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社会历史观与治国论的视角探讨老子的道德论,可以发现老子的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是依五行相胜的框架建构的;他对礼治社会的抨击及其对无为而治的理想的道治社会的憧憬,以及他在治国方面提出的种种设想,无不浸润着道德之义.  相似文献   

2.
老庄哲学语境中的“德”含义复杂且深邃,比如说“玄德”概念及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由来已久的德的观念,可谓思想史进程中“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围绕着老庄哲学的“德”,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能否归结于“德者,得也”的训诂解释,或者说道与德之间是否有那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分有关系?如果考虑到“德”实际上意味着“性”或者更深意味的“性之性”,那么德就具有两层含义:万物殊性且自得其性的性;万物玄同意义上的“性之性”。第二,老庄往往通过宇宙论模式阐发道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探究德与物之间关系的多元思考,后者隐含了一种心性论的旨趣。第三,作为价值判断语词的“德”,足以提示出超越于伦理规范的原初伦理,即更高理论层次的德性伦理学(含政治哲学)。这几个问题的新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老庄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寻求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 ,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人对此终极依据的思考而形成道论。所以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哲学中 ,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是中国人建构文化知识的逻辑起点 ,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终极依据不同的是 ,中国哲学之道具有天人一体、体用一源、古今一贯的思想特色。总之道论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5.
“谷神”原出自《道德经》。老子把“道”称为“谷神”,认为他产生了宇宙的万物,是万物的本原,并有绵绵不绝、永不穷竭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计算机这么先进的东西和老子能有什么关系?我要骄傲地告诉大家,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进制来源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在2500多年前论著的《道德经》将二进制数运用于"道德"的研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相似文献   

8.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化典籍。这部典籍从哲学层面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揭示了春秋社会发生动乱的原因,阐述了老子爱民治国的思想和方略。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自然无为,管理社会爱民治国也要无为而治,就要加强以道为德的学习修养,做好民众的表率,要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要坚持以民众为本。  相似文献   

10.
《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道"是无形的、无限的,"道"是绝对的、永恒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对"道"的认识是有限的,"无名"是在还没有人类及其语言文字之前,对天地(宇宙)起源认识的概括;"有名"是在人类有了语言文字之后,对天地之间万物来源认识的概括;人类对"道"的认识又是在不断深化。人类能够在"常无欲"和"常有欲"的状态下,依靠自身独有的思维活动,无尽地去接近宇宙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形成中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概念,吸收农业强国的五大特色,具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结构相似但内涵有别的五维特征,即基于人口规模巨大、人均资源不足且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基础;追求“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总体现代化目标;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维文明内涵;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和农村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13.
融合共性与个性的思想观念与独特的物化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郭沫若小说诗意观念的体现;建立于作家主体的心灵意象与形体化、物态化的形象客体之间的对应构成了郭沫若小说的深层结构。从诗意观念和深层结构入手探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为我们从一个侧面解读和把握其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花腰傣猫猫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与族群性的村寨文化表征。在花腰傣村寨传统的生活中,它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与花腰傣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猫猫舞也在发生演变,主要是祭祀的功能逐步弱化,而展演艺术和休闲健身的功能却在不断强化,既深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又坚守着自身独有的文化内蕴,在不断构建新的民族村寨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柳树资源丰富,适应性广,观赏价值较高,耐水湿,在中国城乡绿化中具有悠久的利用历史。它不仅在农业、园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中国古代还形成了独特的“柳文化”。笔者依据相关文献,概述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柳树家族种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及主要观赏特性,总结了柳树的文化内涵,阐述了柳树的综合价值以及园林绿化应用形式,指出了柳树树种资源在园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差异现象在词汇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普遍存在,使得阅读教学中存在不少的“短路”问题。因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层去理解文化意蕴,并通过有组织的讨论使得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从而加强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霍耐特从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的规范承诺出发,以其承认理论为基础,认为物化是一个社会病理学概念。它是对主体间交往过程中承认遗忘的描述,以“承认遗忘”赋予物化新的内涵。与霍耐特分析视角不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批判的是“资本逻辑”,是运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的主客异化关系进行批判分析。二者虽然都使用了“异化”与“物化”相近的概念,实质上有着不同的语境、所指和理论内涵。由于同为社会批判理论,然而也有着相同的理论特性与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8.
Olive KA 《Science (New York, N.Y.)》1991,251(4998):1194-1199
A transition from normal hadronic matter (such as protons and neutrons) to quark-gluon matter is expected at both high temperatures and densities. In physical situations, this transition may occur in heavy ion collisions, the early universe, and in the cores of neutron stars.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 can be greatly affected by such a phase transition. With regard to the early universe, 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the theory describing the primordial origin of the light elements, can be affected by inhomogeneities produc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A transition to quark matter in the interior by neutron stars further enhances our uncertainties regarding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dense nuclear matter and neutron star properties such as the maximum mass and rotation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19.
楸树原产中国,利用历史悠久,是珍贵的优质用材树种和著名园林观赏树种,素有“木王”之称。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伐利用,加之繁育困难,导致林木资源萎缩,也制约了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为了推动楸树的开发和应用,本文依据相关文献,系统概述了楸树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观赏特征和经济价值等;归纳总结了楸树具有“见证历史、材貌绝伦、象征吉祥和药用悠久”等文史内涵;阐述了楸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多种应用途径,如可作为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林农间作、四旁绿化和营造生态经济林的优选树种;最后,针对当前楸树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新品种、扩大苗木繁育面积、加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配置研究和推广应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goal of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GO) Project is to detect and study astrophysical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use data from them for research in physics and astronomy. LIGO will support studi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nonlinear dynamics of gravity, the structures of black holes, and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nuclear matter. It will also measure the masses, birth rates, collis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black holes and neutron stars in the universe and probe the cores of supernovae and the very early universe. The technology for LIGO has been develope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Construction will begin in 1992, and under the present schedule, LIGO's gravitational-wave searches will begin in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