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外加强了对小麦纹枯病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该病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综合,同时讨论了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外对小麦纹枯病作了大量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该病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综合,同时讨论了今后小麦纹枯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就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将农业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良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22-122,202
本文主要介绍淮北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概况,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且针对其发生危害情况和发病与流行规律而提出合理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呈逐年加重趋势,国内外也加强了对该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从小麦纹枯病病原、侵染过程、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小麦纹枯病的发展,对小麦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不同小麦生育阶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对小麦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不同小麦生育阶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黄淮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通过对小麦纹枯病的侵染及发病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技术措施,防效显著,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0.
黄伟 《现代农业科技》2007,(18):73-73,75
结合当地实际,阐述了小麦纹枯病的症状特征及发病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iavt14和徐州25杂交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通过3年表型数据分析,结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分别是Qses.jaas-2b1、Qses.jaas-2b2。Qses.jaas-2b1在连续2年田间接种鉴定中可解释5.46%和8.56%的表型变异,Qses.jaas-2b2在连续3年的田间纹枯病接种鉴定中可解释6.04%、8.10%、12.92%的表型变异。在染色体7D上检测到1个抗性QTL:Qses.jaas-7d,最高可解释11.25%的表型变异。说明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s有可能存在于小麦染色体2B和7D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稻茬小麦纹枯病20012011年发生情况研究分析,选取年前11月下旬病株率s(%)、102011年发生情况研究分析,选取年前11月下旬病株率s(%)、1012月雾日数(d)、1212月雾日数(d)、122月日照时数(h)、32月日照时数(h)、35月份降雨量(mm)4个预测因子,建立病害发生程度中长期预测模式,历史回测符合率98.5%,2012年经预测检验,符合率95.9%,与发生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防治小麦纹枯病有益内生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采自河南西部地区的38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到小麦内生细菌296株.通过活体植株筛选,从中获得的13株细菌,可显著降低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其中菌株Z8-15的生防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1.82%.在平板上测定了13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的拮抗能力以及产生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生防活性内生细菌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南47份健康小麦品种根系内分离获得小麦内生细菌,筛选其中具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并进行运动性、产酶能力、铁载体产生能力、对病原真菌抑制性测定。[结果]活性植株筛选中有10株细菌可显著降低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和严重度,分别是0-10、-90、-19、0-23、0-270、-280、-30、0-38、2-26、2-27,其中0-9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82.86%。[结论]不同生防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菌源种类,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的不同症状特点及各阶段病情的发生情况、发生条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黄淮麦区57个小麦品种对3株小麦纹枯病菌的苗期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兰考、夏邑和嵩县的小麦纹枯病罹病植株中分离鉴定出3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苗期活体测定了黄淮麦区57个小麦品种对3株不同菌系纹枯病菌的抗性,结果发现,被测品种苗期对3株纹枯病菌的抗性差异明显,不同来源纹枯病菌菌系之间的致病性存在分化现象。对兰考菌系R1的抗性:邯6172、花培3号等1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兰考矮早8、百农AK58等24个品种为中感品种,其余16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对夏邑菌系R2的抗性:泛麦5号、郑麦98等10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其余47个为高感品种;对嵩县菌系R3的抗性:豫教2号、豫农949 2个品种为中感,其余55个均为高感品种。在所有被测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8.
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对参加黄淮南片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小麦新品种(系)及征集的国内外新品种(系)共计1 629份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纹枯病病指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供鉴定的材料中未发现免疫或高抗品种,但有部分品种如034573、驻98010-115、京03-4321、GUADALVPE等抗性较好,两年病指均低于30%,且年际间抗性表现稳定,可作为抗病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噻氟酰胺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噻氟酰胺对江苏淮安地区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在小麦纹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分别在3月5日、15日、25日和4月5日、15日施用24%噻氟酰胺150和300ml/hm^2 2个浓度,确定24%噻氟酰胺田间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用药时期,并根据最佳用药时期的施药浓度进行杆发病率和白穗率情况调查,确定24%噻氟酰胺在小麦上的使用剂量,同时测定防治后的实际增产效果。[结果]24%噻氟酰胺sc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应选择在小麦拔节之前的3月5日~25日,用药量为150—300ml/hm^2,产量最高可增加到18.35%;小麦拔节之后的4月5日,24%噻氟酰胺的浓度为300ml/hm。时,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明显下降。[结论]于3月5日-25日施用150~300ml/hm^2噻氟酰胺对该地区小麦纹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效和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庄洪涛  张学文  张增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9972-9972,9992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转RSSP1-TiERF1基因的T0代小麦进行了DNA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检测基因组庞大、外源基因序列GC含量高且与内源基因同源性高的转基因小麦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