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讨芝麻素对氟暴露斑马鱼生长性能及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本试验将720尾斑马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CK)、芝麻素Ⅰ组(1 g,S1)、芝麻素Ⅱ组(2 g,S2)、80 mg/L氟暴露组(F)、80 mg/L氟暴露+芝麻素Ⅰ组(1 g,FS1)、80 mg/L氟暴露+芝麻素Ⅱ组(2 g,FS2),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并在试验第45、90天测量各组斑马鱼体长、体重、增长率(LGR)、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组织学法观察各组斑马鱼的肠组织结构,用Imageproplus图像软件系统测量肠道绒毛高度。结果发现,第45天时,与CK组相比,F组斑马鱼体重显著下降(P<0.05),添加芝麻素(FS1和FS2组)对其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第90天时,与CK组相比,F组斑马鱼体重和体长显著下降(P<0.05),添加芝麻素(FS1和FS2组)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负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P>0.05)。在45和90 d时,F组LGR、WGR、SGR较对照组均下降,而FS1和FS2组较F组呈上升趋势。斑马鱼肠道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芝麻素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氟暴露对斑马鱼肠道组织造成的负面效应。综上所述,芝麻素可对氟致斑马鱼生长及肠道组织的毒性效应产生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芝麻素对氟胁迫下斑马鱼头部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采用半静态法,将驯养后的斑马鱼,随机分为对照组(CK)、1 g/kg芝麻素组(S1)、2 g/kg芝麻素组(S2),80 mg/L氟胁迫组(F)、1 g/kg芝麻素组+80 mg/L氟胁迫组(FS1)、2 g/kg芝麻素组+80 mg/L氟胁迫组(FS2),分别在试验进行45、90 d时取斑马鱼头部,并对头部组织中的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F组比较,饲粮中添加芝麻素的FS1和FS2组斑马鱼头部ROS、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而SOD活性明显上升(P<0.05),免疫相关酶ACP和AKP活性明显上升(P<0.05)。由此可见,饵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芝麻素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氟胁迫对斑马鱼头部造成的氧化应激和免疫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21.43±1.3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在基础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以0(F0组,作为对照组)、0.05%(F1组)、0.10%(F2组)、0.15%(F3组)和0.20%(F4组)的水解单宁替代等量微晶纤维素,配制5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F2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0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F0组(P0.05)。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F0组相比,F2和F3组血清和肝脏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F0组相比,F1、F2、F3组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F3组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显示,添加水解单宁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高于F0组。从门水平看,各组肠道菌群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F0组相比,各试验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增加。主坐标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发现,F2和F3组的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而与F0组差别较大。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0.10%~0.15%的水解单宁可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强鱼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结构,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以WGR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方程确定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水解单宁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相似文献   

4.
复方中草药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初始体重为(19.72±0.22)g]为对象,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0%、0.5%、1.0%和2.0%复方中草药,研究对其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分4组(CK、F1、F2和F3),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饲养试验共42 d。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2组的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肝体指数(HSI)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FCR)和腹脂率(MS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2组粗脂肪含量和F3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F2组胃、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斜带石斑鱼饲料中添加1.0%的复方中草药,可明显提高石斑鱼生产性能和消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海带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胃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尾平均体质量为(90±2.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海带多糖水平为0(CK组)、0.5%(F1组)、1.0%(F2组)和1.5%(F3组)的试验软颗粒料,经过48 d饲养期,测定生长性能、胃肠蛋白酶和二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末均质量(FAW)、增重率(WGR)和鱼体丰满度(CF)均显著高于CK组(P0.05),饲料系数(FCR)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CK组(P0.01或P0.05);F1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SI)也显著高于CK组(P0.05)。F1组胃和肠蛋白酶及麦芽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F2组均显著高于CK组(P0.05);F1和F2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植物精油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绒毛的影响。试验共配制5种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中植物精油的添加量分别为0、0、0.02%、0、0.02%,对应的鱼粉含量依次为25%(对照组)、22%、22%、19%、19%。选取初重为(0.33±0.01)g的凡纳滨对虾7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降低饲料鱼粉含量的同时添加植物精油可显著升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P0.05),但对存活率(SR)、肝体比(HSI)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植物精油的2个组的饲料效率(FE)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未添加植物精油的2个组的F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添加植物精油的2个组的WGR、SGR、PER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全虾和肌肉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镜观察中肠超微结构发现,与未添加植物精油相比,饲料中添加植物精油能显著改善凡纳滨对虾肠道绒毛脱落状况。由此得出,在降低鱼粉含量的情况下,饲料中添加0.02%的植物精油能够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7.
