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根据50多a来漳州市农科所常规水稻的育种成就,分析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提出今后常规稻的育种目标及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回顾 2 0余年大麦育种实践 ,采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经过四改五提高 ,经历了四个阶段 ,育成经省、市审定的品种 4个 ,经品试有突出优点而推广面积在 6 7万hm2 以上的品系 13个。这些品种和品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 2 0 0万hm2 ,为我省乃至全国大麦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20余年大麦育种实践,采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经过四改五提高,经历了四个阶段,育成经省、市审定的品种4个,经品试有突出优点而推广面积在6.7万hm^2以上的品系13个。这些品种和品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200万hm^2,为我省乃至全国大麦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物诱变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作物诱变育种历史 人为地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发作物产生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通过对突变体的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称为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1901年荷兰植物学家Hugo de Vries在他的《突变论》中首先提出了“突变”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6.
回顾20年来的大麦育种历程,由于重视了品种 征集,研究与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育种途径和方法,淡民提高中目标,认真总结大麦性状的2规律,所以,大麦育种工作中取得不断的进展,先后育出了豫大麦1号、2号等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8.
9.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五十年在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间杂交种的鉴选与应用。讨论了杂交种的选育和应用、自交系的选育和基础材料的创造、基础理论研究、专用玉米育种方面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回顾了育种目标的变化发展、育种技术方法的变化与进步、杂交种的选育推广、种质创新与自交系的选育取得的重要成就,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杂交籼稻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近几年江苏省杂交籼稻育种的成就,分析了育成组合的亲缘关系及其特点,恢复系选育的主要技术路线,提出了今后杂交籼稻的育种目标以及主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谷子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抗旱、耐瘠薄、稳产性强、营养丰富等优良特性,在辽宁省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宁省的谷子育种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选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并应用于生产,为促进辽宁省谷子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相似文献
12.
剑麻选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全面与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剑麻选育种的概况及经验,着重介绍了剑麻抗病育种的主要成就和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积极意义。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剑麻育种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剑麻近期与长远育种目标及今后育种工作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山东省是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主要产区之一。建国初期,基本实行二年三熟制,以夏播为主,与小麦、高梁、谷子等作物轮作,全省播种面积3000万亩,1949年全省平均亩产37公斤。70年代,随着一年二熟制的发展和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面积急剧下降,大约在100... 相似文献
1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水稻育种的历史过程,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各种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当前超高产育种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以后超高产育种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粳稻高产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15年来,江苏省粳稻高产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审定通过新品种46个。生产上粳稻品种更换了3-4次,1995年全省粳稻产量平均达8145kg/hm^2超过了杂交灿稻。本文回顾了江苏省粳稻育种历程,提出拓宽亲本的录用范围,利用灿稻衍生品种和塑造高产株形,优化产量构成因子等是粳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种植陆地棉约有八十多年历史。生产海岛棉只三十来年时间。几十年来,我国棉花育种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今后的棉花育种提出了更艰巨而迫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毛 相似文献
19.
20.
田正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0,(3)
油菜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由于其耐寒性好,对高原地区冷凉气候的适应力超过其它作物,在我省种植业内部的调整过程中,种植比例逐年提高,近三年内播种面积扩大50%以上,今年已突破百万亩大关,位列全省各作物种植面积的第三位(仅次于小麦、青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于我省自然条件复杂,各类地区都需有特定的适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