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植保工作的哲理和原理,战略和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蒲天胜 《广西植保》2000,13(3):21-25
由于人类的错误行为 ,正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引发了土壤流失、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质量恶化、水域污染和淡水资源紧缺、耕地面积缩减、人口急剧上升等全球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人类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世界各国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经过几十年探索 ,终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达成共识。可持续农业是 80年代由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世界性农业发展战略 ,这个战略已经列为2 1世纪议程受到广泛的重视。 1 992年 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流域绿洲开发与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丁宏伟 《干旱区研究》2007,24(4):416-421
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环境近2000多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近50年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90年代,石羊河流域出山地表水资源减少了15.91%,地下水补给资源减少了42.92%,地下水开采量增大了近10倍,泉水资源衰减了84.3%,进入下游的水资源减少了75%.水资源利用格局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地下水水质的恶化,产生了植被衰亡、下游绿洲萎缩、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的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恶化程度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 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② 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③ 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777、0.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④ 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⑤ 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22年MOD13A1 NDVI数据计算内蒙古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内蒙古FVC时空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结合夜间灯光(NTL)和地表覆被数据,采用逐像元相关分析方法探究FVC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内蒙古FVC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东北至西南逐渐减小的趋势,FVC以改善为主,增速为0.0039·a-1,大部分区域FVC变化表现为基本稳定(64.02%)和明显增加(31.64%),所有盟市年均FVC增长量均为正值;(2)FVC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不显著变化,占比依次为:不显著变化(65.62%)、显著增加(17.36%)、极显著增加(13.43%)、显著减少(3.27%)和极显著减少(0.32%),显著减少和极显著减少的区域与新增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3)在人类活动空间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区域(79.67%)人类活动不会对FVC变化产生显著影响,12.80%的区域人类活动对FVC变化起着积极作用,地表覆被主要为城区周边的草地和耕地区域,只有7.53%的区域人类活动对FVC变化起着消极作用,主要分布在地表覆被为耕地、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新...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1988-2000年景观结构和功能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1988和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以ARC GIS9.0和FRAGSTATS3.3为分析平台,对区域景观结构和功能进行动态分析。其中,结构分析主要采用景观指数方法;功能分析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的方法。结果表明:1988-2000年间,景观整体上分布还较均匀,连通性增加,丰富度减少,有向不均匀发展的态势,服务功能景观上以草地为主,功能类型上以调节功能为主,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减少。草地景观形状指数较大,形状复杂,高、中覆盖草地比例减少,聚集度指数增加,低覆盖草地比例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说明草地处于退化中;在服务功能中比重不大的林地和水域对区域生态效应的发挥有重要作用,虽然面积变化不大,但是破碎化程度增加,对其环境调节功能有一定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受人类干扰严重,斑块形状很规则。未利用地面积占30%左右,多为沙漠和荒地,生态脆弱,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黑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地质问题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黑河中游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下游地区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草场。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中游地区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引起的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及全球气候干旱化趋势的影响,进入下游的河川径流量逐步减少,在中游地区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不断衰减、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同时,使下游地区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全面引发了湖泊干涸、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7.
近50年岱海生态与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岱海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内陆湖,历史时期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经历多次扩张和收缩,最大水域面积曾达到760 km2。近5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湖区农业活动的加强,岱海的补给水量急剧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岱海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加快趋势;与此同时,湖水的矿化度不断升高,咸化现象已十分明显;受农业活动和城镇生活的影响,岱海水体的富营养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岱海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只是起到了加速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弱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等。分析其成因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双重作用影响,一是近40年青海湖地区的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升温趋势,平均10年尺度上升温0.36℃,同期,降水量波动且略呈减少态势;二是入湖水量减少,对青海湖鱼类生长繁殖影响较大;三是草地开垦,超载过牧与樵采,构建围栏等人类活动剧烈。为此提出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和开展沙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与制定青海湖综合整治规划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由于黑河上中游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并且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质恶化。2)以胡杨林、柽柳、梭梭林为主的天然林大面积减少;草地生态系统呈现以草场面积减少,牧草产量下降,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3)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在该区表现明显。为了使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本文从水资源、植被及土地生态系统等方面对额济纳绿洲提出了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0.
