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评估沼液对桃树增肥增产效果可为农村沼液综合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沼液与水的不同比例耦合对桃树的施肥试验,研究沼液的不同施用浓度对桃树光合作用、生长量以及桃树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沼液在桃树生产中具有肥效突出、促进生长平衡、增强光合作用能力、果实大、品质好、提高商品率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用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2.
浅山干旱地区桃园穴贮沼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穴贮沼肥试验,结果表明,穴贮沼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还可以促进桃树生长,改良土壤结构,改善桃果实品质,提高桃园产量,而且省水节肥。  相似文献   

3.
刘延秋 《河北农机》2023,(22):121-123
桃树果实品质和树体生长情况直接相关,保障树体营养,维护其健康生长,以提升果实产量和质量,是果农的关切重点之一。由桃树树形修剪不当导致的结果率低,进而影响桃树树体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问题,已成为目前桃树种植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在桃树栽培管理中,整形修剪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果修剪时机不对,或修剪程度不到位,桃树的寿命会受到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桃树的经济价值。同时,为科学管理桃园,也离不开对整形修剪的规范操作,若整形修剪不及时或操作不当,桃树极易过快生长,从而提前开花和结果,果实结果位置不断向外部发展,缩短桃树寿命。因此,桃树的整形修剪工作极为重要,是延长桃树寿命,提高结果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为种植户创造经济效益,要抓住整形修剪时机,进行科学规范操作,不断提升整形修剪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信阳五月鲜桃为试验材料,设置覆膜和覆膜+覆秸秆(膜+秸秆)两种地表覆盖栽培方式,以清耕(CK)为对照,测定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信阳五月鲜桃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地表覆盖方式下,信阳五月鲜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为前期上升趋势缓慢,盛花期78d后迅速增加;而桃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信阳五月鲜桃果实成熟期(盛花期后93d),覆膜处理的桃果实中的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与CK和膜+秸秆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膜+秸秆处理的桃果实中花青苷含量与CK相比显著增加。信阳五月鲜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并均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之,桃果实品质指标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在果实成熟期迅速变化;桃树生产上应用单一覆膜能显著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
桃树需水信号及产量和果实品质对水分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和2011年桃树连续生长季,在移动式遮雨棚下进行4 a生桃树小区灌溉试验,研究了桃树需水信号(液流速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及产量和果实品质对不同灌水量(I1:100%ETc、I2:75%ETc、I3:50%ETc、I4:25%ETc,ETc是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响应规律。2 a试验结果表明:与I1相比,I2不会明显降低桃树液流速率、Pn和产量并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2 a分别平均提高6.2%、7.7%,而I3和I4虽然有较低的Tr和较高的WUE,但其Pn和产量显著下降,分别降低9.2%、21.4%和16.9%、42.5%。不同灌水量对口感风味、维生素C、糖酸比、单果质量和产量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I2较I12 a分别提高了2.2%、4.5%、24.4%、28.8%、-2.3%和5.9%、3.2%、26.5%、9.3%、0.4%。不同灌水量对果实个数、着色度、硬度和可滴定酸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I2较I12 a分别提高了-24.1%、85.7%、22.1%、12.1%和-8.1%、40%、28.8%、-2.7%。不同灌水量对果实含水率影响不大,亏缺灌溉(I2、I3、I4)均提高了果实品质。由此可见,75%ETc亏缺灌溉是桃树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上最好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6.
对葡萄进行夏季修剪,有利于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产量,改进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7.
