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郭永杰  雷爱琳 《甘肃农业》2021,(1):80-81,91
重视和改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重要的战略方针,尤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新方针、新论断和新观念.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甘肃省清水县的"三农"问题也具有很多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三农"焦点.本文就甘肃省清水县区域内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好政府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极具影响的政治思潮,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邵力子作为反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实际,为革命思想立论,对“好政府主义”的政治目标、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深刻揭示了其失败的原因,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开创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在重新认识思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用“两种生产”理论审视太行山道路,是一件既育理论意义,又育现实意义的事情。文章一方面论述了应如何理解和认识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另一方面论述了从“两种生产”理论看太行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三农"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严重而独特的困难,这些困难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对"三农"教育的过分市场化导向有一定关系.与"非农"教育部门相比,"三农"教育具有极大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弱质性与外部性并存且十分突出,这一特点决定了"三农"教育并不具有与其它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能力.理论研究的结果和农业院校的实践都表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政府和社会还不能过于激进地把"三农"教育推向市场,今后我国"三农"教育应该选择适度公共化与适度市场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同处东亚,历史上长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以来,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差距并没有显著拉大,这其中韩国农协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以实地调研所得资料为基础,从韩国农协的3大业务领域入手,剖析其是如何破解东亚农业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难题的,并归纳总结其有益经验,为中国“三农”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三农"问题仍将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全国人民能否共同步入小康以至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乡镇企业和城市企业用工锐减等.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的90年代起,国内许多报刊都在刊登"免费供种,联合种植"的广告.  相似文献   

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步骤.它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和城乡协调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握"三农"规律,解决好"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而展开的.这种基于小城镇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须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发挥地方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应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立足于培育一批本地企业,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自有资源,培养当地农民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表现"原理的由来和内容,并揭示了"表现"原理与图书馆正能量提升之间的亲密联系,分析了"表现"原理对图书馆员现有的低落情绪、消极怠工心理、逆反心理和事不关己等负能量的对抗作用,以及"表现"原理对图书馆员积极的工作态度、热情的服务态度等正能量的激发作用.并基于"表现"原理分别从个人角度、团队角度和管理制度角度提出了提升图书馆正能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讲,"软实力"是20世纪末西方学者为应对世界各民族国家进入全球性竞争时期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实,中国战国时代产生的"文化"概念,早就具有"软实力"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思想家从"人文化成"的角度,对"文化"具有"化入人心"的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提出了系统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2.
胡适承继杜威实用主义,重视“行”,更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知”即“思想”的价值层面。其“思想”论,说白了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里有杜威的影响,更有胡适自己的创新,“思想”论的意旨也是很明显的:为再造文明之故,“思想力”的训练在胡适看来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戴东原"群"欲"概念上溯先秦儒家礼义起源于饮食男女。饮食之道可以引喻个人与众人生命的安稳与否,男女婚配则可匹配天地五行之义,故所谓饮食男女,实又不仅仅止于饱食与性欲。儒家以血缘为基础,以两性生命之结合为开端,开展各种社群关系的价值,究其实则俱不离形体生命的繁衍;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都不离血气心知合一的身体。自"欲"至"群",人类社会始简终大、始寡终众,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由此而生。戴东原群、欲之论,与先秦儒典旧义有承继发展之关系。先秦儒者重视饮食男女之身体活动的道德价值提升与开展,东原则特别勾勒出一个  相似文献   

14.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相似文献   

16.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主张将张岱年先生哲学称为"新气学"."新气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辩证唯物论"来阐释、理解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气学"思想.分三个部分论述之首先论述张先生一生始终信服"气学"思想,并揭示他所以信服"气学"思想与其一生信奉辩证唯物论,主张将辩证唯物论与"气学"创造的综合有直接的关系;其次阐述张先生对"气"范畴的现代诠释,以说明他对传统"气学"的超越;最后对张先生超越传统"气学"的理论贡献予以评论,以强调"新气学"对中国古代"气本论"哲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气本论"哲学提供了新范本,而且使我们找  相似文献   

18.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台湾、香港当代文学中呈现出不同形象。台湾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是复杂的,有着特定的发展过程:从光复初期日本形象的多元化,到20世纪70年代文学作品多以"反日"为题材,再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作品中的日本殖民者形象被国民党"殖民者"形象代替,直到今天某些台独分子表现出"日本情结"。而同样曾经历经日本殖民统治的香港却没有形成台湾人那样复杂的"日本情结",对战时日本的记忆更多表现为残忍、血腥和暴力的形象。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台湾、香港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以及被殖民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干部职工“三龄一历”是人事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组织人事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三龄一历”的认定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且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近些年来人事档案中出现“三龄一历”与实际情况及历史记载不符的现象,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认定方法,做到既对个人负责,又努力杜绝人事档案中的“失真”现象,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