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小麦基因型对土壤钾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了7个不同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对钾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钾水平条件下,它们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钾大部分来自非交换性钾源,其中矿物钾差异比较显著。在低钾条件下,吸收矿物钾量的比例差异大于高钾条件下吸收的矿物钾比例。因此,在缺钾土壤中,不同小麦基因型吸收矿物钾的量是筛选其耐低能力的重要指标。本试验初选出晋麦31号为耐低钾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的小麦基因型,以4水平钾浓度的水培方法进行研究,在高钾条件下,不同小麦基因型的干重、植株含钾量、吸钾量、根系状况差异较小,随着钾浓度的下降,不同小麦基因型的干重、植株含钾量、吸钾量、根系善差异逐渐。对钾肥反应敏感的小麦基因型,随着钾浓度的下降,缺钾症状加重。因而筛选出晋麦31号为耐低钾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筛选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个小麦基因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液培与大田试验,在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2个水平下,对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的筛选指标进行了探讨,为氮-高效基因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干重在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条件下都有较大的基因型变异(变异系数CV分别为29.03%和18.21%);在所有调查性状的相对值中,相对植株干重(低氮胁迫/正常供氮)基因型变异较大(CV为22.76%);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植株干重与相对株高、相对植株吸N量和相对N利用效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液培试验中相对植株干重和大田试验中相对籽粒产量(不施氮/施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n=2)。因此,以小麦苗期相对植株干重作为筛选指标,然后进行大田验证,是筛选耐低氮小麦基因型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不同磷水平对橡胶树幼苗氮钾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磷素的缺乏对橡胶树氮、钾吸收利用分配特性的影响,利用橡胶树PRIM600号实生无性系幼苗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P2O5浓度为31、10、5、1、0 mg/L)下橡胶树氮和钾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下降,橡胶树氮、钾的吸收效率均显著降低。茎的氮利用效率随着磷水平的下降而显著升高。根、叶的氮利用效率在10 mg/L、5 mg/L、1 mg/L等轻度磷胁迫下与正常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在0 mg/L处理下与正常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茎的钾利用效率随着磷水平的下降显著提高,但叶、根等器官钾的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同时,低磷胁迫下,橡胶树增加了对根系的氮、钾素分配比例,促进根的生长,从而增强橡胶树的氮、钾的吸收能力。此外,缺磷显著可提高橡胶树的N/P比和K/P比、降低N/K比。说明在缺磷条件下,磷是主要的生长限制因子,且会导致N/K比例失调,产生相对的氮素缺乏。在生产中,缺磷条件下应适当提高氮肥的比例,从而保持氮和钾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5.
不同小麦基因型孕穗期根系性状与吸氮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培培养,研究了生产上主栽的不同小麦基因型在充分供氮条件下孕穗期的根系、根系生理活性及根系与地上部干重以及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体积、根冠比、根活性及植株吸氮量不同基因型间有显著差异,根总吸收面积、根活跃吸收面积不同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植株吸氮量与地上部干重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634,经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吸氮量的差异和地上部干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植株根干重和根体积不同造成的。研究表明,选择根干重和根体积大的小麦品种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业已完成深度重测序的134份水稻地方种质资源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按不施氮(N0),施96kg hm^–2纯氮(N1)和施192kg hm^–2纯氮(N2)3种氮肥水平,检测了分蘖盛期植株的钾含量、植株干重和钾积累。结果表明,水稻钾含量、植株干重和钾积累在N0、N1、N2三种氮肥处理下均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丰富。植株干重和钾积累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钾含量与施氮量相关性不显著;钾含量与植株干重呈负相关,钾含量与钾积累相关性不显著,而植株干重与钾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在3个施氮水平下,籼稻的钾含量极显著低于粳稻,籼稻的干重和钾积累都极显著高于粳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在3个氮肥水平下检测到12个显著相关位点,其中钾积累、钾含量和植株干重的显著相关位点分别有2、5和5个。