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东亚钳蝎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东亚钳蝎对小菜蛾3~4龄幼虫及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功能反应模型Ⅱ型,对幼虫和成虫的瞬间攻击力分别为0.661和0.687,最大捕食量则分别为36.36头和125头。东亚钳蝎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猎物和天敌相互干扰会降低东亚钳蝎对3~4龄小菜蛾幼虫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在小菜蛾幼虫和成虫的混合种群中东亚钳蝎偏嗜小菜蛾成虫。  相似文献   

2.
烟盲蝽对斜纹夜蛾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严格的室内试验,测定了烟盲蝽雌虫、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斜纹夜蛾卵、1龄卵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烟盲蝽对猎物的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型。烟盲蝽2种虫态对猎物捕食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烟盲蝽雌成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有一定影响。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增强,雌成虫对1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显著下降,用H  相似文献   

3.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列出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有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2-12534
根据2008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采用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了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列出了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6.
黑缘红瓢虫对朝鲜球坚蚧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黑缘红瓢虫对朝鲜球坚蚧捕食的功能反应、干扰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其各龄幼虫和成虫功能反应均属于HolingⅡ型,拟合程度较好.黑缘红瓢虫成虫存在着种内干扰,其捕食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空间异质性对黑缘红瓢虫捕食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纸片数越多,即环境阻力越大,捕食作用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云南扁萤幼虫捕食效能,本文从温度、捕食者密度、猎物种类三个方面对云南扁萤幼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龄幼虫在不同梯度温度下的捕食效果为35℃30℃25℃20℃;捕食率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捕食者密度从1增加到5时捕食率下降相对较快,而当捕食者密度从5增加到7时,捕食率下降却较为平缓;云南扁萤幼虫对灰巴蜗牛具有正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对野蛞蝓表现为负喜好性和正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干扰反应模型为:E=0.36P-1.3112(3龄幼虫)、E=0.522 4P-1.909 6(4龄幼虫)和E=0.384 5P-1.856 3(成虫)。  相似文献   

9.
双七瓢虫是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对大豆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试验测定了双七瓢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双七瓢虫捕食大豆蚜的数量与大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双七瓢虫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日捕食量最大,3龄幼虫和成虫次之2,龄和1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双七瓢虫成虫及1~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依次为:Na1=1.1305Nt1/(1+0.0137 Nt1),Na2=0.8564 Nt2/(1+0.0491 Nt2),Na3=0.7158 Nt3/(1+0.0142 Nt3)。Na4=0.9983 Nt4/(1+0.0097 Nt4),Na5=1.1309 Nt5/(1+0.0089 Nt5)。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对刺槐蚜和绣线菊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七星瓢虫对刺槐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者与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ingⅡ型,经X2测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很接近,说明模拟后的各方程可用来描述瓢虫的功能反应.七星瓢虫对刺槐蚜和绣线菊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三、四龄幼虫明显大于一、二龄幼虫.而且七星瓢虫对不同蚜虫的捕食量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测定龟纹瓢虫各虫态捕食牛蒡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式,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描述。龟纹瓢虫对牛蒡长管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龟纹瓢虫一、二、三、四龄幼虫和成虫对牛蒡长管蚜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8,24.0,58.1,84.7,76.3头。龟纹瓢虫对牛蒡长管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的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干扰反应符合Hassell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烟盲蝽5龄若虫对菜蚜低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在试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培养皿中和小纱筒中烟盲蝽5龄若虫对6个密度菜蚜低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对烟盲蝽5龄若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烟盲蝽5龄若虫对低龄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其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烟盲蝽5龄若虫对低龄菜蚜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烟盲蝽5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功能反应存在密度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84——1985年在淮南市,通过田间塑料纱网大棚接虫,进行了第二代菜青虫为害甘蓝的损失测定,利用1984年试验数据建立了虫口密度x与甘蓝损失率y之间的Weibull损失模型(回归式)为y=1-exp{-((x-0)/47.4042)~(0.9569)},结果1985年田间试验实测值与理论值之间误差很小。本文还根据经济阀值原理,利用Weibull损失模型,二代菜青虫幼虫期生命表及幼虫各龄食叶量等导出幼虫三龄末防治指标X_(ET(3))=4.2864(头/株),即429头/百株;幼虫四龄末防治指标X_(ET(4))=2.1043(头/株),即210头/百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实验初次研究了龟纹瓢虫取食5种蚜虫行为及其食蚜量;比较了取食5种蚜虫对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和幼虫对同种蚜虫的嗜食程度基本相同。初龄幼虫无选择适宜猎物蚜虫的能力。幼虫随龄期的增大,选择能力渐趋明显,以成虫和大龄幼虫选择力更强。该种瓢虫明显选择取食棉蚜、桃蚜和白杨毛蚜,洋槐蚜为不甚适宜的猎物,而甘蓝蚜最不适宜。因此认为,龟纹瓢虫具有一定程度的食物专化性,可作为棉蚜和桃蚜的有效天敌,应充分加以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捕食性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集中作用于褐稻虱若虫和成虫期的稻田捕食性天敌归纳为4个类群、分别作用于褐稻虱种群1~2龄若虫、3~5龄若虫和成虫3个状态,应用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结合生命表资料,建立褐稻虱这3个状态的控制指数方程,通过状态空间分析法和控制指数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田捕食性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龟蜡蚧发育过程中形态和蜡腺变异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龟蜡蚧GeroplastesjaponicusGreen是我国多种园木树林的大害虫。它的形态和泌蜡腺体在一生发育中主变异很大,由此引起生理的功能和蜡质成分及蜡壳形状等方面的变化,对形态分类、害虫检疫和防治有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了日本龟蜡蚧各龄期的形态和泌蜡系统的变异,对其显微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和绘图,分析了蜡腺的分布形式和分泌功能及对蜡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84~1985年在福建闽侯对田边杂草中捕食性生物与稻田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知山边、沟边、田埂等田边杂草中捕食性天敌的资源十分丰富,有蜘蛛类、步甲类、隐翅虫类、蚂蚁类等,这些类群中的多数种类与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种类相同,均能捕食飞虱。山边和沟边杂草中益害比为6.61~11.62∶1,田埂杂草中益害比为0.83∶1。蜘蛛是田边杂草中常见的捕食性生物,也是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类群,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对稻田飞虱的自然控制作用显著。此外,田边杂草中的另一些捕食性生物,它们在控制水稻害虫总体上,也都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保护利用田边杂草中的害虫天敌资源,对于维护以水稻为中心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自然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雌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665Nt/(1+0.0036 Nt),对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275Nt/(1+0.0041Nt)。红彩真猎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红彩真猎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二化螟群集性的调查分析,初步查明在不同类型田、水稻的不同生育期、二化螟幼虫的不同龄次,二化螟幼虫的群集性不同.这为科学制订二化螟防治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龄期及各龄虫的主要外部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