姜洪 《农机具之友》2014,(5):122-1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应用,各类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日渐激烈,对我国水果市场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消费者对果实质量和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为了减少农药对果实的污染和病虫果率,果实套袋技术已经在大棚栽培中大面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果实质量和外观品质。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套袋技术对果实品质并非全是有利影响。本文就大棚栽培条件下套袋技术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引黄滴灌对大田葡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3 a生克伦生葡萄为供试材料,开展全生育期黄河水和地下水滴灌的大田对比试验,监测全生育期内2种水质滴灌处理条件下葡萄的各项指标,分析黄河水滴灌对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黄河水能显著影响克伦生葡萄生长发育、浆果外观品质以及果实营养物质含量,能促进新梢枝条生长发育、促进果实膨大、提高果形指数C和硬度P,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和浆果可溶性糖含量WSS分别较地下水处理提高了21.26%和13.59%,Ta含量降低了15.79%.综合分析表明,黄河水滴灌对促进克伦生葡萄新梢枝条生长发育、提高葡萄产量和改善浆果营养品质具有积极意义.试验可为葡萄引黄滴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及调亏模式对梨枣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2017年桶栽梨枣树试验,共设置不同覆盖(无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不同调亏模式(充分灌溉、萌芽展叶期胁迫、开花坐果期胁迫、果实膨大期胁迫和果实成熟期胁迫)两个因素共15个处理。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处理均能增加桶栽梨枣的产量,相比无覆盖处理分别提高了41.5%和60.6%(p0.05),同时,秸秆覆盖处理的产量略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开花坐果期与果实膨大期进行水分胁迫会导致桶栽梨枣的产量显著降低,萌芽展叶期与果实成熟期适当的水分亏缺并不会显著影响桶栽梨枣的产量;果实成熟期进行水分胁迫可以显著提高桶栽梨枣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充分灌溉处理提高了25.9%(p0.05);两种覆盖方式均能有效改善梨枣的果实品质,且秸秆覆盖的改善效果更好;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梨枣品质的改善作用强弱程度依次为果实成熟期果实膨大期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综合考虑,秸秆覆盖与果实成熟期对梨枣树进行水分胁迫处理能有效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是本地区较优的梨枣树栽培管理方式。另外,不同处理对枣品质影响的偏好分析发现,在果实成熟期进行胁迫处理,对口感维度的各项因子均产生了较强的正效应,大幅度地提升了梨枣的果实品质,故推荐在果实成熟期进行胁迫处理,以增强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下限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日光温室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膜下滴灌,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黄瓜的形态、根系、光合、保护性酶、产量、品质等造成的影响,并比较、筛选适宜灌水下限。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处理的灌水下限范围之内,随着灌水下限的增加,植株的株高差异不明显;根长密度、果实水溶性总糖含量随之减小;植株的叶面积、节点数、气孔导度、光合速率、产量、果实内的氨基酸、还原型Vc、水分含量随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水下限为85%FC的处理,其产量最高、品质最优,可以将其作为黄瓜温室膜下滴灌栽培的适宜灌水下限。  相似文献   

11.
丘陵山地果树冠层体积激光测量方法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冠体积是农药变量喷施、肥料精准施用和果产预估等果园精细管理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丘陵山地果园地面不平整和果树种植不规整等因素对果树冠层体积激光测量方法的影响,搭建了果树冠层体积激光测量平台,基于AHRS和DGPS实现定位定姿,通过空间坐标转换直接求取果树冠层激光扫描点在大地坐标系下的三维数据;并采用切片技术提取冠层点云的面、线信息,以累加方式计算果树冠层体积。测得的大地坐标系下的丘陵山地荔枝树冠层激光点云能较真实地反映果树冠层的形状特征;以3棵人工修剪的圆柱形绿篱树为靶标,冠层体积激光测量与人工测量相对误差约为5%。试验结果表明,依据果树冠层点云测量冠层体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杨莹 《湖南农机》2016,(7):160-161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果树种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产业,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果树种植效果,提高整体病虫害防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针对于当前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不足,要提出科学的针对措施进行解决处理,确保果树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就对于果树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探究了应用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果树病虫害的发病率随着果树种植行业迅速发展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逐年增高,不仅严重影响了果实的产量及品质,也影响了果树的寿命。刮除病虫害组织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设计了一种果树自动刮皮收集装置,主要由动力机构、刀具、清洁机构和收集机构4部分组成,以小型电动机为动力源。在该装置中,设计了一种双刀具布局的新型刀具,并增加了对刀具的清洁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配置了收集机构,对切削的树皮屑进行收集,减少了果树的二次污染。该果树自动刮皮收集装置能有效地降低了果树病虫害的发病率,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劳动力,可为果农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果树冠层结构和栽培密度可提高其冠层内光截获量,对提升果实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细纺锤形樱桃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三维点云的群体樱桃树冠层光照分布预测模型。使用Azure Kinect DK相机获取群体樱桃树三维点云数据,通过点云数据预处理得到完整的群体樱桃树三维点云数据。在冠层尺度内,对樱桃树冠层点云数据进行分层,提取不同区域的点云颜色特征。