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对菌核病抗(耐)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草酸浸根和黑麦粒接种两种方法分别对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等国的15个春性和16个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菌核病的鉴定。结果没有发现高抗类型,但是城蓝型油菜品种(系)之间存在着感染菌核病轻重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为探明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差异,提供筛选抗耐病性的材料的新来源;【方法】选用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方法和病圃自然发病鉴定,研究了其青角期茎秆接种后病斑的扩展情况和成熟期自然发病情况以及在大田生产中的侵染发病;[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抗病性存在有明显差异,自然鉴定冬油菜材料Wany-ou14的抗耐病要优于其他材料,抗病指数为0.36(对照Zhongyou821抗病指数为0),人工接种春油菜材料Ranger具有较好的病害抗扩展性,抗病指数为0.64,中晚熟的材料抗耐病强于早熟材料;【结论】冬油菜材料的抗耐病要优于春油菜材料,春油菜类型也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抗性资源通过转育可提高冬油菜的抗病性;生产中油菜类型的选择以中晚熟的冬油菜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对菌核病抗(耐)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油菜开花期间,病菌子囊孢子能传播到花器官的各个部分,在脱落飘散的花器官中,花萼带菌的几率最高,有花瓣油菜花萼带菌平均为99.3%,雄蕊和花瓣次之,分别为92.0%和92.3%。无花瓣油菜花萼带菌也高于雄蕊。在花朵数相等的条件下,无花瓣品系花器官带菌几率的总和比四瓣油菜相对减少33.0~36.4%,平均为34.1%。与对照种相比,盛花后无花瓣品系的叶片间接受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种,成熟前植株间接受侵率相对减轻32.0~47.1%。植株间接受侵率(x)与病指(y)(y含直接和间接受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287),表明病情严重度随着植株间接受侵率提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4.
对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抗(避)、耐病性研究表明,90A比其保持系90B四年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9.8%和68.6%,年度间相关系数r=0.92;转育成新不育系92A后,其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同核保持系92B低48.4%和51.8%。不育系的这种相对抗病性与其花瓣粘附率呈正相关(r=0.94),实质上是种避病性,而且能伴随着雄性不育细胞质所控制的小花瓣性状而遗传。人工接种  相似文献   

5.
草酸浸根方法鉴定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7.
以相对发病率和相对病情指数(RDI)为指标,比较了三轮半姊妹(HS)家系和全姊妹(S1)家系的油菜菌核病抗(耐)性水平。病圃诱发(菌丝体喷雾)条件下,HS家系群和S1家系群的平均RDI为116.8 ̄172.2,家系间RDI变幅为40.2 ̄408.5。在96HS和96S1家系群中分别有30.6%和39.0%的家系RDI小于100,其中有些家系的病情指数仅为抗性对照的40%。单株表型选择可为选择提供较  相似文献   