以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为蛋白源,配制7个不同蛋白水平(25.06%、30.02%、34.96%、39.97%、45.09%、49.86%和55.05%)的饲料,分别表示为A1、A2、A3、A4、A5、A6和A7。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28.0)℃的条件下,对黄河鲤(♂)和建鲤(♀)杂交F1(平均尾质量11.52~11.56 g)进行56 d的生长试验,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F1生长影响。每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结果表明: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上升,饵料系数(FCR)相反,到蛋白水平为39.97%时WGR和SGR最大,FCR最低,蛋白水平再增加,WGR和SGR降低,FCR增加,其中A4与A5和A3与A6的WGR无极显著差异,SGR在蛋白水平大于34.96%时无极显著差异;PER在蛋白水平为45.09%时最大,各组间无极显著差异,FCR在A4与A5、A3与A6和A2与A7无极显著差异,上述指标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以WGR、SGR、蛋白质效率(PER)和FCR为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表明:黄河鲤(♂)和建鲤(♀)杂交F1满足WGR、SGR和PER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31.6%~44.5%,满足WGR、SGR、PER和FCR最佳的蛋白水平为37%~42.3%。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究在氯化钴(Co-Cl)和蛋氨酸钴(Co-Met) 2种钴(Co)源下饲料Co含量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和组织Co沉积的影响,并比较2种Co源的生物学效价。以脱维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2、4、8、16、32 mg/kg(以Co计)的Co-Cl或Co-M et,配制11种试验饲料(共用对照)。挑选健康的初始体重为(22.18±0.35) g的军曹鱼幼鱼990尾,随机分为11组,每组分配3个网箱(重复),投喂同一种试验饲料,每个网箱养殖30尾鱼,共投喂10周。结果显示:1) 2种Co源下,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均随饲料Co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军曹鱼幼鱼的SGR、WG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粮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GR、WGR、成活率(SR)(P0.05)。2)饲粮Co源极显著影响红细胞计数(RBC)(P 0.01),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P0.01),饲料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HCT (P0.01)。3)饲料Co源极显著影响脊椎骨Co含量(P 0.01),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脊椎骨和全鱼Co含量(P 0.01),饲料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脊椎骨和全鱼Co含量(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含量的Co可改善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提高组织中Co沉积量。以Co-Cl和Co-Met为Co源,饲料Co含量分别为17.75、19.40 mg/kg时军曹鱼幼鱼可获得最大SGR。以SGR、RBC、脊椎骨Co含量为判据,Co-Met的生物学效价分别为Co-Cl的1.47、1.49、1.12倍。  相似文献   

9.
选用180尾质量为(35.27±1.28)g的健康无病草鱼,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分为饲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和饲喂含枯草芽孢杆菌饲料的试验组,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束后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草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草鱼肠道的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显著增高(P0.05),致病性弧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改善草鱼肠道菌群,提高草鱼部分免疫功能,进而促进草鱼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葡萄糖和小麦淀粉2种碳水化合物,分别设0、15%、30%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共配制5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体重为(8.53±0.07)g的大黄鱼5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大黄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葡萄糖水平由0增加到30%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0增加到15%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升高(P0.05),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15%增加到30%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FC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FCR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0增加到15%时显著降低(P0.05),由15%增加到30%时显著升高(P0.05)。15%或30%水平下,小麦淀粉组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葡萄糖组(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30%小麦淀粉组显著低于0小麦淀粉组(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6-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升高持续升高,而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且15%和30%水平下葡萄糖组均显著高于小麦淀粉组(P0.05)。由此得出,与葡萄糖相比,摄食含小麦淀粉饲料的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且饲料中添加15%小麦淀粉时能促进大黄鱼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富含蜕皮激素的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B.Clarke)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1:分别将粉碎粒度为10、30、50和180μm的露水草添加到基础饲料(不含露水草)中,并使饲料中蜕皮激素含量均为10 mg/kg;试验2:将粉碎粒度相同(粉碎粒度为180μm)但蜕皮激素含量不同的露水草添加到基础饲料中,使饲料中蜕皮激素含量分别为3.30、6.60、13.20和26.40 mg/kg。将配制的8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0.08±0.01)g的日本沼虾,同时试验1和试验2中各设1个饲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70尾,试验期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对各组日本沼虾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1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粉碎粒度露水草组日本沼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成活率(SR),肝胰腺指数(HSI),肝胰腺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血细胞总数(THC),血淋巴吞噬活性(HPA)以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日本沼虾经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后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2中,与对照组相比,6.60 mg/kg蜕皮激素组和13.20 mg/kg蜕皮激素组的WGR和SGR显著升高(P0.05),FCR显著降低(P0.05);26.40 mg/kg蜕皮激素组的W GR、SGR、SR和H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WGR和SGR也显著低于其他添加露水草组(P0.05);3.30 mg/kg蜕皮激素组、6.60 mg/kg蜕皮激素组、13.20 mg/kg蜕皮激素组之间W GR和SGR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HSI,肝胰腺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THC以及血浆SOD、AKP活性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6.4 mg/kg蜕皮激素组经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后的累积死亡率与其他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露水草使蜕皮激素含量达到6.60~13.20 mg/kg时对日本沼虾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日本沼虾对蜕皮激素的吸收和露水草的粉碎粒度无显著相关性。