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材性遗传变异研究与遗传参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木材材性遗传变异和估测其遗传参数,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对6年生家系进行生长测定与木材材性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木材密度有显著差异,纤维长度、宽度有极显著差异。木材密度遗传变异系数为4.22%,广义遗传力为0.1916,纤维长度遗传变异系数为3.09%,广义遗传力为0.2658,均受较弱遗传控制;纤维宽度遗传变异系数为5.71%,广义遗传力为0.3985,受弱中强度遗传控制。家系胸径、树高生长与木材密度、纤维长度不相关,与纤维宽度呈较弱相关关系。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等性状在遗传上是相互独立的,可对这些性状进行独立选择,培育出木材材性较好又速生的家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为了解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与木材材性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以泗洪县陈圩林场11个美洲黑杨无性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杨树无性系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性状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杨树优良无性系生长与材性性状的联合选择。结果发现,生长与材性各性状变异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735、0.760和0.764,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9.14%、15.40%和32.33%,生长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各无性系遗传基础的差异。基本密度、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818、0.708、0.635、0.238和0.320,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6.15%、5.67%、6.30%、3.96%和4.82%,表明前3个材性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无性系遗传差异,后2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正相关极显著;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等材性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开展了美洲黑杨11个无性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南方红豆杉珍贵用材遗传改良进程,基于速生且优质干材的珍贵用材选育目标,选择了6省9个优良种源点的46个优树,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优树子代测定试验,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优树家系与单株配合选择。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子代间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及杈干率、高径比、侧枝数量、侧枝密度、最长侧枝长度和最大侧枝直径等形质性状差异显著。3年生幼树生长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027~0.8570,单株遗传力为0.1973~0.7988。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为-34.71%~20.45%。从8个优良家系内选出31株优良单株,其平均遗传增益达到-86.26%~38.79%,这些优良家系和个体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或无性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4.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0个高品质陆地棉品系12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及产量的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和株铃数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较小,说明继续改良高品质系的产量性状潜力较大。纤维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介于79.07%~89.47%之间,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中以衣分和铃重最高,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9.1%和81.85%,单株皮棉重最低,为55.05%。单株皮棉重与株铃数、株铃数与果枝数成极显著遗传正相关。利用与单株皮棉重遗传相关较强的多个性状构建的选择指数,比单纯选择单株皮棉重的效果好,其中以单株皮棉重、株铃数、果枝数和果节数结合选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杉木无性系材性选择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贵云  王欣  陈瑞生  毛红 《种子》2008,27(2):72-74
通过对38个杉木无性系2个试验点15年生的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不同无性系间在木材性质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无性系生长量与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根据不同无性系的生长和材性状况,确定了3种不同培育目标的杉木无性系类型。  相似文献   

7.
黧蒴栲木材材性、化学组分及热值株内纵向变异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湖南省怀化市33年生黧蒴栲(Castanopsis fissa)人工林,利用树干解析,采集木材圆盘样,进行木材材性、化学组分及热值的测定。分别对木材密度、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热值、纤维素含量和酸不溶木素含量等的株内纵向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密度随树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平均值为0.421 g/cm3,变异范围为0.356~0.497 g/cm3,纵向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木材纤维长、纤维素含量和酸不溶木素含量都是随树高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平均值分别为1174.529 μm、53.177%和23.661%,变异范围分别为1063.653~1278.946 μm、47.135%~56.654%、21.99%~26.226%,纵向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木材热值是随树高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平均值为17474.76 kJ,变异范围为16036.06~18491.86 kJ。  相似文献   

8.
