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冠网蝽是严重危害杜鹃的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密集在叶背吸食汁液,使叶片提前脱落,影响杜鹃的生长和观赏价值。珠三角地区杜鹃冠网蝽发生普遍,株被害率达100%,叶片受害率常在80%以上。杜鹃叶片受害后叶片正面出现针点状的失绿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一片,形成苍白花斑。杜鹃冠网蝽成虫雌雄性别的主要鉴别特征是雌虫腹部较宽,末端呈纺缍状,雄虫腹部较细,末端呈缍状。杜鹃冠网蝽自然种群性别比例为雌雄比1∶0.98。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杜鹃冠网蝽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从而了解杜鹃冠网蝽触角感器的分布、种类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杜鹃冠网蝽成虫触角为丝状,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成虫触角上存在着5种化学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种类相同,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同时对杜鹃冠网蝽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为杜鹃冠网蝽的行为学、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北仑杜鹃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了宁波市北仑区为害杜鹃花的杜鹃花叶斑病等9种病害和杜鹃冠网蝽等5种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杜鹃冠网蝽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eioides)是严重危害杜鹃的害虫之一,在浙江省绍兴市1 a发生5~6代,以成、若虫在枯枝落叶、杂草或根际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若虫开始活动,至10月中旬开始越冬,世代重叠明显,全年所有发生季节均能发现各个虫态.5月下旬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 倍液、森得保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5%吡虫啉乳油1 000 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 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 500 倍喷雾防治,3 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星菱背网蝽Eteoneus sigillatusDrake et Poor是危害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重要害虫,在园林生态系统中发生普遍。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星菱背网蝽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星菱背网蝽在昆明市仅危害桂花,若虫主要为害老叶,成虫同时为害老叶和嫩叶,以刺吸方式在叶背危害;该虫在昆明地区1 a发生7~8代,以卵和成虫在寄主叶片和枯枝落叶中越冬,3月上旬始出第1代若虫,若虫5龄,历期约18 d,完成1个世代需43.3 d;其危害期为3—11月,种群数量在3月下旬和7月中旬分别达到高峰。该虫被草蛉捕食的现象较为常见,夏季降雨对其种群数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昆明市园林植物常见网蝽种类,于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对昆明市主要公园、小区、道路、学校等公共区域进行网蝽种类调查。结果表明,有5种网蝽危害,分别是危害桂花的星菱背网蝽,危害香樟、云南樟、檫树等樟科植物的华南冠网蝽,危害杜鹃的杜鹃冠网蝽,危害大叶樟、檫树的长脊冠网蝽以及危害滇润楠的阿萨姆冠网蝽。调查首次发现了华南冠网蝽和阿萨姆冠网蝽在昆明的分布。暂未发现检疫性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观察,研究了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的形态特征、生物习性以及危害症状等。结果表明,樟颈曼盲蝽在黄山市屯溪区一年发生4~5代,危害高峰期为每年8,9月份,以卵在叶柄、叶主脉及嫩梢皮层内越冬。其主要危害树种为樟Cinnamomum camphora,以成虫和若虫在樟叶片背面刺吸为害,造成大量落叶,阻碍了樟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方翅网蝽主要危害悬铃木属园林植物,是重要林木检疫害虫。为了摸清方翅网蝽在郑州的年生活史和在郑州市的发生危害情况,连续两年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方翅网蝽在郑州1 a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旬始见第1代若虫,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第4代成虫陆续越冬。从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方翅网蝽在郑州市区的北环以北和西高新技术开发区发生严重,其他地方目前未见发生。郑州市所辖县市中除了新密市未发现该虫危害,其他几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针对5种杀虫剂进行了杜鹃冠网蝽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氯氟·毒死蜱微乳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是防治杜鹃冠网蝽的有效药剂。氯氟·毒死蜱、烯啶虫胺、吡蚜酮、甲维盐为防治杜鹃冠网蝽的首选药剂,药后第14d的防效均在97%以上。其次是甲氧虫酰肼,药后第14d的防效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檫树害虫长脊冠网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脊冠网蝽Stephanitis(steptan-ttis)svensoni Drake,属网蝽科冠网蝽属,在我省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寄主为檫树,以前尚无人作过专题研究。据文献记载,广东、福建亦有分布,为害八角属植物。长脊冠网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可为害,吸取叶片汁液,使叶子退绿,呈密集的灰白色或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焦黄,早落。1978年我们曾调查会同县苗圃一片檫树,受害株率100%,8月份叶就落光,比正常檫树早落两个月,对树木生长影响极大。本来十月小阳春,树木生长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对武义县板栗林中为害较为严重的淡娇异蝽30多年的观察和防治试验表明,淡娇异蝽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孵化,4月上中旬若虫开始为害嫩梢,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陆续进入成虫期,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产卵越冬;若虫发育历期34~61 d,3龄若虫对板栗危害最严重;成虫历期145~213 d;卵期102~135 d;无公害防治采取刮除卵块,石硫合剂喷雾,2.5%的溴氰菊酯、10%吡虫啉防治淡娇异蝽药效最好。  相似文献   