8.
9.
用0.2mmol·L^-1草酸,30%蔗糖,50mg/L ABA,10mg/L硼酸培养液对12份耐菌核病性不同的油菜品种(系)的花粉粒离体萌发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加草酸的培养液)的萌发率相比,耐病材料的萌发率受抑不明显,感病材料的萌发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的抗耐病性及其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一批甘蓝型普通油菜和单、双低油菜品种(系)及其组配的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相结合的系统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与育种实践所获得结果一致。现有甘蓝型油菜(包括双高和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系)间存在着抗耐菌核病性的显著差异,用强耐病性亲本组配的杂交和回交1代2代,均具明显的偏亲本的强耐病特性,并表现强耐病性为部分显性,表明基因型间存在耐病性差异,这种耐病性具有较高遗传力(56%-64.8%)。在今后育种中选用强耐病亲本杂交或回交,并加强早期世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就可能选育出耐病性强的单、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获得一批耐菌核病性强的单、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和系选材料,并为优质抗耐病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分离鉴定和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油菜几丁质酶的特点及其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测定甘蓝型油菜西农长角几丁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等性质,结果表明,几丁质酶以脱乙酰化几丁质7B(乙酰化程度为30%)为底物时活性最高,而对8B,9B,10B(乙酰化程度为20%,10%,0%)和菌核菌细胞壁的活性较低。几丁质酶活性的最适宜反应温度为30℃-40℃中,并在25℃以下时活性大大降低,这与菌核菌生长和入侵的最适温度15℃-25℃不一致。西农长角的种子中几丁质酶的活性很强,发芽后逐渐下降,到第5天时开始提高。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和抗性油菜材料的几丁质酶活性和对菌核菌的抗性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这表明几丁质酶在提高油菜的抗菌核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核盘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EC50,观察了其中一个菌株的抗药性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药剂本身对抗药性的发展是否具有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所测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相似,同属于敏感型;经多代的多菌灵处理以后,其抗药性有所提高,表现为EC50的提高和在含多菌灵培养基上生长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以法国双低品种普里莫尔 ( Primor)作母本 ,高产稳产品种宁油 5号作父本 ,经过多次连续单株选择 ,采取田间选择与化学分析相结合 ,选育出江苏省第 1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淮宁 2号。经中国油料所等多家单位测定 ,其芥酸含量为 0 .3 0 %~ 0 .72 %,硫甙含量为 7.98~ 3 5.2 μmol/ g,油酸含量为 63 .2 3 %,亚油酸含量为 2 1 .1 9%,含油率为3 9.6%,符合国家优质油菜标准。在江苏省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 ,表现出高产、稳产、抗倒、抗寒等优点 ,是淮北地区较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高油分育种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连续单株选择,338个株系及其2008个单株的含油量进行了为期3a的筛选。结果表明:株系和单株含油量平均每a各提高2.4个百分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不同的材料选择高油分的效果是不同的。最后对重庆地区开展甘蓝型油菜高油分育种的可能性和高油分指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草酸毒素在油菜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油菜菌核病草酸毒素在组织和细胞水平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草酸对油菜叶片、愈伤组织、游离细胞和原生质体具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不同感病程度的油菜品种(系)对草酸的敏感性不同,这种组织和细胞水平上毒素敏感性表达可用于抗(耐)病性筛选,并提供抗源筛选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因枪转化甘蓝型油菜小孢子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甘蓝型油菜花油3号、湘油15号为材料,优化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胚状体的条件,建立起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高效再生体系。在主花序第1朵花开后第4d从主花序上取4.0-4.5mm花蕾,每mL NLN培养基接种1个花蕾的小孢子,在32℃起始热激培养36h,胚状体产生频率最高,花油3号达24.80个胚状体/花蕾,湘油15号达16.50个胚状体/花蕾。用基因枪转化甘蓝型油菜花油3号和湘油15号的小孢子,PCR-Southem检测证明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小孢子培养前进行基因枪轰击及在胚状体诱导培养时进行筛选,转化频率较高,花油3号可达2.1株转基因植株/花蕾,湘油15号可达1.2株转基因植株/花蕾。  相似文献   

17.
来自向日葵上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株Sun-1P经多次转代培养及冰箱保存后对有机氮(牛肉汁、蛋白胨、酵母膏)及淀粉的利用能力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转代株Sun-1M对有机氮的利用与pH值及速效糖(葡萄糖)的存在有关系。离体致病性测定表明:Sun-1M对油菜、莴苣、向日葵及蚕豆等寄主仍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再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30个黄籽品系和50个黑籽品系为材料,对黄籽品系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以及黄籽油菜下胚轴和子叶的芽再生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籽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无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黄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都较低,品系间差异显著,部分品系如SH 21,SH 167,SH 34表现较好。甘蓝型黄籽油菜子叶的芽再生频率(平均89.49%)极显著地高于下胚轴(平均15.95%),但其差异随品系而异,特别是品系DH33,部分处理子叶芽再生频率为100%,而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却为0。  相似文献   

19.
玉米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下胚轴为转化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玉米几丁质酶基因(Maize Chitinase gene)导入双低油菜品种D2中,获得了抗卡那霉素(Kanamycin Kan)的再生植株,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预培养对油菜下胚轴的遗传转化是必要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过程中的过敏反应可通过一些措施缓解;延迟筛选可提高油菜下胚轴的转化率。对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表明:部分抗性植株在多次重复检测中的均显示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0.
采用ADM混合线性模型,对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配制的双列杂交资料的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由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共同决定,环境效应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效应分析发现72-Regent,Andor的加性效应,88-14的母体效应,{[(tower×81008)×81008]×非野}×955选系组合的显性效应较符合品质育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