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与M_1(AFB_1与AFM_1)对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4周龄ICR(CD-1)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其中AFB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0.3mg/kg体重AFB_1,AFM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3.0mg/kg体重AFM_1,AFB_1+AFM_1组每只每天灌胃AFB_1与AFM_1的混合溶液,其中AFB_1终浓度0.3mg/kg体重,AFM_1终浓度3.0mg/kg体重,以上3组毒素溶剂均为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照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每只灌胃剂量均为200μL,每天09∶00灌胃一次,连续灌胃28d。灌胃结束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收集结肠内容物,采用16SrRNA测序的方法对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的门水平、科水平及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3个毒素处理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优势菌群均未发生明显排序变化(P>0.05),但不同的毒素处理仍造成了不同分类水平下细菌菌群丰度的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FB_1组及联合灌胃组小鼠肠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如Facklamia、Staphylococcus、Corynebacterium属细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AFM_1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合试验结果,AFB_1单独作用或与AFM_1联合作用可诱导小鼠肠道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细菌增殖,改变肠道健康微生物区系,损伤肠道微生物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单一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后奶山羊乳中黄曲霉毒素M1(AFM1)的分泌规律及AFB1转化为AFM1的转化率,选择3只健康、体重接近的泌乳中期关中奶山羊,每只羊饲喂1 mg AFB1。饲喂后0、4、8、24、32、48、56、72、80、96、104及120 h采集羊乳,测定AFM1含量。结果表明:1)饲喂AFB1前(0 h),羊乳中未检出AFM1,但是饲喂AFB1后4 h,在收集的羊乳中均检出了AFM1;2)3只试验在羊乳中AFM1含量存在差异,但是其分泌规律非常相似,均呈先升高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下降的趋势;3)羊乳中AFM1的峰值出现在饲喂AFB1后4~8 h;4)羊乳中AFM1平均含量在56 h时为0.39μg/kg,低于我国限量值(0.5μg/kg),到120 h平均含量为0.02μg/kg,低于欧盟限量值(0.05μg/kg);5)各时间点AFB1转化为AFM1的最大平均转化率为0.19%,出现在4 h;6)饲喂AFB1后24 h内的AFM1平均转化率之和占AFM1总转化率的81%。结果提示,AFM1在奶山羊乳中的排出时间主要集中在采食AFB1后的24 h内。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牛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和M1(AFM1)的回收率、方法检出限及精密度。结果表明,HPLC法测定AFB1、AFM1的检测限分别为0.02和0.01μg·L-1,ELISA法测定AFB1、AFM1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5和0.02μg·L-1;阴性牛乳试样AFB1(0.003、0.006、0.012、0.024μg·kg~(-1))和AFM1(0.005、0.01、0.025、0.05μg·kg~(-1))的回收率试验表明,HPLC法测定AFB1与AFM1的回收率分别为77.58%~82.81%和77.51%~82.23%,变异系数分别为1.93%和3.51%;ELISA法测定AFB1与AFM1回收率分别为77.28%~79.11%和75.40%~76.34%,变异系数分别为2.20%和3.80%,两种方法测定AFB1的回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当AFM1添加浓度大于0.025μg·kg~(-1)时,HPLC法回收率显著高于ELISA法(P0.05);综上,两种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HPLC法测定高浓度AFM1时准确性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4.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_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盛群  陈南南  谌刚 《饲料工业》2012,33(17):17-18
奶牛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严重影响着奶牛生长性能的发挥以及人类的健康。试验从体外和动物体内试验两方面,依次考察了两种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的吸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霉菌毒素吸附剂在体外对黄曲霉毒素B1均有较好的吸附脱毒能力;在体内均能有效降低奶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并能提高奶牛产奶量(P<0.05),对乳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供试验的五组产蛋鸡,前四组按体重每日分别喂给黄曲霉毒素 B_10.1mg/Kg、0.4mg/Kg、0.7mg/Kg 和1.0mg/Kg,连喂14天。第五组每日喂给5.0mg/Kg,连喂4天。第五组3天后停止产蛋,22天后重新出现部分产蛋,10周后,产蛋恢复正常。第四组(1.0mg/Kg)在第3周产蛋量出现显著下降,第4~5周,产蛋完全停止,第8周产蛋恢复正常。第三组(0.7mg/Kg)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一种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真菌毒素,能降低家禽的免疫和肝脏机能,严重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本文就AFB1对家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质量安全是奶业的生命线,霉菌毒素污染一直是奶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了解奶中黄曲霉毒素M_1的代谢机理是解决霉菌毒素污染的基础。本文综述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在奶牛瘤胃内的消化与代谢、在机体内的运输、在肝脏中的代谢,以及AFB_1转化为乳中AFM_1的转化率及降低措施,以期为控制乳中的黄曲霉毒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研究进展显示,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简写为AFB_1)是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对人和动物都会造成危害,本文旨在对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12头黑白花杂交乳牛进行,饲喂20及50ppbB_1混合饲料后,奶中AF M1的平均含量为0.52及1.58ppb,摄入AFB_1量与奶中排出的AFM_1量呈非常显著的相关,两种剂量混合饲料其转化率为5.75%及7.01%,其差别有显著意义;停喂含AFB_1饲料五天后奶中检不出AFM_1;初步提出:混合饲料中AFB_1暂定为20ppb,鲜奶中AFM_1暂定为0.5ppb。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明;奶牛吃了含有黄曲霉毒素M_1的饲料后,乳液中含有黄曲霉毒素 M_1。对于乳品中黄曲霉毒素 M_1的测定,美国 AOAC组织已规定了一个标准方法,但由于成本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在一般的实验室中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实行。本文报导了采用微柱层析法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 M_1进行测定的方法,此法有速度快、成本低、设备简单和操作容易等优点,能广泛应用于一般奶牛场的化验室。  相似文献   