在N1水平下,位于第6染色体上与钾含量相关的SNP(Chr6_1,524,776)的显著性峰候选区包含与钾离子转运蛋白互作的RUPO基因。根据钾含量的差异,鉴定出3个钾含量与低氮响应有关的SNP位点,1个位点与高氮响应有关,而位于第10染色体上的显著性位点Chr10_2,822,026对低氮和高氮均有响应,该区域的4个候选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氮水平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淮北地区偏大穗型中粳水稻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淮北地区偏大穗型水稻的养分吸收特性,以偏大穗型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穗数型水稻品种连粳4号(ck)为试验材料,对氮(N)、磷(P)和钾(K)养分吸收和累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每穗总粒数极显著增加,偏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10.97t/hm2)极显著高于穗数型水稻品种(8.46t/hm2);偏大穗型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N、P、K含量均高于穗数型水稻,其中P和K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偏大穗型水稻N、P和K的累积量表现基本一致,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P和K的累积量相当,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和抽穗期至成熟期N、P和K的累积量偏大穗型水稻品种均显著高于穗数型水稻品种;偏大穗型水稻品种每生产1000kg稻谷所吸收的N、P和K,超高产水稻分别为22.97kg、7.66kg和25.71kg,穗数型水稻品种为25.30kg、8.04kg和28.84kg;偏大穗型水稻对养分吸收具有生育前期低和中后期高的特点,并可提高养分吸收的产谷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氮、磷、钾施用水平及施用比例对头花蓼生长发育、植株性状、产量及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K不同肥料施用比例对头花蓼产量影响较大,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以高量N、P+低量K肥(N2P2K1)处理产量最高;N肥效应最高,并且显著高于P、K肥;P肥效应次之且显著高于K肥;K肥效应最差,施用效果不佳;N、P肥对头花蓼槲皮素含量的影响较大,N、P、K肥配施头花蓼槲皮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2O5 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 (K0)、150 kg hm–2 (K1)、225 kg hm–2 (K2)、300 kg hm–2 (K3)和375 kg hm–2 (K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 2年均在225 kg K2O hm–2时增幅最高, 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  相似文献   

10.
探究温室设施栽培下不同供氮水平对金钗石斛生长、营养元素分布规律及品质的影响,可为金钗石斛精准设施栽培和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以金钗石斛3年生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形态指标、开花性状、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N、P、K元素含量变化和石斛碱含量,探究不同供氮水平(清水对照CK、1/2N、1N、2N)对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及营养元素(N、P、K)在其体内转运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下植株生长趋势及N、P、K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逐步增加,施氮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但不同供氮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不同时期氮元素存在从老茎向新生茎转移的趋势。磷元素含量在不同部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1年生叶中钾元素含量较高(35.91 g/kg),2、3年生茎中钾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部位。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氮元素比值在4—6月显著上升,而后逐渐下降,与营养生长期需氮特征一致。尽管磷元素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不同供氮水平对磷元素比值无显著影响。低供氮水平下的钾元素比值较高。在开花品质方面,1/2N和1N处理优于其他处理。施氮有助于植株体内石斛碱含量的增加,茎中石斛碱含量显著高于叶和根。非1...  相似文献   

11.
钾素水平对网纹甜瓜矿质元素积累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已报道的甜瓜专用营养液配方中钾素水平差异较大,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形成。为量化设施基质栽培网纹甜瓜的钾素供给,本试验在120,240和360 mg/L三个钾素水平下,对温室基质栽培网纹甜瓜的植株生长、矿质元素积累及氨基酸、香气物质等品质因子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营养液中240 mg/L的钾素水平可增强网纹甜瓜植株的生长势,促进茎杆粗壮,有利于矿质元素吸收,但对叶面积无显著影响。钾素施用水平对网纹甜瓜的单瓜重无显著影响,对营养风味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显著提高果肉内可溶性固形物、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及香气物质的含量。但钾素过量(360 mg/L)则会导致网纹甜瓜果实品质降低。生产实践中,温室基质栽培网纹甜瓜营养液中的最适钾素水平应为240 mg/L,此时植株对N,P,K,Ca,Mg的吸收比例为28∶5∶40∶21∶6。  相似文献   

12.
