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们十年来对陕北地区仁用杏害虫的观察、调查与防治经验,介绍了杏球坚蚧等9种陕北地区仁用杏主要虫害的危害症状以及防治技术,以为陕北地区仁用杏生产中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仁用杏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通过对陕北黄土地区仁用杏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防治试验,结合文献报道,介绍了在陕北地区的4种主要仁用杏病害症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旨在为保障杏树正常生长,提高仁用杏品质和产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提高仁用杏旱地栽植成活率为目标,在陕北地区进行了不同栽植时期和不同栽植方法的试验。结果显示:10月中下旬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栽植的最佳时期。“浸根蘸浆 树盘覆膜 埋干”是最佳的旱地栽植方法。能使仁用杏旱地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仁用杏在陕北丘陵区的发展前景杨荣惠,李平,李艳芳(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陕西米脂,718100)1陕北丘陵区发展仁用杏的重要性陕北丘陵沟壑区25°~35°的陡坡地约占该区总面积的25%左右。此类地因长期轮翻耕作,表层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故政府...  相似文献   

5.
仁用杏是指以取杏仁为目的而栽培的杏树,包括大扁杏和各种山杏(西伯利亚杏、辽杏、藏杏和普通杏的野生类型)。其根系发达,抗旱、抗寒、耐瘠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杏仁营养丰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经济效益显著。1994年,国家科委、陕西省科委和陕北建委联合立项,在陕北白于山区实施了“百万亩仁用杏商品基地”项目。几年来,基地建设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为该区群众改善生态,摆脱贫穷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是作者在总结近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陕北白于山区干旱、寒冷,特别是花期…  相似文献   

6.
陕北榆林仁用杏生长物候期与气候条件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北榆林仁用杏分布的地理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设立了4个观测点,全面观测仁用杏的生长物候期与气侯条件;探讨仁用杏晚霜冻害的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变化的关系,促进仁用杏产量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仁用杏良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2003年,在陕北榆林沙盖黄土区和黄土丘陵区,通过对引进的仁用杏品种设点观测,和对物候期、生长量、产量、出仁率、杏仁品质及抗病虫、抗霜冻等性能进行调查,尤其从抗冻性能上对不同仁用杏品种进行评述.提出了适于陕北地区栽培的仁用杏抗霜冻品种为“优一”。“一窝蜂”的抗冻性能优于“龙王帽”和“白玉扁”,“龙王帽”和“白玉扁”的抗冻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杨荣慧,常晓明,鲁向平,李平(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陕西米脂718100)陕西省政府已把仁用杏的推广栽培确定为陕北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措施之一。我所近几年对一些杏树优良品种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现将坡地栽培技术、整地...  相似文献   

9.
陕北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杏原产我国北方地区 ,以黄河流域各省为其分布的中心地带 ,品种资源丰富 ,栽培历史悠久[1 ]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是陕西省杏树的传统栽培区之一。近年来 ,“陕北百万亩杏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实施 ,极大地增强了陕北白于山区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观念 ,走出了一条既能脱贫致富 ,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对于调整陕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目前 ,陕北杏产业基地已发展到 8.7万 hm2 ,其中仁用杏 (甜仁杏 )达3.3万 hm2 ,累计实现增收 2 .6 79亿…  相似文献   

10.
陕北仁用杏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陕北白于山区优质仁用杏基地建设中,摸索总结出了适宜于白于山区仁用杏栽植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现就几年来在发展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作以阐述。1苗木培育中的关键技术如何提高播种山杏种子的出苗率和嫁接成活率,是育苗工作成败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1.
陕北仁用杏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陕北仁用杏基地建设现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仁用杏是辽西地区的支柱产业,仁用杏的持续丰产栽培事关辽西发展大计。文章在分析辽西地区仁用杏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增效栽培,需要做好晚霜冻害防治、土肥水调控、林分结构优化、低产林提质增效、建设示范区等方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杏是延安的乡土树种,发展杏树历来被各级领导所重视。1993年底,省科委、陕北建委领导倾心支持杏产业发展,决定把高效生态型杏基地建设成为白于山区科技扶贫项目,计划1994~1996年新建仁用杏园35万亩,同时加强对低产山杏园的改造,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1994年已新建杏园14.5万亩,育苗5110亩。仅吴旗、志丹、安塞三县1994年产鲜杏1300万公斤,收入  相似文献   

14.
榆林仁用杏晚霜冻害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北榆林仁用杏分布的地理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设立了4个试验点,从观测仁用杏物候期与气象条件变化的关系入手,探讨仁用杏晚霜冻害发生规律及其有效预防措施,提出采用灌水(GS)或用植物防冻剂100倍液灌根(ZW1)措施可推迟仁用杏花期3~4d,能有效避开春季晚霜冻害,提高座果率;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可以为熏烟法提供具体的实施时间,减轻冻害,促进丰产;从而为仁用杏的丰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陕北毛乌素沙地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陕北毛乌素沙地地势较为平埋,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充足,但干旱少雨,降水集中,蒸发量大,风沙危害频繁,土质疏松、漏肥、漏水现象严重等特殊的自然条件,提出了适宜该地区采用的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仁用杏为山杏和优良甜仁杏的总称,多为野生,它主要用于取仁,故称仁用杏。1 生物学特性仁用杏为高大乔木,一般高达6~8m,寿命达百年以上。定植后3~4a 开始结果,10a 后进入盛果期,盛果期达30~40a之久。仁用杏的根系强大,分布广,可深入土壤深层,在山区根系可穿透半风化岩石而伸入下层。因此,它具有抗旱耐瘠薄等特点,是干旱丘陵山区发展具有实际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陕北白于山山区仁用杏引种观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杏属(Armeniaca)树种具有良好的抗寒抗旱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水土保持功能,在干旱半干旱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普崇连等,1989;吕增仁,1990;楚燕杰等,1994;张鹏等,1996;刘培植等,1998;1999;张加延等,2001;李炳仁等,2002;刘慧,2002)。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科技扶贫团、陕西省科委和陕北建委从河北涿鹿一带引入龙王帽、一窝蜂等仁用杏(A.vulgaris×A.sibirica)的优良品种,在白于山山区实施了“百万亩高效生态型仁用杏基地建设项目”。为了配合该基地的建设,掌握仁用杏的生长状况,分析仁用杏的生态适应性,为生产提出建议,从1993—2003年,在…  相似文献   

18.
广灵县是国家核定的仁用杏种植基地县。仁用杏已经成为该县农民致富的一个主导产业。如何将原材料变为商品,走加工增值、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一个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北地区”仁用杏栽培区主要气候因子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即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若遇倒春寒则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及产业的发展。为了给仁用杏栽培区的科学布局及种植企业和农民合理选择造林地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国家气象局"三北地区"447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观测的气象数据和仁用杏主产区的杏仁单产量为依据,从24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了影响仁用杏单产量的8个主要气候因子作为"三北地区"仁用杏适宜栽培区区划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三北地区"仁用杏生长的气候适宜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仁用杏最适宜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其次为辽宁省、吉林省、陕西省;次适宜区主要为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需要加强人工灌溉才能满足仁用杏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不适宜区主要为黑龙江北部漠河、呼中、新林、塔河、呼玛、加格达奇等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5℃左右,由于气温过低或霜冻的频繁发生导致仁用杏无法正常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李全义,于青,付桂荣,曹可仁,吴书海(山东半岛仁用杏研究会,烟台果树所新技术开发处,264000)仁用杏栽培在我省近几年发展较快,部分地区已大面积种植。为使广大果农尽快掌握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根据仁用杏的特点及我们近几年的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