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以四川主栽品种福鼎大白茶、名山131、福选9号、乌牛早和川农黄芽早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为原料,采用传统黄茶加工工艺制成黄茶,通过对其内含成分测定和感官审评,分析得出夏季加工制作成黄茶的最佳品种、最佳采摘标准。结果表明:福选9号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最适宜制作黄茶的原料,其次为川农黄芽早嫩叶(一芽一叶)。  相似文献   

2.
榕春绿是罗源县中房镇沙坂村从篱笆式菜茶茶园中选出的早芽株系,鉴于其早生特性,而对其进行了农艺性状、加工性质、生化成分等方面的早期鉴定。试验表明,该品系为小乔木型,鲜叶性状良好:叶色黄绿,叶形偏椭圆,中叶型偏小,新梢平均长度在1.40cm—4.35cm,匀度好,芽密种;适制扁形荼,品质优良。该品系水浸出物含量为39.95%—42.76%、荼多酚为32.56%—35.02%、水溶性总糖为2.18%—2.81%、酚氨比值为5.18—5.88、游离氨基酸为5.70%—6.64%、咖啡碱为3.14%。3.96%、黄酮为2.89mg/g—4.42mg/g。这些是该品系具有特殊花香、浓爽滋味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对开发香高味浓白茶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福云6号、福云10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荼春茶一芽二叶初展为供试材料,采用白茶传统加工工艺(CK)、新工艺和“创新工艺”3种不同加工技术对4个品种茶叶进行白茶加工试验,同时对其成茶品质和生化成分等进行评价。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传统加工工艺所制白茶外形自然开展,显毫香或甜香,味清爽;新工艺和“创新工艺”加工白茶外形较紧,香甜,滋味较浓;福安大白茶采用新工艺和“创新工艺”制法所制白荼分别表现出了“有花香、味较爽”和“花香较显、味较醇”的特征;“创新工艺”加工白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到44.97%,明显高于传统工艺白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三种成分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英红九号加工白茶的技术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是选用云南大叶群体单株选育的荚红九号茶树品种,采其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根据自茶的加工特点,进行不同的萎凋时间和烘干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萎凋程度和一定的干燥的温度下,红茶品种可生产出浓醇爽口,且带花香的高档白茶。春季,白茶萎凋60小时,夏、秋季萎凋36小时,萎凋叶含水量指标控制在30%左右为适宜的萎凋程度,干燥温度掌握在70—80℃加工的白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陈中泽  谢继金 《茶叶》2005,31(2):95-96,112
春茶开采期与乌牛早相当或比乌牛早迟1~2天,属于特早TG茶树品种;单位面积树冠的春茶芽叶萌发密度和产量略高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春茶的茶多酚含量低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酚/氨比明显低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是加工扁型和单芽名优绿茶的优质品种."香山早1号"茶树品种对倒春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6.
景宁县白茶品系性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蓓  叶丽敏  朱焕明  刘饶  王建林  刘慧平 《茶叶》2010,36(3):156-158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通过对景宁白茶6个品系性状特征观测比较,春茶生化品质检测和加工产品感官评审,为该县茶叶品质提升和白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福建乌龙茶种质资源极为丰富。通过收集种植分布于闽北、闽东和闽南2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名枞),并调查其幼苗次年春梢生育状况,结果表明1芽1叶初展期和驻芽形成期以金锁匙最早、黄棪其次,奇丹最迟;乌龙茶品种(名枞)萌芽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多数品种从茶芽萌长至驻芽形成历时9~15d。金锁匙新梢长势最旺,其次是梅占、金凤凰、黄棪,而佛手、奇丹、水仙的新生芽叶相对较少;各品种(名枞)持嫩性较弱与乌龙茶鲜叶采制标准相符诹栊缕分钟?异性状(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在幼苗期存在与成年茶园不一致的鉴定结果,因此在筛选乌龙茶新品种(系)过程中,2~4龄茶苗新梢生育规律及生化分析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原料制作的传统型坦洋工夫红茶香气组分,为了解品种与香气间的相关性、提升红茶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方法】以‘金牡丹’‘茗科1号(金观音)’‘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梅占’等不同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型坦洋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加工红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其香气组分,分析不同红茶样的香气组成,并进行感官审评与相关性分析等。【结果】经SDE-GC-MS检测,5个红茶样中各类香气组分共计109种,其中金牡丹香气组分最多,高达52种;香气种类含量最高的是醇类,其次为酯类、醛类等;金观音中香叶醇相对含量为最高,达48.13%;梅占中芳樟醇及壬醛相对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2.97%、12.82%;坦洋菜茶中松油醇相对含量最高,为1.78%;3,7-二甲基-1,5,7-辛烯-3-醇在福安大白茶相对含量最高,为11.66%;参试品种均含有香叶醇或其异构体、芳樟醇等重要的香气成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呈现良好的香气,其中金牡丹香气和滋味中花果香最明显,感官审评得分最高;聚类分析表明,金牡丹与坦洋菜茶、梅占与福安大白茶香气...  相似文献   