探究了华南砂泥田土壤有机肥C/N优化下钾肥用量和基追比对烤烟生物量、钾素吸收、土壤有效钾含量及香气品质改善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3个施钾水平,K1(120.0 kg/hm~2)、K2(240.0 kg/hm~2)和K3(360.0 kg/hm~2);副处理为钾肥不同基追比:S1(7∶3)、S2(5∶5)和S3(3∶7)。结果表明:旺长期-成熟期烟叶生物量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而随钾追肥比例增加,烟叶生物量降低;K2和K3水平下,基追比S1处理成熟期上部烟叶钾离子含量低,但基追比S2和S3处理上部烟叶钾供应充足,表明钾肥后移有利于钾离子从下部叶向中、上部叶转移。随施钾量提高,根际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增加;K2水平旺长期、现蕾期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成熟期时S3基追比处理低于基追比S1和S2处理;K3水平下,根际土壤速效钾在4个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相比,K2水平S3处理显著增加烟叶总氮、总烟碱和蛋白质含量,改善糖碱比和氮碱比。K1水平上部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在不同基追比间无显著差异;而K2、K3水平下,基追比S3处理显著提高烟叶(特别上部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尤其是K2水平下,基追比S3处理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浓度最优,劲头适中。综上所述,有机肥C/N优化条件下,华南砂泥田土壤钾肥推荐量为240.0 kg/hm~2,其中基肥(移栽前条施后覆膜)72.0 kg/hm~2,追肥168.0 kg/hm~2(基追比为3∶7),能够有效提高烟叶钾离子含量,并改善烟叶尤其是上部烟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氮利用效率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马铃薯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大田条件下施氮和不施氮2种处理,在对块茎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将不同氮效率品种马铃薯分类并解析了其差异机制。基于2016年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各品种马铃薯的平均产量,把不同氮效率品种马铃薯分为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2017年选择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的代表性品种,对各类型氮效率差异进一步解析表明,双高效型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另两个类型,氮素吸收效率则是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显著高于双低效型。不施氮条件下,双高效型马铃薯的干物质累积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另2个品种;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氮素累积速率在出苗后0~50d显著高于双低效型马铃薯。施氮条件下,双高效型马铃薯的干物质累积量显著高于另2个品种,与双低效型马铃薯相比,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它们前期较高的干物质累积;双高效型氮素累积速率显著高于双低效型、低氮高效型。双高效型马铃薯在各生育期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强,从而有利于氮效率提升和产量的形成。该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氮高效品种筛选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选用东北草炭和蛭石4:1配制基质,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加入不同浓度的氮、磷、钾肥料,进行了万寿菊和矮牵牛穴盘育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配比氮、磷、钾肥料对两种草花种苗生长的影响不同。低氮中磷钾(0.1 Kg/m3 N、0.4 Kg/m3 P2O5、0.4 Kg/m3 K2O)和低氮高磷钾(0.1 Kg/m3 N、0.8 Kg/m3 P2O5、0.8Kg/m3 K2O)下,两种草花生长最快,接近或超过进口基质;万寿菊和矮牵牛种苗分别以低N中P高K(N 0.2 kg/m3、P2O5 0.4 kg/m3、K2O 0.8 kg/m3)和中N高P高K(N 0.4 kg/m3、P2O5 0.8 kg/m3、K2O 0.8 kg/m3)育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氮肥形态及氮钾施用措施对水稻生长 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氮(NH4-N和NO3-N)源下,不同施钾水平及氮钾施用次序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早期(20d左右时),以NO3-N作为N源时水稻的生物产量和氮钾养分吸收量均显著高于NH4-N作N源的处理,但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NH4-N源更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因此,从整个营养生长时期来讲,铵态氮肥作为水稻N源更具有优越性。结果同时表明,氮肥施用效果与钾肥的施用水平有很大关系,在一般盆栽试验氮肥用量(纯N用量0.15 g/kg)水平下,施钾(K2O)量达到0.51g/kg时会导致水稻的生长及养分吸收量显著下降。铵钾施用次序对水稻的营养生长及养分吸收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施钾量较高时,铵钾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会导致水稻因氮素供应不足而影响生长和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16.
