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植物缺铁性黄化病已成为世界领域内一大难题,现在的防治方法各有利弊。丛枝菌根能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研究丛枝菌根对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机理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从植物功能性吸收障碍与土壤中植物有效铁含量低两个方面对植物缺铁性黄化病治病机理进行综述,同时从增加土壤铁的有效性和影响植物生理状态的角度阐述了丛枝菌根对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可能机制,并从AMF菌根种类、植物种类、土壤环境因素方面综述了丛枝菌根对植物铁元素吸收效果的影响因素,旨在对AMF接种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AMF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植物花变色的现象进行描述,并从植物自身性状对昆虫访花的影响和昆虫访花对植物造成的影响两方面论述了植物花变色的现象与昆虫的关系,花变色是植物的授粉策略,植物花色改变是对授粉昆虫长期适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汕头市水库库区有维管植物142科384属592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有139科370属570种,包括药用植物468种、观赏植物358种、油脂植物65种、纤维植物47种、植物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44种、鞣料植物37种、芳香油类植物29种、植物胶与果胶植物17种、淀粉植物14种、维生素类植物6种、植物色素类植物5种、糖与非糖甜味剂植物4种、树脂类植物4种、橡胶与硬橡胶植物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资源6种,并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热带雨林植物温室趣味植物展示区的建设概况和营造过程。通过对食虫植物、凤梨植物、兰科植物、红树林植物和奇趣植物共5类250多种主题植物的展示和生境营造特点的分析,探讨展览温室景观营造的原则和特点,并强调在温室条件下,营造适合的生境对上述5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景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广州现代高质量住宅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法(SBE法)和评判法(LCJ)法,评价了广州市滨水植物景观、复层植物景观、色叶植物景观、棕榈植物景观、园林建筑植物景观、园林小径植物景观、宅旁植物景观7大类景观的植物配置,对评估较差的植物配置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意见,并对评判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杭东 《云南林业》2012,(2):68-69
地球上的植物浩如烟海。我们人类从古到今一直没有停止对植物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祖先为了便于对植物的研究,给许多植物取了名字.古人对植物的命名来源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按生活习性命名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积累过多,会对植物产生毒害.本文综述了重金属胁迫对植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以及植物品质的影响,影响程度因重金属种类、浓度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乡土红叶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州地区乡土红叶植物的调查和文献收集,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共有乡土红叶植物37科62属95种。其中,乔木居多,占76%。根据乡土红叶植物的观赏期,本地区乡土红叶植物分为春色叶植物、秋色叶植物和新叶有色叶植物,三类色叶植物数量基本一致。文章根据调查结果,对广州地区乡土红叶植物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植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功能将环境介质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分解、富集和稳定的过程。介绍了水体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的类型和原理,有植物固定、植物降解、植物挥发、植物提取、根系过滤,综述了水体污染物中植物对氮磷、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清除以及植物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改善公园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植物修复受污染物浓度、无法修复憎水有机污染物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改进植物修复对环境的适应和防治二次污染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是一种常见灾害,持续低温胁迫对植物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研究发现植物对低温有一定适应性,不同植物品种耐寒性各有差异,同一植物不同器官之间耐寒性也有差异。由此,探讨植物抗寒性生理特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PEC,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自然干旱胁迫两种方法,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片电导率、叶片丙二醛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品种乌桕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耐旱性。结果表明:鸟桕幼苗优13和优24耐旱性较强,优23子代幼苗耐旱性最弱。PEC6000模拟干旱胁迫与自然干旱胁迫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常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2.
盐分、干旱及其交叉胁迫对皂角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皂角在土壤盐分、干旱及其交叉胁迫下生长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角的存活率、苗高、生物量以及根系比重在干旱、轻度盐分和中度干旱与盐分的交叉胁迫处理下均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叶保水力在各个胁迫条件下均高于对照;盐旱交叉胁迫下水分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皂角在盐分下的生长;皂角在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轻度盐分胁迫、轻度干旱轻度盐分交叉胁迫、轻度干旱中度盐分交叉胁迫、轻度盐分重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轻度盐分胁迫、中度干旱中度盐分胁迫胁迫下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利用抗旱性较高的乡土植物用于边坡生态修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滇中地区常见的密蒙花和千里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旱性,对干旱胁迫下植株的生长状况及各种酶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等有关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水干旱胁迫下,千里光幼苗忍耐干旱环境的能力强;密蒙花幼苗在断水干旱胁迫前期调节能力较好,在后期抗旱能力减弱,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磴口县1954-2005年的降水、蒸发资料,分析该地区四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以干旱为主,且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4a之久。冬季与春季以重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40.4%与36.5%;夏季以中旱为主,中旱频率为38.5%;秋季重旱与中旱频率一致,为32.7%。这种气候特点与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有关。以年代际划分,70年代春季干旱最为严重,80年代夏季干旱最为严重,60、90年代秋季干旱最为严重,60、80及90年代冬季干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枣树抗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测研究枣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结构及生理指标,从多个方面研究了枣树的抗旱性。研究发现,枣树是一种强抗旱经济树种,其抗旱性包括了避旱性、御旱性和耐旱性三个方面,是生长习性,形态结构及生理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发现,其抗旱以降低生产力为代价,因而必需加强旱期的水肥管理。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下佛甲草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佛甲草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佛甲草组织中MDA,脯氨酸,叶绿素含量及SOD和POD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植物组织中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严重干旱胁迫下SOD和POD活性有所下降。MD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干旱处理使叶绿素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严重干旱时,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7.
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文中阐述了国内外在树木抗旱性、树木抗旱性机理、抗旱树种选育以及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同时对我国抗旱造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紫穗槐幼苗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对紫稳槐幼苗的茎高、地径、叶片外部形态、生长状态等生态指标的影响的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植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干旱胁迫时问的延长、胁迫强度的加剧,其株高和地径减小,复叶叶柄总长度、小叶数量,叶面积也逐渐减小;在长时间干旱胁迫下紫穗槐采用脱落下部枝叶的方式,确保个体生存以增强抗旱性。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取盆栽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实生苗,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设置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3个胁迫水平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巨龙竹实生苗的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巨龙竹实生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在中度和重度干旱时呈上升趋势;在3种干旱强度下,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APX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对照,CAT均低于对照。由研究结果可见,干旱会引起巨龙竹实生苗光合参数下降,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表现为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加由气孔限制原因转为非气孔限制原因,并且SOD和APX是巨龙竹在干旱胁迫下起主要作用的2种酶。巨龙竹实生苗在轻度干旱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但在中度和重度干旱环境中其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The impact of drought conditioning on the ability of eight-week-old jack pine (Pinus banksiana Lamb.) seedlings to withstand drought was assessed. Two progressive cycles of drought condition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urvival of seedlings subjected to a subsequent prolonged drought. The in vivo accumulation of several root membrane proteins during drought conditioning was correl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seedling survival. A group of root proteins, ranging in molecular mass from 43 to 47 kDa, increased accumulation during one cycle of drought conditioning and to a lesser extent during two cycles of drought conditioning. The accumulation of several low molecular mass membrane and soluble proteins also increased during drought conditioning, suggesting that these protein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drought tolerance. In vitro translation studies showed a general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protein products encoded by mRNAs from drought-conditioned seedlings.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he in vitro translation products appeared in both control and drought-conditioned seedlings, one mRNA encoding a 15 kDA translated protein was more prominent during the second cycle of drought conditi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