9.
脱毒马铃薯扩繁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早熟品种东农303、中熟品种系薯1号和晚熟品种晋薯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L12(4×3 ̄2)正交试验法,分室内和室外两组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出芽天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少;大薯块出芽数极显著高于中小薯块;出芽数则随着掰芽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系薯1号的出芽数明显高于晋薯7号,与东农303差异不显著.产量结果表明,主因素为品种;其次为薯块大小;掰芽次数间差异不显著;母薯则极显著高于掰芽次数.综合结果分析,脱毒马铃薯掰芽扩繁是一项节省种薯,提高繁殖系数的有效措施;以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高效和大薯块掰芽为好;三次掰芽扩繁移栽和母薯直播是可行的马铃薯扩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宁德市茶叶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德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地区。2007年全市茶园面积5.35万hm^2,产量5.93万t,毛茶产值11.56亿元。生产的茶类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茉莉花茶与工艺花茶。茶树品种十分丰富,拥有国家级良种19个,无性系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福鼎大白茶”在全国17个省推广。全市每年为省内外提供优良茶树苗木达2.5亿株,为我国茶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宁德茶叶以“有机绿茶谷”为主,伴以红茶、青茶、白茶为特色及再加工的茉莉花茶、工艺茶。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尚智  闵彩云 《茶叶》1998,24(1):15-17
从全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中,筛选出部分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进行省内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以五峰柳叶早,鹤峰15号,鄂南10号,鄂南12号等为早生型,一芽一叶斯比福丁大白茶早7~3天,鄂南10号,鹤峰15号,五峰柳叶早等品种产量分别为福丁的137.74%,133.89%及112.96%,鹤峰40号,6号制绿茶品质优异,宣恩65号制红茶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2.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对湖北恩施地区引种的中茗6号、中茗7号、中茶108、槠叶齐及本地品种鄂茶1号、玉露1号的栽培生长特性、产量品质指标及恩施玉露适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茗6号成活率高,氨基酸含量高;鄂茶1号产量较高,耐寒、耐旱性强;玉露1号春季萌发时间早,芽头肥壮,3个茶树品种均有较佳的恩施玉露适制性,综合表现优,适宜在恩施地区作为恩施玉露适制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13.
高产早稻品种理想型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9~1990年两年试验的基础上,对19个早籼和8个早粳高产品种的193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了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1)早籼高产品种共有谷草比、单株生物产量、成熟时绿叶剩存率、蜡熟期剑叶胞间CO2浓度等10个理想型性状,由这10个理想型性状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准确率均在93.87%以上且χ2 测验效果好;2)早粳高产品种共有移栽时最大叶长、主茎倒二节间直径等7个理想型性状.由这7个理想型性状建立的回归方程其预测准确率均达97.47%以上,且χ2测验效果好; 3)有3个理想型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高(>0.92))。其它理想型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为中等(0.50~0.76)。就几个特别重要的理想型性状对产量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9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真空厌氧加工技术加工高γ-氨基丁酸白茶,以传统加工工艺为对照,测定白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并对白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9个品种按真空厌氧技术加工的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在1.82~3.64 mg/g之间,与传统工艺有显著极差异(P0.01);真空厌氧处理后,丹桂品种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达3.64 mg/g,霞浦春波绿次之,茗科1号(金观音)最低,只有1.82 mg/g,不同品种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显著。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福鼎大毫白茶总分82.25,得分最高,品质最优,紫牡丹、茗科1号、九龙袍次之,春波绿得分最低。综合γ-氨基丁酸含量和品质指标,福鼎大毫是最佳的品种,其次是紫牡丹。  相似文献   