榆林地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地区是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以榆林地区2000—2015年MODIS NDVI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及缓冲区方法,分析了区域NDV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总体上NDVI较小,植被覆盖水平较低。2000—2015年NDVI以每年0.009 6的线性速率递增,空间上主要表现出线性增加趋势,占总面积的97.06%,减少趋势面积较小且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分布在区域西南部山区、城镇附近及中、东部的河流谷地。(2)相关分析表明,榆林地区NDVI与气温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反映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导因子。(3)NDVI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类活动范围中,市级行政中心缓冲区人类活动强度高于县级行政中心缓冲区。市级行政中心缓冲区范围可划分为5 km以内受人类活动剧烈影响区域、5~9km受人类活动影响递减区域和9 km以外未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域。  相似文献   

11.
李旭东 《干旱区研究》2007,24(2):280-286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各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从而导致了贵州高原人口具有地带性分布,表现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黔中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13.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s helpful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ahel region in Africa,we established a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model for this region by combining dryness,moisture,greenness,and desertification indicators.Using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data in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Sahel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1-2020.We used liner regression and fluctuation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the trend and fluctuation of RSEI,and utilized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indicator to the RSEI.Further,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SEI and precipitation,and Hurst index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 trend of RSEI in the fu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RSEI of the Sahel region exhibited spatial heterogeneity.Specifically,it exhibited a decrease in gradient from south to north of the Sahel region.Moreover,RSEI in parts of the Sahel region presented non-zonal features.Different land-cover type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RSEI values and changing trends.We found that RSEI and precipitat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suggesting that precipitation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of RSEI.The areas where RSEI values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were slightly less than the areas where RSEI value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In the Sahel region,the areas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ccounted for 44.02%and 28.29%of the total study area,respectively,and the areas in whic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changing from improvement to deterioration and from deterioration to improvement accounted for 12.42%and 15.26%of the whole area,respectively.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uture change trends of RSEI in the Sahel region,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Green Great Wall"(GGW)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ject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区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气候生态的影响,探讨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干旱地区水化学环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西地区各种水体水化学现状、历史和演变。并探讨了矿化水的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氟水的分布、形成、演变,还有局部工业污染等几个主要的水化学环境问题,为防止水质退化、控制水质平衡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区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 ,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并结合历史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 ,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草原压力 ;实现合理用水 ,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可有效抑制草原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中基于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对关中东部黄渭洛河三角地带沙苑生态环境变迁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复原了其变迁过程,并以四个主要时期简要讨论造成变迁的原因。结果表明:形成初期主要受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后的几个时期主要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建国后,经过合理的改造,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这些对研究人地关系很有启示意义,也为治理和改善沙苑生态环境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西部旱涝灾害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对吉林省西部近50年的数据资料统计的基础上,研究了吉林省西部旱涝灾害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旱涝灾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年大幅度上升。吉林省西部降雨量逐渐减少,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气温逐渐升高,是旱涝灾害逐渐加重的自然驱动力。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9.
浑善达克地区生态环境劣化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文阐述了浑善达克沙化草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从系统物流平衡、环境气候变化 ,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劣变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放牧畜牧业是该地区的牧业主要生产方式 ,家畜是生态系统中植被的主要控制者 ,系统内物流 (以 N为例 )的出入失调和季节性的草 -畜供求失衡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的主要因素。而其它因素 (如气候变化、垦荒、挖药材等 )对系统的劣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著者指出 ,增加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 ,调整四季放牧的自然畜牧业生产方式 ,积极引种入牧 ,缓解草地春季敏感期放牧压力等 ,是治理和维护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