饲料玉米的吸肥规律及其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提高饲料玉米的栽培水平及肥料利用率,以东陵白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室内化学分析和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锌肥对饲料玉米N、P、K养分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是: (1)分析说明了饲料玉米在生育进程中全株N、P、K的浓度、吸收累积量、吸收速率等变化规律及与施肥的关系,提供了每1000kg干草需要吸收N、P、K、Fe、Mn、Cu、Zn的数量;(2)应用一元三次方程模拟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干物质和N、P、K养分吸收量与出苗后天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明确了干物质和N、P、K养分吸收的最快速率及出现时间;(3)氮、磷、钾化肥可显著提高饲料玉米鲜草产量,氮肥增产50.2%,磷肥增产36.4%,钾肥增产13.2%。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与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含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135kg N/hm 2)、中氮(225kg N/hm 2)和高氮(315kg N/hm 2)与2个磷钾用量(P2O5-K2O,90-120、135-180kg/hm 2)处理组合中,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重、氮钾含量、氮钾累积量随供氮水平提高而增高;等氮条件下,增施磷钾使植株含氮量降低,植株氮、磷和钾累积量随磷钾用量增加而增多。各施肥处理生育期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表现为起身期较冬前降低,起身至开花期不断增高,开花期至灌浆期明显下降,灌浆期至成熟期有所回升的特征。随生育进程,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不断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V”字形变化,在开花期达到谷底。高氮水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低于低氮处理;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随供氮增多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中氮处理最高;产量表现与穗数相似,但中、高氮处理差异较小。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可明显改善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随供氮增多,单位氮素生产子粒能力降低,氮肥利用率下降;单位磷、钾素生产子粒能力随氮素用量增多呈低—高—低变化。研究表明,中氮(225kg N/hm 2)配施磷钾(P2O5-K2O,90-120kg/hm 2或135-180kg/hm 2)有利于调节生育期间土壤养分供应,改善植株养分吸收、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及红芸豆养分吸收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红芸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2P1K1处理的红芸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施用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6.4%、8.6%和12.7%,对产量影响依次为:N>K>P。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9.0、140.6、108.0 kg/hm2。红芸豆生育期地力贡献率为75.7%,供试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合理施肥可促进红芸豆对N、P和K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氮钾营养对棉花主茎功能叶衰老的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转基因抗虫棉鲁棉研28为材料,设置适氮适钾(N2K2)、适氮轻钾(N2K1)、轻氮适钾(N1K2)、无氮钾(N0K0)4个处理,研究氮钾营养对转基因抗虫棉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蛋白质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盛铃期一天内棉花主茎功能叶荧光参数Fv/Fm、ФPSⅡ、qP总体呈现高、低、高的"V"字型变化趋势,以ФPSⅡ最为明显。不同处理间各荧光参数多以N2K1处理值最高,N0K0处理最低。盛铃期叶绿素含量N2K2、N1K2和N2K1分别比N0K0高38.0%、24.0%和20.7%。处理间主茎功能叶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在生育中后期均以N0K0最低,MDA、ABA含量则以N0K0最高。说明维持一定氮钾营养水平利于保持棉花中后期主茎功能叶生理活性,从而有效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20.
摘 要:通过辣椒/玉米间作田间试验,研究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辣椒第1行土壤碱解N和速效P低于单作,间作辣椒中间行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单作接近;(2)间作辣椒第1行叶片含N、P量低于单作辣椒,间作3、5行辣椒叶片含N、P量显著高于辣椒单作,从第1行到第5行逐渐增加。间作辣椒叶片含K量在前期低于单作辣椒,后期则高于辣椒单作;(3)间作玉米含N量高于单作玉米。前期间作玉米叶片P、K含量与单作玉米前期接近,后期低于单作;(4)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单作时的产量。关键词:辣椒;玉米;间作;氮;磷;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