12.
4种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药效试验和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杜鹃主要害虫杜鹃冠网蝽,选择37%高氯·马、1.8%阿维菌素、5%吡虫啉·氯氰菊酯复配乳油以及10%吡虫啉4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杜鹃冠网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5天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其中5%吡虫啉·氯氰菊酯复配乳油1 000倍液,药后1天、2天和3天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效分别达到93.3%、98.9%、100%。4种药剂的毒力排序为5%吡虫啉·氯氰菊酯复配乳油37%高氯·马1.8%阿维菌素10%吡虫啉。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亮壮异蝽Urochela distincta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样线调查法和五点取样法等方法,于2009—2021年对幕阜山自然保护区的亮壮异蝽进行连续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亮壮异蝽在幕阜山1 a 1代,主要分布于海拔1 300 m以上的区域,以成虫在水渠石缝、近水崖缝、树皮裂缝和房屋墙角处越冬;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活动,6月初开始产卵,6月下旬或7月上旬若虫开始活动,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10月上旬陆续越冬;该虫可取食豆梨Pyrus calleryan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栎树Quercusspp.、榆树Ulmus pumila、椴树Tiliaspp.、女贞Ligustrum lucidum、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多种阔叶树的叶片,尤其喜欢在女贞、豆梨上栖息和危害,同一植物嫩叶的受害率均高于生长叶和成熟叶;自2019年以来,幕阜山自然保护区的亮壮异蝽种群数量呈现递减趋势,且存在逐渐向低海拔区域扩散的迹象。研究结果可为监测亮壮异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枣园绿盲蝽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的危害,在沧州金丝小枣产区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羽化后1~2 d即可交尾产卵,平均每雌产卵286粒;若虫孵出1~2 min即可爬行,3龄若虫在空气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可耐饥饿35~47 h;成虫于果实膨大期开始转移到其它寄主如豆类、蔬菜、杂草和棉花等植物上继续危害,7月初进入转移高峰期,9月上旬开始出现裂果时又迁回枣树,危害裂果和嫩叶,并产卵越冬;绿盲蝽成虫受扰时1次飞行距离为3~9 m,主动迁飞时为2~5 m;绿盲蝽成虫对黄绿色趋性最强,其次为黄色、红色。  相似文献   

15.
绿盲蝽蟓又称牧草盲蝽,能危害多种果树、蔬菜、棉花、苜蓿等经济作物。 1危害特点及发生情况 1.1形态特征 绿盲蝽蟓属半翅目,盲蝽科。若虫体呈绿色,有黑色细毛,翅芽端部黑色;成虫体长约5毫米,呈绿色,前胸背板为深绿色,有许多小黑点。前翅基部为绿色,端部为灰色。  相似文献   

16.
半翊目 蝽科 主要有荔枝蝽、稻绿蝽、麻皮蝽等,主要危害花穗、嫩梢、幼果。据笔者的调查,有的一个果穗上有幼虫多达10头以上,它们吸食果汁,导致植株大量落果;对幼果的危害尤为严重,从若虫到成虫都能为害。 防治措施:注意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摘除卵块;初孵化出来的若虫有群集性,活动力弱,可人工捕捉;药  相似文献   

17.
林间调查发现,高山榕盲蝽若虫及成虫以刺吸式口器群集于叶片取食,叶片被害处形成红褐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点,受害严重时,斑点连成一片,形成花斑,甚至全叶失绿变白。珠三角地区高山榕盲蝽发生普遍,该虫对高山榕株危害率达100%,叶片危害率高达80%以上。高山榕盲蝽自然种群性别比例为1∶0.33(237∶78)。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解剖榕盲蝽雌雄成虫发现:雌虫腹部较粗壮,腹部末端椭圆形,有少量刚毛分布。腹部末端有一细长"羊角状"黑褐色斑纹。雄虫腹部狭长,末端呈锤状。雄成虫腹部末端两侧对称黑斑间有一大一小倒三角形浅褐色斑。雄虫阳基侧突尖锥状。  相似文献   

18.
华南冠网蝽严重危害樟树 ,在湖南省衡阳地区 1年发生 6代 ,以卵越冬。越冬卵 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 ,成虫 4月下旬出现。末代成虫终现期为 1 2月上旬或中旬。化学防治适期为越冬代若虫期。在早春造林时清除越冬卵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蠋蝽对榆紫叶甲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是危害榆树Ulmus spp.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外试验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榆紫叶甲的捕食能力。在室内,选择饥饿24 h的蠋蝽3,5龄若虫、成虫3个虫态,对10,20,30,40头共计4个密度的榆紫叶甲幼虫的捕食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榆紫叶甲密度梯度下,蠋蝽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各5头)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分别为(9.54±3.39)粒、(50.69±25.96)粒和(50.98±21.37)粒,其中3龄若虫捕食量小于成虫和5龄若虫,差异显著。野外释放蠋蝽后榆紫叶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竹巨股长蝽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竹巨股长蝽Macropes bambusiphilus Zheng在浙江省一年1代,以成虫在竹林地表落叶下越冬。越冬成虫3月底至4月初上竹,5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出现若虫,若虫5龄,历期约1个月,6月底出现当年成虫。成、若虫主要生活在小枝竹箨、竹花竹箨及竹小峰危害产生的虫苞叶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