提出基于Delaunay三角化凹包算法的点云投影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凹包边界点提取和向量积叉乘,计算不同区域的点云投影面积。以点云颜色特征和相对投影面积特征为输入,以实测相对光照强度为输出,建立群体樱桃树冠层光照分布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樱桃树冠层内的光照分布,预测值与实际值决定系数平均值为0.885,均方根误差为0.0716。研究结果可为樱桃树合理的种植密度管理及樱桃树休眠期自动化剪枝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果园滴灌系统是矮化中间砧密植栽培苹果园水肥管理中一项重要技术要求。为此,针对山地果园的滴灌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布置和地块规格设计,以及农机作业便捷等方面分析了山地果园灌溉施肥轻简化作业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应用滴灌系统及时、定量进行水肥补给,促进了幼龄果树的枝条发育,节约了水资源,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山核桃的生长习性、栽培条件、播种育苗、定植密度、修剪整形、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山核桃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山核桃的成活率、生长势、开花座果率、单果重和产量,同时也可以改善山核桃的品质和风味,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山核桃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果树栽植过程中株距难以控制的问题,考虑到现有的果树栽植机定株距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及受土壤滑移率影响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光电定株距装置,可以避免土壤滑移率对株距的影响,保证栽植果树株距的一致性,且可实现株距连续可调,满足不同果树栽植时对株距选择的要求。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部分株距较设计值有所偏差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果树栽植机光电定株距装置栽植合格率92.5%,平均栽植深度合格率为92.9%,在1.7m栽植株距下,株距变异系数为5.9%,满足现代标准果园机械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维点云颜色特征的苹果树冠层光照分布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果树冠层结构有利于获取充足的光照,对提升果实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果树冠层光照分布规律,以自由纺锤形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以目标图像的颜色变化与光照强弱存在相关性为理论依据,首先利用Trimble TX5型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以"顶视法"获取叶幕稳定期苹果树冠层三维点云,按照实际苹果树冠层划分方法,提取三维点云空间不同区域的颜色特征,针对自然环境下苹果树冠层颜色特征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不能采用精确、定量的符号对其进行描述的不足,构建以颜色特征为输入、相对光照强度为输出的模糊神经网络,以此作为苹果树冠层光照分布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三维点云颜色特征的光照分布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预测精度为80.57%,能够为科学合理的苹果树修剪和整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在复杂果园背景中难以识别分割单株果树树冠的问题,研究了基于Mask R-CNN 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单株柑橘树冠识别与分割的方法。通过相机获取柑橘园图像数据,利用Mask R-CNN神经网络实现单株柑橘树冠的识别与分割,根据测试集的预测结果评估模型的性能和可适应性,并分析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参与建模的果园单株树冠识别分割准确率为97%,识别时间为0.26s,基本上可满足果园精准作业过程中的树冠识别要求;未参与建模果园的单株树冠识别分割准确率为89%,说明模型对不同品种、不同环境的果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SegNet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均约高5个百分点,说明在非目标树冠较多的复杂果园图像中具有较好的识别分割效果。本研究可为对靶喷药、病虫害防护、长势识别与预估等果园精准作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A mathematical model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trees (ash) with grassland on wood production, grass yields and output of sheepmeat is described. Using the model, an assessment has been mad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varying the density and the planting pattern of the trees on the combined income from the sale of wood and livestock over a number of years. The resultant income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an equivalent unafforested area to assess the likely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intercropping trees with grass. At a discount rate of 5%, the indications are that combining wood and sheepmeat production on the same area could be financially attractive. At higher discount rates, the economic attraction of growing trees is more dependent on an increase in timber prices relative to those prevailing at present. However, given the large number of assumptions necessitated by the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data and in the absence of any means of validating the model, extreme care is needed in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Confident economic projections of the value of intercropping trees with grass await further experimental work on appropriate growth models for open-grown trees, light interception, tree rooting patterns and water uptake of tree ro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