露水草主要药用成分蜕皮激素对日本沼虾无免疫增强作用,且露水草蜕皮激素过量(饲料中蜕皮激素含量为26.4 mg/kg)还将导致日本沼虾SR和抗菌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玉屏风多糖对草鱼肠黏膜形态结构及主要免疫与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750尾平均体重为(74.50±2.50)g的健康草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Ⅰ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Ⅱ~Ⅴ组)投喂在基础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0.8、1.2、1.6、2.0 g/kg玉屏风多糖的试验饲料。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14天时,Ⅴ组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而绒腺比则显著提高(P0.05)。2)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7天时,Ⅲ和Ⅳ组头肾中白介素-2(IL-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干扰素γ(IFN-γ)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Ⅲ、Ⅳ和Ⅴ组肠道中钠葡萄糖转运蛋白1(SG L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14天时,Ⅳ和Ⅴ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 LT-1和G 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1天时,Ⅳ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 LT-1和G 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5)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8天时,Ⅳ和Ⅴ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Ⅱ、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L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综上所述,在草鱼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玉屏风多糖能够改善肠黏膜形态结构,促进肠道中SGLT-1和GLUT-2基因的表达,调控头肾中IL-2和IFN-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肠道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节约饲养成本出发,草鱼饲料中玉屏风多糖最适添加量为1.6 g/kg。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聚木糖(XOS)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选用360尾花鲈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200(D200组)、400(D400组)、600(D600组)、800(D800组)和1 000 mg/kg低聚木糖(D1000组)的饲料。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D200、D400、D600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提高(P0.05),D800(P0.05)和D1000组(P0.05)的W GR和SGR均降低。2)与对照组相比,D200、D400、D600、D800和D100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D400、D800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P0.05),D20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D400、D600、D800和D1000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D200、D400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D400和D800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D200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D200、D400、D600、D800和D1000组的肠道中沙门氏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D200、D400和D1000组的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D200、D400和D600组的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综合各试验指标,饲料中添加350~560 mg/kg的低聚木糖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鱼粉对中华鳖稚鳖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指标、肝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的影响。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F0,作为对照)、15%(F15)、30%(F30)、45%(F45)、60%(F60)。选取初始体重为(4.98±0.18)g的中华鳖稚鳖1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中华鳖稚鳖的摄食量、体比系数和肝体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F15、F30和F45组的终末体重、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F60组则显著降低(P<0.05);F15和F45组的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F30和F60组则显著升高(P<0.05);F45和F60组的脂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乳酸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F45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30组肝脏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最高,F45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F30组肠道中邻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最低,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但是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在门和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相同,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30%~45%的鱼粉对中华鳖稚鳖的生长性能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改善肝脏抗氧化能力与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以确定乌鳢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以豆粕分别替代含45%鱼粉饲料中0(D1组)、20%(D2组)、30%(D3组)、40%(D4组)和60%(D5组)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44%)等脂(粗脂肪含量9%)的试验饲料,饲喂乌鳢6周。养殖试验在室内流水纤维玻璃钢桶(200 L)中进行,将225尾平均体重为(19.07±0.07) g的乌鳢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5尾。结果显示:豆粕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乌鳢的存活率(SR)没有显著影响(P0.05)。D3、D4和D5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D1组(P0.05),同时D4和D5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D1、D2和D3组(P0.05);而D1和D2组间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豆粕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乌鳢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灰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并且乌鳢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在D1、D2和D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D4和D5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3组(P0.05)。乌鳢肠道糜蛋白酶活性D1组与D2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以D5组最低,且D5组显著低于D1、D2组(P0.05)。此外,豆粕替代30%~60%的鱼粉后,乌鳢肠道损伤明显,肠壁厚度不均匀,肠道褶皱短而稀疏。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及肠道组织形态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在含45%鱼粉的乌鳢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精油对鲤鱼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60尾体重(182.61±3.01) g、体长(21.90±0.60) cm的健康鲤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鲤鱼分别饲喂含有0、100、200、4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的配合饲料。