15.
萎凋适度的一芽二叶福安大白茶,一组用30℃烘干,另一组用120℃烘干,分别制成白茶茶剂喂饲小鼠,研究其对CCl4致急性肝损小鼠的肝保护作用。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两种茶剂都能显著减轻CCl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P〈0.01),但两茶剂处理间的差异不大。30℃烘干白茶高剂量处理的小鼠GSH、ALT、MDA分别是模型组的116.4%、71.2%(P〈0.01)和61.5%(P〈0.01);120℃烘干白茶高剂量处理的小鼠GSH、ALT/GPT、MDA分别是模型组的118.5%(P〈0.05)、85.1%(P〈0.01)和68.1%(P〈0.01)。研究结果表明,烘干温度对白茶减轻CCl4肝损伤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长时间萎凋是白茶具有护肝作用的关键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甘蔗品种新植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旱坡地对T22、T25、ZJ93/159、台优、T16(CK)5个甘蔗品种进行新植品比试验,从各品种的萌芽率、分蘖率、伸长速度、产量结构等主要农艺性状及某些抗性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蔗茎产量最高的是T22,达9579.1kg/666.7m^2,其次是ZJ93/159,达9344.5kg/666.7m^2;蔗茎蔗糖分最高的是ZJ93/159,达16.80%,其次是T25,达16.00%;666.7m^2含糖量最高的是ZJ93/159,达1569.88kg,其次是T22,达1525.95kg。综合评价最优的是T22,其次是ZJ93/159。  相似文献   

17.
6个甘蔗新品种单点区试结果,闽糖92-505表现最优。其蔗茎产量比CK1(新台糖10号,下同)增产24.9%,比CK2(闽糖70-611,下同)增产24.3%;增产均达极显著;12月上旬蔗糖份17.02%,比CK1高1.92个百分点,比CK2高2.79个百分点,亩含糖量1592公斤,比CK1增糖40.8%,比CK2增48.6%。其次是闽糖92-648,其蔗茎产量比CK1增产16.1%,比CK2增产15.5%,增产均达显著平准,12月上旬蔗糖份16.75%,比CK1高1.65个百分点,比CK2高2.52个百分点;亩含糖量分别比CK1和CK2增加28.6%和35.9%,闽糖92-464位居第三,其蔗茎产量分别比CK1和CK2增产6.7和6.2%,12月上旬蔗糖16.53%,比CK1和CK2分别高出1.43和2.30个百分点。亩含糖量分别比CK1和CK2增加16.8%和23.3%。其余三个品种的综合表现依次为92.142、93-1.19和92-851。这三个品种由于蔗糖茎产量或蔗糖份高,其亩含糖量均比CK1和CK2增糖,增加幅度4.4-17.5%。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秋季茶树鲜叶资源筛选适制高香型白茶品种,以福鼎大毫(CK)、肉桂(A1)、黄玫瑰(A2)和瑞香(A3)等4个茶树品种秋季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各茶树品种成茶生化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加工的白茶各生化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EGC、EGCG、GCG、酯型儿茶素、茶红素的含量及儿茶素总量以A1最高,茶多酚、咖啡碱、EC、C、CG、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以A2最高及酚氨比值最大,GA、ECG的含量以A3最高。不同品种的白茶香气成分种类丰富,相对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62.58%~66.76%,其中,A1、A3的花香和果香物质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均高于CK。成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依次为:A1(91.7)A3(90.3)CK(88.6)A2(86.4),且各样品得分差异显著。综合分析,A1、A3所制秋季白茶具备花香型白茶的优异品质。  相似文献   

19.
根据秦巴山区特点,马铃薯采用冬播(带芽播种)能增产10%~30%,早熟7d。采用垄作地膜覆盖能增产50%~100%,早熟15d。适时早播,可减轻或避过晚疫病危害。l马铃薯冬播(带芽播种)该技术适于中高山区利水无积雪阳坡地和浅丘川道区。1.1播期浅丘川道区中熟品种直在小雪一大雪播种;早熟品种小寒一大寒播种。中高山区早熟品种小寒一大寒播种;中晚熟品种在大雪一大寒播种。1.2种薯处理中高山区冬前将单株系选合格夏薯运回,顶部向上一个挨一个摊放一层在室内,常温散光照射(严冬注意防冻)。这样种薯缓慢发芽,形成绿色粗壮短芽。浅…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 (35±5)%]或低温除湿[(20±2)℃,RH (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