大种植农户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2002-2003年,在广西玉林、桂林、贺州3市8个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培两优1025、中优桂99、中优838等杂交优质稻和田东香、七桂占、香占等常规优质稻组合,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开发优质稻产业、优化品种结构等措施,应用水稻免耕抛秧和旱育抛秧技术、水稻壮秧剂简化栽培技术、节水科学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保优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了这些地区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两年累计示范推广优质稻新品种(组合)36.2087万hm2,优质稻新品种平均每公顷比老品种增产150kg;累计新增稻谷5000万kg,新增产值5000万元,解决了水稻生产效益、农田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K优81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K优 8 18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6年用K17A为母本、R81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 2 0 0 1年 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2 0 0 1~ 2 0 0 2年分别通过全国南方稻区杂籼区试及生产试验 ,并被推荐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2 0 0 2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 选育经过1996年用粳质籼核型不育系K17A为母本 ,该所培育的恢复系R818为父本进行初次测配 ;1997年K17A×R818组合进入测恢鉴定圃 ,进行杂交优势鉴定 ,表现优势明显 ;1998年春季在海南三亚进行K17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