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废黄河地区以沙土为主,由于土质沙、蓄水保肥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农田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而进行覆盖农业栽培为该地区改良沙质土壤、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3.
4.
5.
章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总结了生态农业建设典型单位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在农业持续发展中要处理好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关系,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本市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阐述了秸秆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提高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推广秸秆还田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开发利用秸秆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云港市为例,阐述了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与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前,我国水土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有大地影响到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水土是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10.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张开寿(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419100)芷江县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南麓,与贵州接壤,是以侗汉两民族为主要成分的少数民族县,也是山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2099km2,辖25个乡、4个镇、303个村、8。88...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晋州市李家庄村为侧,用生态污染因子筛选法界定了典型区域农田水分、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了工业废物对大田作物影响。结果表明,工业小区附近农田生态环境状况不良;以氟化物为主的废气污染危害小麦等农作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作者根据中国南方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粮食偏紧,而草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发展草业自然条件优越,潜力大且急需的现状,并根据多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以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本文根据“八五”期间,制定秸秆还田技术规程的研宪和我国已有研究报道,对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秸秆还田的增产机制是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秸秆还田不仅有改良土壤,增加作物养分,培肥地力作用,而且对保持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都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田生态环境变迁与某些农作物病虫害发展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地区历年资料分析表明,近40年来该地区主要农业竹态环境要素有明显变化。如年日照时数和年均风速逐渐下降,而相对温度呈上升趋势,进而引进地区性的水面蒸发量下降。气象要素的变化及灌溉量、施N量的增加,促使某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加重,故培育高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物新品种,实施节水灌溉及经济合理施用N肥对缓解该地区的病虫危害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分别占15.38%、30.77%和30.77%,即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该模式比稻/麦复种连作方式土壤总N、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23.13%、27.10%、31.25%、98.37%和46.7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且可减少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毒物的残留。总结了该模式的系统耦合技术并提出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农业环境污染的本质,论述了可持续农业的由来。笔者认为江苏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为此,提出了4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