黧蒴栲生长材性热值灰色关联分析及优良半同胞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科学选择生长、材性、热值多性状优良的黧蒴栲半同胞家系,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6年生家系生长测定与材性、热值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证实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关联度较高。利用木材材积、木材密度和热值三性状计算得出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综合选择指数为I=0.4480X1+0.5395X2+0.5762X3,指数遗传力为0.8158,均值化综合育种值选择进展△H=0.1693。以综合选择指数均值加1.25倍标准差的指数作为适用于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材积、木材密度、热值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指标,有5个半同胞家系即:PG07、RS09、TD01、RS08、PG08入选,其材积、基本密度、热值增益分别为156.33%~391.78%、12.70%~25.22%、15.81%~31.80%。黧蒴栲半同胞家系初次选择效果十分显著,可为黧蒴栲种子园的营建和制定遗传改良策略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优良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包括7个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 II)模式对杂交稻整精米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以非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并且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的作用。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0.23%和29.03%。相关分析结果,整精米率与谷粒粒宽、糙米率、精米率和米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宽比、谷粒粒长、米粒长、米长宽比和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外观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只有精米率、千粒重和米粒长对整精米率起着显著作用,它们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17 8、0.348 1和-0.270 8。提出了提高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粗皮桉重要性状的随世代推进时的遗传规律,为高世代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粗皮桉含244个家系的第一世代、含83个家系的第二世代种源/家系测定林的3年的生长性状、抗风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遗传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生长性状在第一世代的种源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第二个世代的种源间差异常不显著(p0.05),在两个世代的家系间差异均显著;第一世代的不抗风种源的抗风能力在第二世代得到显著提高。第一世代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第二个世代、种源和家系水的稳定性高于第二世代。两个世代的主要生长性状、抗风指数的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0.10~0.36),第一代的遗传力高于第二世代、抗风指数的遗传力大于生长性状,树高遗传力在第二世代大幅度下降;生长性状与抗风指数间呈强度的负遗传相关。这个结果说明,经两个世代改良后,粗皮桉的生长和抗风能力仍有较大的遗传增益,但随着世代推进其改良重点应放在家系、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的速生性和抗风能力的同步改良困难,应采取其他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ADAA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转基因抗虫棉亲本、两个非转基因抗虫亲本和36个半双列杂交F1的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纤维品质的5个性状受加性、显性和上位性的共同控制,其中麦克隆值、2.5%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以基因显性效应为主,麦克隆值和纤维整齐度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除纤维比强度外,其余4个纤维品质性状都受到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且影响较大。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纤维比强度与2.5%纤维长度的基因型相关和表型值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加性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显性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比强度与麦克隆值的基因加性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但表型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利用亲本和F1的资料预测了F2的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2代的麦克隆值、伸长率、2.5%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分别为1.0%, 8.5%, 0.8%, 0和2.9%, 无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籽粒大小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与产量具有密切关系的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2和F3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值范围都超过亲本的表现值,并且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10%。另外,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加性方差均大于显性方差,广义遗传率在F2和F3代中分别为0.77~0.82和0.82~0.85,固定遗传率都达到0.80以上。粒形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相互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粒宽和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具有较高遗传率的粒形相关性状可以在后代早期进行选择,但由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而且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因此建议继续繁殖后代到基因型稳定,同时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拔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开展巨桉种质源引进,增加遗传多样性,对建立在滇中南地区11 个巨桉种源的173 家系开展生长性状的年度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性状在所有林龄内的种源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参试性状在区组间的F 值逐年减小,区组间16 月生、28 月生和41 月生时差异极显著,53 月生时差异不显著。胸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23%~46%之间,树高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19%~30%之间,单株材积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60%~75%之间,参试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略低于表型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龄间和各参试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林龄内性状间相关性在0.84~0.94 之间;随各林龄时间间隔增长,林龄间性状相关性有下降趋势。整个生长期内,来自昆士兰州Copperlode、昆士兰州Bambaroo 和四川乐山的种源长势良好,来自昆士兰州Ravenshoe、昆士兰州Tinaroo 和昆士兰州TullyGorge National Park的种源长势较差。  相似文献   

14.