预试期14 d,正式试验期45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鲤鱼的末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其中400 mg/kg组鲤鱼的WGR和SGR增加最多。试验2组鲤鱼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鲤鱼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鲤鱼饲料中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可以提高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功能,适宜添加量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浒苔添加比例与微生物发酵对幼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试验以浒苔、马尾藻、石莼、扇贝边等为原料,配制成浒苔添加比例分别为0、10%、20%、30%和40%的5种饲料。将每种饲料均分成2份,其中1份利用酿酒酵母菌发酵,试验最终得到10种试验饲料。将上述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3.94±0.46)g的幼刺参46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头幼刺参。结果表明:1)随着浒苔添加比例的提高,在未发酵组中幼刺参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有升高的趋势,以40%添加组最优;在发酵组中幼刺参的WGR、SGR和FE先升高后降低,以30%添加组最优。添加30%与40%的浒苔对W GR、SGR和FE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添加10%的浒苔(P0.05)。而发酵与否对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在未发酵组中,随着浒苔添加比例的提高,肠道纤维素酶活力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发酵组中,肠道纤维素酶活力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同一添加比例下,发酵组的肠道纤维素酶活力要高于未发酵组,且在添加比例为10%、20%、40%时差异显著(P0.05)。浒苔添加比例和发酵与否之间的交互作用除对肠道纤维素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外,对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3)浒苔添加比例与发酵与否对幼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无显著促进作用(P0.05),且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由此得出,幼刺参饲料中浒苔的适宜添加比例在30%~40%之间;对添加浒苔饲料的进行微生物发酵可以适当提高幼刺参肠道中纤维素酶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罗伊乳杆菌和莫能菌素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月龄、体重[(20.11±0.69) kg]相近、体况良好的断奶小尾寒羊×湖羊F2代母羔3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9只羊。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 g/(只·d)牛至精油(E组)、10 g/(只·d)罗伊乳杆菌(L组)和0.5 g/(只·d)莫能菌素(A组)。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E组的结束体重显著高于CK组和A组(P0.05)。第1~90天,L组和E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K组和A组(P0.05)。2)E组的空腹24 h体重、胴体重显著高于CK组和A组(P0.05),L组显著高于CK组(P0.05);试验组的屠宰率、净肉率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且E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E组的骨肉比显著低于CK组(P0.05),E组的产肉率显著高于CK组和L组(P0.05)。3) E组的左半胴体后宽显著高于L组(P0.05),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组(P0.05),GR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屠宰后24 h时,E组的大理石纹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组的剪切力显著低于CK组(P0.05)。E组的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K组的滴水损失显著高于L组和A组(P0.05)。E组和A组的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K组和L组(P0.05),E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5)E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提高绵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增加肌内脂肪沉积量,改善羊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适口性,增强绵羊抗氧化能力。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的育肥效果优于添加罗伊乳杆菌和莫能菌素。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铬源对喂食高葡萄糖饲料鲤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胰脏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配制4种纯化饲料,分别为不添加铬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三氧化二铬(Cr_2O_3)、吡啶羧酸铬(CrPic)和蛋氨酸铬(CrMet)的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中铬添加水平在2.60 mg/kg(以三价铬离子计)左右。选择初始体重为(40.95±4.80)g的鲤7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每组饲喂1种饲料,饲喂基础饲料的为对照组。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CrPic、CrMet能显著提高鲤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以及蛋白质效率(PER)(P0.05);添加Cr_2O_3能显著提高鲤的WGR、SGR(P0.05);添加3种铬源对全鱼水分、灰分、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CrPic和CrMet能显著提高全鱼脂肪含量(P0.05);添加3种铬源均能显著提高肌糖原含量(P0.05),而肝糖原含量仅在CrMet组得到显著提高(P0.05);添加CrMet显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P0.05);添加CrMet显著提高了鱼体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SR)、生长激素(GH)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和皮质醇(COR)含量(P0.05);添加3种铬源均显著提高了肝胰脏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活性(P0.05),添加CrPic、CrMet能显著降低肝胰脏糖异生途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P0.05)。综合得出,对于喂食高葡萄糖饲料的鲤而言,CrMet在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以及糖利用能力方面具有最明显的效果,CrPic次之,而Cr_2O_3最差。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究胆汁酸(BA)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代谢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450尾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虾。对照组、0.5 g/kg组、1.0 g/kg组、2.0 g/kg组、4.0 g/kg组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0、0.5、1.0、2.0、4.0 g/kg的BA。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随着饵料中BA水平升高,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 g/kg组、4.0 g/kg组对虾的WGR和SG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4.0 g/kg组对虾的S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0 g/kg组、4.0 g/kg组对虾胃、肝胰腺、肠的蛋白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0.5 g/kg组、1.0 g/kg组对虾胃、肝胰腺、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0.5 g/kg组及1.0 g/kg组对虾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线粒体ATP合酶亚单位α前体(ATPase)、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BA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在对虾饵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0 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