11.
<正> 对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各国均进行了探讨。我国对其污染食品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对动物的饲料卫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饲料和饲草发生霉坏变质,产生各种不同的霉菌毒素,马匹食入后,常常引起多种中毒病。因此,调查饲料中黄曲霉素B_1的含量,对喂霉饲料后疾病发生原因的分析,预防马匹疾病和饲料加工利用,防霉去毒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客观、定量了解黄曲霉毒素B1中毒前后犬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30头犬黄曲霉毒素B1中毒前后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胆碱酯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和白蛋白7项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中毒后血清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浓度升高,总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浓度降低,各项指标中毒前后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正>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1],主要对动物肝脏造成损害。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能够在细胞中引起染色体失常和DNA破损。当机体发生癌变时,其肿瘤细胞代谢旺盛,需求能量大,结果在线粒体结构与功能上都有所反映,线粒体膜通透转换孔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目前尚未见有关黄曲霉毒素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肉鸡AFB1慢性中毒与肝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变化,为AFB1诱导肝损伤和肝癌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黄曲霉毒素B1对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将100只1日龄艾维茵健康公雏随机分为4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和AFB1日粮(AFB1Ⅰ、Ⅱ、Ⅲ组日粮中AFB1添加量分别为0.15、0.3和0.6mg·kg-1),试验期21d。结果显示,AFB1Ⅱ组和Ⅲ组雏鸡的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显著下降(P0.05)。AFB1组雏鸡的免疫器官组织学损伤表现:胸腺皮质区网状细胞周围见较多细胞核碎片;法氏囊淋巴滤泡内细胞核碎片增多,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减少;脾白髓区细胞核碎片增多。超微病理学观察,胸腺、法氏囊和脾内淋巴细胞线粒体肿胀,以染色质边移为特征的凋亡细胞数目增多。结果表明,摄食含0.15~0.6mg·kg-1 AFB1的日粮,可不同程度地抑制雏鸡免疫器官的发育,致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碎片增多。  相似文献   

15.
黄曲霉毒素B_1对肉鸡肝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TB1)对肉鸡肝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并研究亚硒酸钠(Na2SeO3)与复方中药对AFTB1的颉颃效应。10日龄120只试验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分别为第Ⅰ、Ⅱ、Ⅲ、Ⅳ组,第Ⅰ组为空白对照组;每天以0.2 mg/kg剂量给第Ⅱ、Ⅲ、Ⅳ组肉鸡灌胃投用AFTB11次,并在第Ⅲ组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2%复方中药,在第Ⅳ组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无机硒2 mg/kg(亚硒酸钠),试验期共28 d。并于处理后第17、24、31、38日龄时,检测肉鸡肝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第Ⅰ、Ⅱ、Ⅲ、Ⅳ组肉鸡肝线粒体SOD、CAT活性及T-AOC均显著降低(P<0.05),线粒体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当投用亚硒酸钠或复方中药后,与第Ⅱ组试验结果比较,第Ⅲ、Ⅳ组肉鸡肝线粒体SOD、CAT活性及T-AOC均显著增强,而线粒体MDA含量明显降低。试验结果表明,在肉鸡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或复方中药,均能明显缓解AFTB1所致肉鸡肝线粒体抗氧化功能下降的影响,且亚硒酸钠的效果明显优于复方中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乳及乳制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消费品。与此同时,人们对乳及乳制品的期待不再局限于量的提高,而是对其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2011年发生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_1(AFM_1)含量超标事件,以及相比于成人,婴幼儿更易受到牛奶中AFM_1的损害,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乳及乳制品中存在的AFM_1污染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基础上,对乳及乳制品中AFM_1的来源与生物学性质、污染与限量标准、检测与防控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理化性质,并着重针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生成代谢、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对雏鸡造血功能的影响,将64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雏鸡随机平均分成A、B、C、D 4组,连续饲喂含有不同浓度AFB1(0、2.8、4.2、5.6 mg/kg)的饲料,分别在7、14 d采血测定各组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数目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取肝脏,称重后迅速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肝指数。试验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但有轻微的贫血症状,14d内无受试动物死亡。连续饲喂7d,B、C、D组肝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A组(P0.01),但其组间差异不显著。B组WBC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C、D组的RBC、HGB、HCT、PLT数目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连续饲喂14 d,B、C、D组肝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A组(P0.01),D组又极显著高于B、C组。B组WBC、RBC、HCT、PLT数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C、D组HGB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8 mg/kg AFB1能显著升高肝指数,肝脏肿大出血,轻度脂肪变性且浓度越高损伤越严重,而且显著降低雏鸡的血液生理指标(WBC、RBC、HGB、HCT、PLT),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黄曲霉毒素B_1对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1].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畜禽会出现生长不良,饲料转化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对疾病易感,而且黄曲霉毒素还可以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2].  相似文献   

20.
<正>青刈饲料是指人工播种的专供家畜饲用的青饲作物。这类饲料在贮存时要防止潮湿或霜冻。我国常用的青刈饲料作物有青刈玉米、雀麦、青刈高粱、燕麦、黑豆、蚕豆、饲用甘蓝和甜菜等。玉米是我国继大米之后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霉菌毒素对玉米的污染远远严重于对大米的污染。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高达83.9%。动物食用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同样会受到危害,并且黄曲霉毒素会在动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