新疆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9-1696×CCRI 35配置单交组合及其衍生世代,利用该组合的P1、P2、F1、F2、B1和B2 6世代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采用世代平均值法、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该组合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伸长率4个纤维品质性状做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个纤维品质性状均以加性遗传为主,同时检测出显著的上位性效应。经模型适合性检验,纤维长度和伸长率两个纤维品质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比强度和整齐度性状符合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2)比强度和伸长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比强度(47.80%)、伸长率(20.07%)。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不同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个高强纤维品系为父本,6个常规棉品系、5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和5个彩色棉品系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AD模型,分析了3个群体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常规棉群体和抗虫棉群体的衣分、籽棉产量等性状基因显性效应对杂种一代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彩色棉群体的籽棉产量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而衣分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加性效应。常规棉群体的比强度以显性效应为主,抗虫棉和彩色棉群体的比强度以加性效应为主。3类群体中2.5%跨长和马克隆值的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也较大。常规棉群体和抗虫棉群体的产量性状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纤维长度和细度基本上没有优势,纤维强度有显著的负优势,但彩色棉群体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有一定的正向优势。因而,在品种改良上,可以利用常规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产量,利用彩色棉的杂种优势来提高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6.
旨在阐明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栽植在同质栽培园的18个多花黄精种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种源多花黄精浆果、种子的纵径、横径、侧径等形态性状,以及单果重和种子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及其单果鲜重和种子千粒重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多花黄精浆果形态性状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形态性状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浆果形态性状与种子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多花黄精种子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广义遗传力达到强度遗传范围,能比较稳定地遗传。可以考虑利用种子千粒重这一指标作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7.
郭来珍  陈虹  赵善超  陈凤  陈兵权  陈鑫悦 《种子》2022,(10):50-57+2
为探究天山花楸不同种源种子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8个种源的天山花楸种子的4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山花楸平均种子长度为4.22 mm,平均种子宽度为1.86 mm,平均种子千粒重为4.64 g,平均种形指数为2.28。不同种源间种子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楸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千粒重、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7%、7.75%、16.44%、4.65%。天山花楸种子4个表型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种子的发育受环境因子的调控,种子长度及千粒重均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经度的增大而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聚类分析将8个花楸种源划分为三大类,地理位置相近的种源基本聚在一起,自西向东亲缘关系逐渐变远。受地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源种子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奇台种源种子表现最优,在种源选择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8.
用G.hirsutum作母本,G.thurberi作父本进行种间杂交,经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杂种.对杂种后代8个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绒长、籽指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力较高,分别为62.39%和51.02%,早期世代即可进行单株选择,遗传力较低的其它性状,早期时代以混合选择为宜,单株选择在后期世代才有效.在开放授粉的条件下,除单纤维强度外,各有益性状值均随世代数的递增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用陆地棉连续回交,各种经济性状在后代中恢复得更快.连续自交不利于各种有益特征特性的累积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福建绿豆种质资源遗传潜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50份福建绿豆地方品种16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及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结果显示供试品种的遗传变异较丰富,选择潜力较大,且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不显著。遗传通径和选择指数研究表明,在绿豆丰产选择中,以单株茎重、百粒重和茎粗相结合间接选择,可望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择优良赤桉抗风家系,对114个40月生赤桉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树皮厚度和无损木材性状Pilodyn值进行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风害等级、Pilodyn值、树皮厚度、保存率等8个研究性状中除胸径间差异为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性状间差异性极显著(p0.01)。不同赤桉林木单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型变异系数超过15%,风害等级变异系数达到77.84%,赤桉家系间性状各性状中家系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其中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Pilodyn值和风害等级均受高等强度的遗传控制(遗传力大于0.40)。风害等级遗传、环境、理论表型变异系数最大、单株材积次之。风害等级与树高遗传相关、环境相关、理论表型相关关系中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材积遗传、环境相关性极显著,与胸径、Pilodyn值遗传相关呈极显著相关性(rp=-0.341,rp=-0.476)。对各性状不同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定选择的15个优良家系,再进一步从生长(遗传增益10%)及抗风性能(遗传增益-10%)方面选择出3个优良家系为20026、20027、2002。遗传增益分析表明选择的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参试家系平均值,而提高了家系的抗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