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可能引起期不遇的众多因素中,气温变化是不可控因素,气温异常是导致大面积杂交水稻制种出现花期不遇的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对水稻播始历期的影响以秧苗期最为明显,利用秧苗期日平均积温的变化进行花期早期预测,可在亲本可变生长期内进行花期调节,有利于提高花期调节效果。介绍了利用秧苗期积温预测花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叶温系数是水稻生育进展的一个主要指标。通过对不同处理不同品种叶温系数的研究,可以预测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幼穗分化发育期和抽穗开花期,从而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科学依据。就水稻整个生育期来看,叶龄的生长速度由快变慢,叶温系数由小变大,叶龄的增长速度与出苗后所需积温量成明显的对数关系。在高温处理下,不育系、恢复系始稳期都提前,但从播种到始穗整个过程所需积温量相差不多,所以花期预测可采用积温差法。选用感温性差的不育系、恢复系做杂交稻亲本,花期预测较简单,相反则需要紧密跟踪预测。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制种稳产高产的首要前提是父母本花期理想相遇,而要达到花期相遇,除了确定适宜的播种差期外,花期预测和花期调节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目前普遍应用的幼穗剥查、叶龄余数、氮肥控制等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就这方面介绍我们研究的结果。 一、杂交稻制种花期不遇产生在父母本幼穗分化之前,花期预测应改变以往只重视穗分化后而忽视穗分比前的片面作法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从苞分化至抽穗的生殖生长期是相对稳定的,而穗分化前的营养生长期则易受气候、营养条件的影响而变化。经验证明:最易引起父母本花期波动的。时期主要在母…  相似文献   

4.
籼型核不育水稻营养生长期不稳定,是花期预测和调节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营养生长期内生育天数、积温、叶片数的稳定性,相关关系以及温度对它们的影响;从田间气温出发研究了诱导育性转换的高低温指标及敏感时期;探讨了常德贺家山1990年适宜制种的播期安排。  相似文献   

5.
谈谈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的花期预测与调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父母本开花习性的观察,提出了父母本最佳花遇标准,分析了父母本花期不遇产生的时期和造成花期不遇的原因,指出幼穗分化前是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的最佳时期,幼穗分化后的调节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玉米制种时父本的散粉期与母本的吐丝期是否相遇,决定着制种产量的高低,甚至关系到制种的成败。因此,协调好父母本花期,做好花期预测,当发生异常情况,做好适当调节,以保证父母本花期正常相遇,在玉米制种生产中十分重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与学习,现推荐几种花期预测方法与花期不遇的调节措施。1花期预测方法1.1叶片标记预测法此法首先要了解双亲植株主茎的总叶片数,  相似文献   

7.
父母本花期相遇是三系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关键。重点分析了影响杂交水稻制种花期不遇的主要因素,根据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三系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不理想的主要调节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喷施复激保果剂具有促进抽穗和提早开花,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正效应,单独喷施即能增产;喷施多效唑则有推迟抽穗期的负效应。在预测父母本花期不遇的情况下,两者结合施用可以恰到好处地调节花期,实现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叶温系数是水稻生育进展的一个主要指标。通过对不同处理不同品种叶温系数的研究,可以预测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幼穗分化发育期和抽穗开花期,从而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科学依据。就水稻整个生育期来看,叶龄的生长速度由快变慢,叶温系数由小变大,叶龄的增长速度与出苗后所需积温量成明显的对数关系。在高温处理下,不育系,恢复系始利民提前,但从播种到始穗整个过程所需积温量相关不多,所花期预测可采用积温差法。选用感温性关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发育特性与制种花期相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两性一期”(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作为指导花期相遇的理论基础,揭示了温度、光照对花期相遇的影响。水稻具有感营养生态特性,其基本点是把各种栽培措施对亲本播始期的影响归结为营养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指导播差期确定,花期预测与调节,确保花期相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介绍了栽培调节的具体方法与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玉米花期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来自农大108(黄C×许178)的一套包含151个重组近交系为基础材料,通过一年3点试验,对玉米散粉期、吐丝期及散粉-吐丝间隔期进行QTL分析,共定位了7个散粉期的QTL、8个吐丝期的QTL及7个散粉-吐丝间隔期的QTL。这些QTL集中分布在第1、3、9号染色体上的3个区段,单个性状检测到QTL的总效应可分别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10.18%~33.85%。  相似文献   

