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一些合理假设与近似,建立了具有欧姆接触载流子注入的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解析模型.模型中计算参数只有空穴和电子输运层的厚度、迁移率、外加电压及材料参数Fh和Fe,且这些参数都是可以通过测量得到的.研究了材料参数Fh,Fe对器件复合电流密度的影响及空穴输运层厚度和载流子迁移率对器件电场强度和复合电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穴输运层厚度和载流子迁移率引起电场强度的重新分布,进而对复合电流密度产生影响;接触限制电极注入少数载流子的器件可以取得比欧姆接触注入多数载流子的器件更高的复合电流.  相似文献   

2.
孙宴增  寇忠 《油气储运》1991,10(1):14-20
注入方式是减阻剂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收集了国外有关减阻剂不同注入方式的资料,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注入方式对减阻效能的影响及实用减阻剂注入装置的改进,并对三种不同注入方式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3.
T油田吸水能力普遍较低,注入困难,因此有必要研究注入水控制指标。通过研究注入水悬浮固体含量和悬浮颗粒直径中值控制指标、注入水含油量控制指标、注入水腐蚀评价及控制指标、细菌控制指标试验,推荐了其相应的注入水主要控制指标;由注入水辅助性控制指标试验,推荐T油田油藏注入水溶解氧指标≤0.05mg/L,Fe~(3+)含量指标≤0.1mg/L,注入水硫化氢含量和蚀性二氧化碳不必控制,并对注入水水质控制指标进行合理性检验,并最终推荐了注入水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帆 《油气储运》1989,8(5):20-23
当原油降凝剂达到一定数量后,降凝剂在蜡析出时便与其中的绝大部分共晶,混合晶体在生长过程中为极化了的降凝剂分子集团所包围,蜡晶改进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小于这个量可引起原油流变的急剧变化,大于这个量则不会再引起原油粘度和凝点的大幅度下降。据此,作者提出了最佳始注入量的概念。这对于在注入量的筛选中加快速度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离子束注入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 6种不同剂量离子束注入同一品种豫麦 49和同一剂量离子束注入不同品系小麦 ,研究了离子束注入技术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2组试验对容重、蛋白质、吸水率、湿面筋均有影响 ,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 ,从变异系数来看湿面筋最大 ,蛋白质次之 ,吸水率较小 ,容重最小 ,但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等离子体注入枣树接穗的诱变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3个剂量的N+对4个枣品种接穗进行注入诱变处理。结果显示,离子注入后可以对枣接穗芽体产生损伤作用,致使枣芽萌动率下降、萌动推迟、萌动期不集中,并且随着注入剂量的加大,这种表现愈加明显;对各品种处理枣头枝生长量的观测可知,除骏枣枣头枝注入N+剂量4×1016个/cm2与8×1016个/cm2间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品种处理间都不存在差异;通过对各品种生长期的观测可知,壶瓶枣注入N+剂量8×1016个/cm2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骏枣注入N+剂量4×1016个/cm2与其他2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葫芦枣及大荔龙枣处理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等离子注入是高效的诱变育种手段,其中,壶瓶枣注入N+剂量为8×1016个/cm2处理产生了2株变异。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离子束注入甘草技术的不足,在甘草种子催芽前处理技术摸索的基础上,进行了离子束注入研究.重复实验表明:甘草种子可以直接以浓硫酸处理1.5-2h,使得种子发芽迅速整齐,在发芽率和胚根长方面优于原用种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低能(30keV)N+离子束注入技术,发现如果种子不经浓硫酸处理,离子束注入并不能提高发芽率;酸处理后注入与注入后再酸处理效果相当,只是后者发芽率略低.本试验为种皮坚韧的植物种子进行离子束注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Ⅰ层中不会有电子浓度和空穴浓度处处相等的电中性近似,这两种浓度都要随扩散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本文用准中性条件来求解电子和空穴的连续性方程,导出这两种浓度都按扩散距离的负指数函数在Ⅰ层中分布.这样,其载流子一载流子散射效应可忽略不计,其俄歇复合较小,比用电中性近似求得的载流子分布的俄歇复合要小许多倍.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动注入装置,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腐真菌在均匀电场作用下在土壤中的迁移特征,以及这两种微生物电动注入的效果.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腐真菌可通过电泳和电渗两种作用在电场下迁移,电泳起主导作用,微生物向阳极迁移为主.在所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迁移速率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13.5 cm·d-1,白腐真菌18.0cm·...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原油输送多采用加热输送方式。当输量减少时,将出现原油沿途热损耗增大及进站温度过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几条长输管道上使用了降凝剂,原油凝点一般可降低10C左右,这使长输管道在某一低输量下安全运行有了保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降凝剂合成工艺的改进及对降凝效果与稀释浓度的进一步认识,降凝剂注入系统也随之完善,本文介绍的这套降凝剂注入系统于1992年设计,一  相似文献   

