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志强 《高等农业教育》2004,5(12):36-38,80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双向构建过程。本文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视角,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同时,又要防止人的主体性的片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实施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也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异化的人”、“全面的人”及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的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存在形态,“全面的人”是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人的发展要实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面的人”的转变。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蓝本,不断消除使人发生异化的因素,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思想素质;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理论,更是人的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在教育。  相似文献   

6.
品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品性”即道德,品性教育既是个人要求,也是社会责任,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品性教育应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品性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品性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努力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品性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的身心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三个方面,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并以此为立论基拙,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从哲学的层次探讨了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Ⅰ——成就与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3大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均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在农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包括工业等相关产业)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是沉重的。为了今后我国农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即"可持续农业"之路、"生态农业"之路、"循环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3大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均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在农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包括工业等相关产业)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是沉重的.为了今后我国农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即"可持续农业"之路、"生态农业"之路、"循环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1.
荆公新学是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学学派.其发展可以划分为早期与后期两个理论特点非常鲜明的阶段.早期新学围绕重振儒学纲常、挽救价值失落的主题,重视对性命道德之理的探求.后期新学的理论重心则在于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思想。作者认为 ,江泽民论述集中体现在十个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分配、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祖国统一、外交战略等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科举制与书院发展的历程,认为科举与书院共生、共存、共兴、共衰。科举对士子求学的刺激、中国古代重考不重教的政策、科举考试的政治性、权威性、统一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的科举化保证了政府对教育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传递了主流文化,并保证了教学水平。对书院大师也受科举制约的历史现象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安徽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抓住时机,依靠政策调动、布局优化、市场带动、科技拉动,提高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大幅度提高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十七大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主要包括坚持一个"根本利益"、确立两个"人人享有"、强调三大"政策取向"、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努力"实现五有"。  相似文献   

16.
从政府、企业、职工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迟滞的原因。认为《企业年金法》的缺位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企业制度的制约、职工民主谈判机制的缺失、就业市场的压力及职工短期行为的取向是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曾经激荡起数代人的理想,至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他始终关注普通百姓,具有强烈的而独特的平民意识,并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指引。路遥的这种平民意识有其自身形成过程和特点,同他的作品、人格、精神气质都有着密切的 联系。本文就针对路遥的平民意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对农地的市场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是推进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国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提倡划分区片、按价征地,要按农地的市场价值计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针对于此,笔者在文章中提出合理确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方法。通过对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与农民集体之间的权益进行综合分析,借鉴城市地价评估的方法,指出可应用收益还原法、假设开发法和社会价值量化法三种评估方法来测算农地市场价格,并具体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现代农业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必须发展现代农业的3个主要原因,即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结论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处理好的四大关系、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农业制度的支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相关产业和科技的支撑、中国发展现代农业需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中西古今交汇、渗透、融合、创新的学术盛世。在学术研究方法上 ,由西方传入的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直觉方法相衔接、融合而为学者们所关注 ,成为影响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注重生命和意境的现代新儒家便是典型代表。他们在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的认同和对“科学万能”的诘难中扬波而起 ,在方法论上强调对生命、生活的感受、体验和体悟。从梁漱溟、张君劢讲非理性的直觉 ,到贺麟讲超理性的直觉 ,再到牟宗三讲智的直觉 ,新儒家都表现出对中西直觉方法的批判、扬弃和融合创新的共同致思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