12.
Global warming has cause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heat stress at the flowering stage of single-season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of China, which results in declines of spikelet fertility and yield in rice. Rice flowering stage is the most sensitive period to high temperatures, and therefore, the key for heat stress happening is the flowering stage coinciding with high temperature, which causes spikelet fertility decreasing in heat-sensitive varieties, and is the major factor for heat injury differences among various rice planting reg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breeding, temperature indexes for heat stress has been converted from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of 35 °C to 38 °C with the stress duration of more than 3 d. During the flowering stage, anther dehiscence inhibition and low pollen shedding onto the stigma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spikelet fertility reduc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t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high temperatures aggravate spikelet degeneration, and destroy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 Various types of rice varieties coexist in production, and 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demonstrates the highest heat resistance in general, followed by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n production, avoiding high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strategy of preventing heat stress, and planting suitable cultivars and adjustment of sowing date are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Irrigation is an effective real-time cultivation measure to decline the canopy temperature during the rice flowering stage. We suggested that further study should be focused on exploring heat injury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rice variety types, and innovating rice-plant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planting system changes in rice planting regions with extreme heat stress. Meanwhile, high temperature monitor and warning systems should be improved to achieve optimal heat stress management efficiencies.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河南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化评估,利用夏玉米发育期资料和对应时段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1970~1999年间夏玉米开花期高温日数变化不大,2000~2009年间高温日数最少,2010年后明显增多.将河南省按照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划分5个区...  相似文献   

14.
在抽穗开花期和乳熟初期,构建高温微环境鉴定天优3301品种的高温胁迫,明确花期是高温胁迫敏感期,日平均最高穗温35℃,日最高气温37℃,将障碍受精过程,形成大量空壳。试验结果为花期高温胁迫的鉴定和防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玉米花期耐高温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以30个黄淮海地区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对不同玉米杂交种的形态、叶片生理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筛选玉米杂交种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对30个玉米杂交种花期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阻碍了玉米雌雄穗的分化,造成植株生长中心转移,且不同基因型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温处理后,穗位叶片变薄,其比叶重、叶绿素相对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有所下降,穗位叶片浸泡液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使玉米果穗行粒数明显减少,百粒重及子粒产量显著下降。综合不同品种各性状耐热系数的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和结实率可作为评价玉米杂交种花期耐热性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对138个玉米自交系在泰安2016、2017年连续两年夏天进行花期套网袋授粉,结合玉米自交系自然开放授粉,研究玉米自交系授粉结实率的差异,通过套袋和自然开放授粉区分花丝造成的不育还是花粉引起的不育,建立玉米自交系耐热性评价,并筛选出耐热的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根据高温下两年都遇到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自然开放授粉结实率为依据将材料划分为4类,高度耐热性的材料、耐热性中等的材料、耐热性较弱材料、不耐热材料。两年都遇到网袋授粉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结实率偏低的材料有133个,因为花丝耐热性差造成结实率低的材料68个,因花粉耐热性差造成结实率低的材料65个,筛选出5个耐热性好的材料京2416、B尖八-1-2、B138-1-2、(488/8001-1-4)-2-1-2、Pr07500-1-1。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EBR)对开花期大豆高温胁迫下抗逆性的影响。试验于2014-201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基地进行,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 d进行EBR预处理,花后11 d进行高温胁迫,持续4 d。分别在花后11 d(EBR处理结束)、15 d(高温胁迫结束)、19 d(恢复常温后4 d)、27 d(恢复常温后8 d)取样。探究外源EBR对大豆常温及高温胁迫下光合、生物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EBR显著提高了常温和高温胁迫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增加了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除此之外,外源EBR显著提高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及淀粉的含量,降低了粗油脂的含量,改善了大豆籽粒的品质。综上所述,外源喷施EBR预处理不但可以通过提高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而且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改善了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制种扬花期最适温湿互作配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珍汕97A、测64-7为材料,研究了杂交稻制种扬花期温湿互作配比对开花及颖花酶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温湿度对父母本开花的影响不同。花时同步指数与温湿配比之间存在着二次抛物线回归关系。花时相遇状况与温湿配比有关,在扬花期存在一个最适温湿互作配比(汕优64为40)。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湿度下受温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以5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人工高温胁迫处理对剑叶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处理降低了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高温胁迫处理后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幅度与品种的热敏感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此4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可作为水稻开花期耐热性鉴定的生理指标。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在开花期高温胁迫处理后剑叶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增加幅度大,MDA含量增加小。建立了热敏感指数与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变化幅度的逐步回归方程,可用于对水稻开花期的耐热性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