11.
以无色透明膜为对照(CK),在相近光照强度下,研究了紫色膜、蓝色膜和红色膜覆盖对设施环境及甜椒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薄膜覆盖对设施内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大;红色膜覆盖甜椒茎粗最大,株高较小,而蓝色膜覆盖甜椒茎粗最小,株高较大;蓝色膜覆盖延迟了甜椒开花时间,红色膜覆盖则使甜椒开花期提前;甜椒单株产量和单株果数均以蓝色膜覆盖最低,红色膜覆盖最高,单果重以紫色膜处理最高;蓝色膜覆盖提高了甜椒果实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果实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以红色膜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颜色聚乙烯薄膜(无色膜、紫色膜、蓝色膜和红色膜)覆盖拱棚,分析探讨不同光环境对茄子幼苗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茄子育苗专用膜的研究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色膜处理下茄子幼苗茎粗、全株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均较高,蓝色膜下最低。除小红袍(XP)幼苗株高以紫色膜处理高于红色膜外,其余品种均以红色膜下较高,蓝色膜下各品种幼苗株高均最低。不同颜色棚膜处理下,各品种茄子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以蓝色膜下较高,红色膜下较低。从壮苗指数来看,红色膜处理的茄子幼苗较健壮,蓝色膜下长势较弱。综上可知,红色膜处理有利于培育壮苗,故可作为茄子育苗专用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地膜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采用普通无色透明地膜、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黑色及灰黑双色4种不同地膜进行甘蔗覆盖栽培,盖膜期测定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生长期调查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测量甘蔗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等农艺性状,收获期计算蔗茎产量和效益。【结果】覆盖地膜可明显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除灰黑双色地膜外,其他覆膜处理可提高土壤温度0.3-0.8℃;各覆膜处理较对照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10.1%-17.4%。覆盖地膜同时可提高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8%-9.9%、20.6%-34.9%、5190-10980条/ha和6.4%-14.9%,但对甘蔗株高和茎径影响不明显。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比对照增效5987.2元/ha;其次为普通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分别增效1876.5和1813.5元/ha;灰黑双色地膜效益较差。【结论】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可在甘蔗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黑色地膜与普通无色透明地膜可作为新型地膜逐步推广,灰黑双色地膜较厚不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可降解性农用黑色地膜、白色地膜分别设置在西藏主要粮食作物藏青-2000进行栽培种植,在与常规不覆盖地膜种植方式对照,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可降解性地膜覆盖对土壤表层温度、藏青-2000幼苗发芽率以及水分保持度等影响,结果表明白色可降解性农用地膜增加地表温度等指标的效应显著优于黑色可降解性农用地膜以及常规不覆盖地膜种植,其中黑色可降解性农用地膜优于不覆盖地膜种植。  相似文献   

15.
聚氯乙烯塑膜覆盖效应及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在不同年份、不同生态条件下,用聚氯乙烯(PVC)膜和聚乙烯(PE)膜覆盖农作物,两者增产效果一致;PVC膜的增产效应介于PE普膜和微膜之间,但差异甚微;增温保墒效应PVC膜略优于PE膜或一致;PVC膜的老化较PE膜快,但覆盖两个月内不发生老化;PVC膜中增塑剂DEHP可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所以连续覆盖PVC膜不会造成土壤中DEHP积累性污染。  相似文献   

16.
在茶树的常规育苗技术体系中,都需要建立遮阳拱棚,故扦插苗圃都应适当遮阳。统计了采用高网地膜、低网无膜、低网双膜(天膜+地膜)、低网天膜4种遮阳拱棚育苗的出圃数量,并分析了苗圃管理技术的管理强度和成本投入。结果表明:在西南山地茶区茶树良种繁育技术中,采用低网天膜型遮阳拱棚技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以西瓜作为受试生物,采用聚乳酸地膜和普通地膜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聚乳酸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及对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和西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地膜的降解过程为首先出现裂纹,再出现孔洞,最后出现裂缝;在西瓜生长过程中,聚乳酸地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对土壤重金属以及主要元素氧化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覆盖聚乳酸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西瓜苗蔓粗和蔓长差异不显著,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聚乳酸地膜组均高于普通地膜组,表现为增产趋势,但西瓜产量两者差异不显著。提示聚乳酸薄膜具有良好的降解性且对土壤和作物无显著影响,有望替代普通地膜在农田中推广使用,减少农业薄膜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加快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冬闲稻田用白膜覆盖、白膜膜上覆土(简称白膜覆土)、黑膜覆盖、黑膜膜上覆土(简称黑膜覆土)、稻草覆盖等5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兴佳2号’,分析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产量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栽培方式出苗均比裸地(对照)早,其中白膜覆盖出苗最早,比对照早17 d;与对照相比,各覆盖栽培方式的植株株高、SPAD值和主茎数增加;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4.87 t/hm2,显著高于白膜覆土的,但黑膜覆盖与黑膜覆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为15.46%~16.74%;黑膜覆土的绿薯率最低,为2.56%;各覆盖方式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4.65~9.76 mg/100 g,其中黑膜覆盖的最低;块茎镉含量在0.029~0.042mg/kg,白膜覆盖的最高。综合来看,黑膜覆盖及黑膜覆土的产量较高,且绿薯率、龙葵素含量低、块茎镉含量不超标,较适合冬闲田早春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江西省红壤旱地上地膜覆盖对赣薯2号外观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明显提高赣薯2号的鲜薯产量,白膜、黑膜覆盖的鲜薯产量分别为51475.7、51976.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7%、18.9%,均达极显著水平;覆膜处理赣薯2号的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均较对照早2~3 d;白膜、黑膜覆盖的薯块单株中薯数分别为3.0、3.2个/株,中薯率分别为46.9%、50.8%,分别较对照增加9.0、12.9个百分点,此外地膜覆盖薯块的外观品质明显好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麻地膜降解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以及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分别在春、夏、冬3个季节条件下观测RC麻地膜、JC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JC麻地膜分别设2层(JC2)、4层(JC4)、8层(JC8)、12层(JC12)、16层(JC16)、塑料地膜4层(P4)、8层(P8)、12层(P12)共9个处理,另设未使用地膜作对照(CK),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在土壤中能充分降解,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降解;麻地膜降解可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孔隙度,改善土壤三相比例,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培肥土壤。麻地膜埋入明显促进红麻根系生长,改善根冠比,提高了植株的养分积累量;红麻的日生长量、株高、茎粗、皮厚以及干物质量均高于对照,红麻干皮产量均明显高于CK,并且有随着麻地膜埋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势。塑料地膜的埋入则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影响了红麻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因此,麻地膜的埋入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